2003年9月,北大街街道在无锡率先办起了街道一级的老年大学——北大街老年大学。2006年底,北塘区政府决定,北大街老年大学划归北塘区老年大学管理,并更名为北塘区老年大学北大街分校。自此,教育环境与办学条件得到逐步改善,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目前已开设10个专业、18门课程,今年上半年在校学员486名。同时,分校与街道的12个社区共举办各类老年教育班(讲座)44个,常年参加老年教育活动的达1666人,约占街道老年人数的10.28%。
北大街分校已成为北大街街道老年教育的阵地,学习型社区的窗口,社区思想文化宣传的轻骑。几年来的实践给我们最深的体会是:依托社区、立足社区、服务社区是街道老年学校成长发展的根本途径。具体而言为四句话:争得立足之地是前提,拥有自强之本是基础,创造发展活力靠服务,学会正确处理讲科学。
一、资源共享,使我们有了立足之地
街道老年学校的成长发展,首先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北大街分校在它曾经是一所街道办“老年大学”的初创时期,既没有自己的教育设施,也没有固定的教育场地,只能在两个社区设立了两个临时教育点,借用他们的会议室,开办了歌咏、舞蹈两个班,60多名学员,还只得分两个时段轮番上课。艰苦办学,感动了上帝,2005年秋天,街道民政部门千方百计从一个小区置换到了一间约250平米的大厅,总算有了一个固定的教育场地,作为北大街分校的正式校址,正式挂牌“北大街老年大学”。但唯一的那个大厅,既是教室又是排练厅,还是办公室。既没有卫生设施,还没有自来水。学员学习用的课桌课椅都是街道、社区淘汰下来的会议桌、办公椅。一块黑板,一台扩音机,一台录音机,一台音碟机,两架老式风琴,加上三台电风扇就是当年“老年大学”的全部家当。教室是水泥地,每次上课,学员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擦去桌椅上的积灰。歌咏班要进行两声部练唱时,一半学员在室内,一半学员在室外。学员们戏说;这是现代城市环境下的抗大式办学。
就是在这样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师生们凭着一股学习热情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持了6年。2009年秋,投资百万元的街道文化站改造工程刚刚峻工,北大街街道作出了将文化站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多家共享的重要决定,北大街分校率先迁进了文化站,可以无偿地、全天候地使用站内的一切设施、设备。2000平米的教育用房内有办公室、图书室、健身房,有多功能教室、舞蹈排练厅、电脑教育室、体质监测室、乒乓室,还有宽带、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电教设备,主要学习活动场所还有空调。宽敞的教学场地和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立足之地,也为我们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准创造了有利条件,不仅有物质上的保证,同时还有精神上的享用。老年朋友们十分感动,感谢党政领导的支持,感谢资源共享的政策。老年朋友的莫大教育与鼓舞感动,变成了我们在新形势下办好教育、服务社区的巨大力量。
二、“三化”模式,使我们有了自强之本
街道老年学校的成长发展,必须把自身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对周围老年人的吸引力、凝聚力、辐射力。我们边实践边探索,逐步认识到,办好街道老年学校,第一,要有街道的特色,要适应街道的人文环境与物质基础。第二,教育要贴近社区普通老年群体的情趣需求与精神需求。第三,学校内部需要坚持规范化的教育秩序,如今初步形成了教育发展的“三化”模式,即教学方式组合化、教学管理人性化、教学硬件形象化。
教学方式“组合化”,即“组合化”的施教实践:坚持直观教育与多媒体教育的组合、科普教育与乐趣教学的组合、课堂教育与课外辅导的组合。比如,歌咏班上课,老师把练声、乐理知识、视唱教育,歌唱家的名歌曲欣赏以及学员们的实践表演有机地组合起来,使学员们学习永不厌倦,大家觉得二小时的课程,瞬间就过去了。课余时间还在200吋的大屏幕上回放学员们在社区演出的实况录像。又如,书法、民族舞、社会学讲座等课程,通过多媒体设备,将音、形、喜,色尽显眼前。我们还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有计划地组织学员外出学习,参观书画展览,观摩专业剧团与民间文艺团体的现场演出等。所有这些,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调动了学员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乐趣,增进了老年大学的吸引力。
教学管理“人性化”,即实施宽松型、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一是相信学员的自觉性,公示规范。如制定和公示校训、办学总纲、教育工作制度、师生员工行为规范。二是注重学员的特殊性,多加关爱。如了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需求,在他们需要时多帮助、多照顾。三是调动学员的积极性,民主办学。如通过“校长意见箱”、座谈会、个别访谈,多渠道听取学员的意见和建议,解决矛盾,改进教学。四是发挥学员的主体性,大胆放手。如鼓励、引导班委会组织学习交流和开展课余活动,在自主组织、自我管理、相互启发中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硬件“形象化”,即努力做到硬件设施标准化、教学手段电教化,尽量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手段、为学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以教学实践“组合化”为基础的“三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施,使老年学员在“直观教学”、“快乐教学”、“形象教学”、“无压力教学”中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兴趣,激发了求知的热情,提高了教学质量。街道分校变成了老年人的“现代学府”和“幸福乐园”。从此,教室有限,班却越办越多;师资有限,学员却越来越多。分校开始走上了自强之路。
三、服务社区,使我们有了发展活力
街道老年学校的成长发展必须充满活力。街道老年学校为满足社区需要提供了多种服务,既是对街道、社区的最好回报,也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搭平台,上舞台,为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街道分校成立了金色晚霞艺术团,有歌咏、舞蹈、戏曲、民乐和曲艺说唱等演员近130人,都是在校学员。他们以靓丽的风采、精彩的演出,常年活跃在社区的群众文化舞台上。2009年全团共演出54场,观众达12600多人。歌咏班还为无锡著名的“山禾合唱团”输送了11名演员,舞蹈班在省、市、区多项赛事中获奖,艺术团创作的多个曲艺说唱节目,受到市、区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艺术团在街道12个社区的频繁演出,使街道分校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拉近了与社区居民的距离,也加深了对社区需要的全面了解,为分校全面服务社区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第二,知需求,搞试点,为普及社区老年教育服务。
北大街街道有16000多位老年人,如果其中仅有10%的老人想参加继续学习,就需要办四所像北大街分校这样规模的老年学校。街道分校“以一当四”,积极尝试与社区合办老年教育讲座(班)。2007年,在办学条件较好的五河一社区试点成功。在街道的支持下,校社联合办班从2008年起在街道的12个社区逐步推开。至今已初步形成了覆盖街道所有社区的老年教育工作网络。每社区都有校社联办班的负责人与专管员,并规定凡办起来的班一定要有定期的活动。在社区办班,街道分校提供授课老师和计划指导,强调从社区实际出发,除了多办老年人普遍需要的普通班,还鼓励多办特需班、特色班。如在黄巷、凤宾路两社区办的书画鉴赏班,在古运河社区办的雀鸟鸣斗专业辅导班。几年来,通过街道分校的独立办班、联合办班,全街道老人的入学面已达到了12%以上。
第三,多层次,全方位,为社区建设发展服务。
几年来,分校以社区的需求为目标,不断拓宽服务思路。如专为社区需要举办了“社区工作论坛”、“社区老党员论坛”、“社区人文讲座”,开办了 “社区干部写作”、“社区文娱活动组织骨干”等培训班;向社区推荐时政教育的课题与主讲人;协助社区策划大型文体活动。今年初,街道老龄委与文化站还专门组织一批在社区从事老年教育与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到老年大学接受业务培训,有力地支持了老年大学的教育工作。
为社区积极提供三大服务,不只是街道分校给予社区应有的回报,更是街道分校增强自我发展活力的必由之路。
四、正确处理“三个关系”,使我们凡事行之有效
相对市、区级老年大学,街道老年学校在教育资源、教学条件、办学经费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更多更大,要确保成长发展,除了街道、社区的共同支持与办学人员自强不息、主观努力外,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工作中学会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一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作为与地位的关系。老年大学的地位不是争来的,也不是自封的,是靠自身作为赢来的。各级领导对老年大学重视不重视,支持不支持,关键就看老年大学自身有没有作为,受不受社区群众的欢迎。分校在校内能保证有学员满意的教育质量,进社区能保证有群众公认的服务质量,从而赢得了街道、社区、居民群众的尊重与欢迎、重视与支持。有作为就有地位,这也是街道“梦想成真”,终将分校搬进文化站的重要原因。
二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资源共享与服务共担的关系。老年大学搬进文化站,与文化站资源共享,从根本上解决了教学场地的矛盾,优化了教育环境与教学设施,也为我们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教育模式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但我们没有陶醉在资源共享的喜悦中。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服务共担、合作双赢”的要求,从我做起,主动配合文化站开展各项活动,要人给人,要节目出节目,有时还帮文化站承担大型活动的现场组织协调工作,主动承担了站内设施的日常管理与大楼的环卫工作。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也同样得到了文化站的热诚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双方已建立起了互信互帮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文化工作、老年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正确认识和处理求实与创新的关系。求实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求实的必然结果。我们没有刻意去创新,而是通过解决办学中一个又一个的矛盾,推动了街道分校的创新发展。七年来,分校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求实创新的结果。学校创办时,为了把服务送进社区,以检验歌咏、舞蹈班学员的学习成果,我们建立起了一校一团的教育体制;当有些地方出现将老年学校办成俱乐部、休闲屋,偏离老年教育的正确方向时,我们积极应对,提出了“三型”办学模式,强调把正规化办学与宽松型管理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教育质量,使学员们学有所得,学有所为;当老年大学出现供求矛盾时,我们又开始探索分校老年教育向社区延伸的可能性,逐步走出了一条分校与社区合作办班的老年教育新路子。在不断解决现实矛盾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这就是我们的求实创新观。
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街道12个社区的领导班子正在进行新老更替的换届改选,一批高学历、对社区管理业务相对陌生的年轻人将走上社区的领导岗位。面对全新的班子,既需要我们经历新的磨合,又必然带来新的机遇。我们要虚心学习全国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在街道组织的领导与关怀下,努力把区老年大学街道分校办成老年朋友更受欢迎、更为满意的老年学校。
(执笔:卢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