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生命教育是以老年人的生命为基础,唤醒老年人的生命意识和激发他们的生命活力与潜能,以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种老年教育活动。
2008年,上海老年大学在国内率先提出了老年生命教育的理念,引起了老年教育界的关注和热议,不少地区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当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现状如何?我们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按照教育科研规划化的要求,在田林街道老年人中抽取1054名为样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
一、调查的结果
(一)老年人生命质量现状
什么是生命质量?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有个明确的定义:“个体根据其所处的文化背景、价值系统对自身生活的主观感受。”它告诉我们:生命质量首先是个体的“主观感受”,是主体对“生命质量”的一种认识。其次,影响人的生命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等因素。不少专家通过研究认为,人的生命质量又是可以分层次的,是一个由低向高以层次递进发展的进程。最低层次的是自身生理的生命质量,在这基础上,纵向发展形成了血缘家庭生命质量,横向发展形成了人际社会生命质量,而最高层次的则是精神文化生命质量。
当今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真实现状如何?
1.老年人生理生命质量现状
人的生理生命是直接以人体为物质基础的,经历由产生、发育、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人体生命是有限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寿命”。按现代科学家的研究,人可以活到120岁~160岁。
对老年人生理生命质量的调查数据显示:
与同龄人相比,老年人感到自己“非常健康”的占9%,“基本健康”的占85.1%,“身体很差”仅占5.9%(见图1)。认为没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68.2%,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占3.8%,“有时会有”的占28%(见图2)。
图1
图2
老年人的睡眠质量:“非常好”的为35.9%,“有时会失眠”的达57.37%,“靠药物辅助”的占6.47%,“彻夜难眠”的占0.57%。对疾病的态度:老年人“能配合医生合理治疗者”占62.12%,心态较为平和、“既来之则安之”的占30.25%,“听天由命”的占5.73%,“全力治疗”者占1.02%,“其他”占0.88%。
由此可见,当代老年人生理生命质量基本上是良好、健康的,他们也能正确地面对疾病,为提升老年人整体生命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老年人睡眠质量和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必须予以疏导。要使老年的身心都能得到健全发展,这是老年生命教育必须注意的问题。
2. 老年人血缘家庭生命质量现状
血缘家庭生命来自于父母,传之于子女,具有血缘的、历史的和纵向的联系,它是人的自然属性被社会化的第一体现。人的生理生命是有限的,而血缘家庭生命是可以不断延续的,如家族传承等。
老年人的血缘家庭生命质量现状如下:
老年人的养老模式分别为:“与子女分居,靠自己生活”者高达63.58%;“与子女分住,部分由子女照顾”者占6.82%;“与子女分住,由子女照顾”者占3.76%;而“与子女同住,由子女照顾”的占24.72%(见图3)。
老年人感到家庭生活“融洽”的高达66.95%;“一般”的占30.57%;“不太融洽”的占1.429%;“十分紧张”的占1.048%(见图4)。
图3
图4
以上数据告诉人们,受传统儒家文化“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影响,多数老人的家庭生活还比较融洽,子女也能尽孝道。但随着社会的变迁,空巢家庭异军突起,四分之三的老年人跟子女分居。如何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起居,提升老年人的血缘家庭生命质量,成为社会必须关注的严峻课题。
3. 老年人人际社会生命质量现状
人际社会生命是在与社会其他人交往中产生的,具有横向性、共时性和人际的联系性。它通过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等关系联系起来,特别是现代传媒使人的人际社会生命得以极大的拓展。
老年人的人际社会生命质量现状如何呢?
调查的结果表明:老年人在与亲友交往中“交往频繁”的占22.5%;“有时交往”的占大多数,为75.9%;“从不交往”甚至“反目成仇”的只占极少数(1.4%与1%)。
再看社区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关心程度:“比较关心”占40.8%;“有时关心”占36%;“非常关心”占8.2%;“不关心”占16%。当问及老年人是否被社会所遗忘时,回答“未被遗忘”的占52.67%;认为“一般”的为41.13%;“被遗忘者”占6.21%。具体体现在公交车上为老年人让座的情况:“经常”能为老年人主动让座的占25.98%;“有时”让座的为54.9%;“不让座”的占19.12%。
这一调查结果显示:提升老年人人际社会生命质量的外部环境非常重要,在社会上形成敬老爱老的风气,加强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使之完全到位,加强亲友跟老年人的“频繁交往”,使老年人消除被社会遗忘的感觉,这无疑能给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带来正面的影响。
4.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命质量现状
精神文化生命是一个人所获得的人类文化成果和为社会所作贡献的表现。人可以进行物质、精神文化生产,其成果可以通过某种形式保存下来,并通过“社会遗传”传给后人,它既继承了前人的精神文化生命,也创造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命,使一个人的生命在时间、空间上得到全方位的拓展。
当代老年人精神文化生命质量如何?
经调查,老年人感到“生活充实”的占49.47%;感到生活平淡的占47.95%;“怨声载道”和“空虚无聊”的各占1.42%和1.14%。
田林社区老年人的文化程度较高。其中具有大学学历的高达41.2%、有研究生学历的占0.86%;高中学历的37.39%、初中学历的16.18%;小学程度和以下的为4.37%。2015年,田林街道全年参与老年教育的达11000人,占户籍老年人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参加学校课程班的有2432人,参加学习点学习的有1585人,参加讲座有6777人,参加远程老年教育的有874人。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到,田林街道的老年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又乐于学习,街道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场所和条件,对提升他们的精神文化生命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基础。但还应看到,当前社会上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不充裕富足,特别是没有参加社区活动和不善交流的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寂寞,应引起社会关注。
(二)老年人生命意识的现状
老年人生命质量最核心的要素是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既包括对物质生活的满足,又包括对精神生命的提升;既包括对人的生命价值、信仰的理解和追求,又包括人的生命实践能力、科学的生命意识的养成。提高生命意识,就是使老年人认识到生命的崇高价值,培养丰富的生命情感与坚强的生命意志,其中包括价值观、人生观与死亡观等诸多观念的形成。
1. 老年人的价值观
调查数据显示,老年人的价值观念里“既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好好活着”的高达58.9%;“使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潇洒”的占19.6%;“继续为社会做贡献”的占11.9%;“没想过”的占6.3%;“为子女后代创造财富”的占3.2%。他们认为钱物乃“身外之物,毫不在乎”的占35.7%;“该用时就用”的占27.1%;“该尽情享受”的占16.5%;“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的占12.1%;财富“多多益善”的为4.6%;“为子女多留点”的占1.9%。
以上数据告诉我们,当今老年人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不再单纯地为金钱而活着,开始意识到考虑到自身的价值,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思考自己的价值观,更贴近社会的发展,更富有现实性和可行性。
2. 老年人的人生观
调查的数据显示,老年人对现实生活“比较满意”的占78.7%;“非常满意”的占17.4%;“不满意”的仅占3.8%(见图5)。老年人当下活得如何?“很自在、宁静”的占81.6%;“潇洒、痛快”者占14.3%;“很累、很难过”占3.7%;“度日如年”占0.4%(见图6)。他们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者占62.7%;“一般”的占32.73%;“信心不足”的仅占4.09%;“绝望”者占0.48%。
图5
图6
老年人最喜欢的人生格言是“生活百般滋味,人生需要笑对”,占59.1%;“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占21.6%;“有尊严的活,有尊严的死”,占13.3%;“生如夏花之璀璨,死如秋叶之静美”,占3.7%;“好死不如赖活”,占1.4%;“其他”为0.7%;排位最末的是“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占0.3%。
从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当前社区老年人的人生观是积极向上的,不乏有活得潇洒自在的,他们对现实生活有较高的满意度,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同时,他们面对世事百态也能以乐观的心态泰然处之,笑对人生,这是大家都乐意看到的。无疑,这与老年人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休戚相关。当然,宿命论的观念、对未来生活的信心不足也是客观存在的。
3. 老年人的死亡观
如今的老年人是如何面对死亡的呢?
老年人对“灵魂”的看法是,“死后一切烟消云散”的占59.7%;“不相信”灵魂存在的占29.1%。老年人面临死亡,“不害怕”者高达64.2%;“有点害怕”者占34%;“非常害怕”的占1.8%。老年人对身后事 “从未想过”的占56%;“有所考虑”的占27.8%;“已做好充分准备”的占16.2%。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到,社区老年人由于受到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人不相信灵魂的存在,多数老年人不畏惧死亡。但是他们对自己身后之事准备不足,这提醒我们,在开展老年生命教育的进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死亡教育这一重要的内容。
(三)老年人对生命教育学习的意向
当代老年人是否愿意接受生命教育呢?调查显示,“不愿意接受”生命教育者排到第一,占39.7%;其次是“通过资料了解”的,占36.1%;“参加讲座学习”者仅占24.2%。
在老年教育领域内,老年生命教育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老年人并不了解何谓生命教育,而且受“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影响,所以持否定态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加强老年人生命教育的宣传势在必行。
二、调查的结论
(一)当代社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总体是积极健康、奋发向上的
我们的这一结论,基本上符合国际上流行的“人生U型曲线”理论,即在人的一生中,幸福感、活跃度和对未来的憧憬等情感因素是遵循一条U型的曲线发展。U型的低谷是45岁,而两端的高峰则分别是25岁和65岁。当前社区老年人正处在人生的第二个高峰阶段。多数老年人开始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对现实生活有较高的满意度与幸福感,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与希望,他们不仅努力地为自己健康地活着,而且也为家庭与社区的发展好好地活着。他们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传统的观念相比,更显得富有时代性、个性化,更贴近老年人的生活实际,更符合老年人的特点。特别是当代老年人具有较高的生理生命质量,他们普遍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健康的,这无疑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和社区对养老服务的关注以及老年人自身科学文化素养的提升戚切相关。
(二)当代社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还大有需要提升的空间
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正如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提出的:今天大多数人的寿命都比过去长,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保证在延长的寿命里,人们活得健康、有意义、有尊严。首先,表现在生理生命质量上。当代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老年人经常会感到焦虑、孤独、远离社会、睡眠质量不高。其次,表现在血缘家庭生命质量上。由于极大多数老年人生活在“空巢家庭”之中(占四分之三),尽管不少子女能尽孝道,但受现代社会工作节奏与压力的影响,不可能竭尽全力去承担关心照顾的义务。此外,社会上还没有完全营造爱老敬老、为老助老的良好氛围,不少老年人感到自己的精神生活还不够丰富和充实。
(三)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是唤醒老年人的生命意识,激活他们的生命活力与潜能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能够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对象”的生命体。如果老年人都能意识到生命价值的崇高和神圣,丰富生命的情感,树立坚强的生命意志,那么就能活得更充实、更潇洒、更有品味和尊严,充满生命的活力。为此,本研究特意选取面临死神威胁的65位老年癌症患者为调查对象,与一般老年人作比较进行研究。有幸的是,这些癌症患者都参加了充满爱心的癌症俱乐部组织。他们不仅学习交流科学治癌的知识,更多的是在精神上相互激励,通过“话疗”(语言沟通)、“生日派对”等形式,逐渐克服了对死亡的恐惧,坚定了生存的欲求与信念。研究数据表明,他们在价值观、金钱观,特别是生死观上,都优于一般老年群体。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经常发现不少老年人生命意识淡薄,整天无所事事,甚至一遇挫折就有轻生的意念。所以,如何唤醒老年人的生命意识,激活他们的生命活力,进而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乃是全社会的责任。
(四)提升老年人的科学文化素养,乃是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必由之路
田林社区的许多老年人之所以有较高的生活和生命质量,源于他们有较高的学历和文化底蕴。社区中干部多、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多,他们退休后仍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文化学习可以改变对世界的态度,能使老年人更自信、更具活力。田林街道的社区教育资源又特别丰富,各类高校、研究院、老年学校、群众艺术馆等,为老年人提供了优质的学习场所,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特别是田林社区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历年来重视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重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坚持学习,以学养老,以学立志,以志促学,从而使得田林社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五)大力推进老年人生命教育,以提高老年人生存、生活和生命质量
我国开展老年生命教育的时间不长,人们对生命教育的目的、任务、内容等还不甚了解。其实,国外对生命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的研究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年人在生命征途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困惑大都可以从老年生命教育中得到答案。老年生命教育可以帮助老年人正确理解生命与死亡,解决老年人的生死困惑问题,使他们懂得生死乃是宇宙运动发展的规律,从而生得安然幸福,死而无惧无悔。老年生命教育可以帮助老年人缓解和消除人生无归宿感与孤独感。老年人对精神的需求胜于对物质的需求,健康快乐的精神生活正是老年幸福的关键所在。此外,老年生命教育还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老人安则社会安”,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六)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
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提升,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靠国家政府的帮助与支撑,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是提升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保证。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引入社会组织和家政、物业等企业,举办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近年来,徐汇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试点工作,提升社区科技助老的水平和为老服务的项目,促进社区老年人医疗护理和健康服务,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支持和邻里互助服务,从而营造了社区尊老敬老助老的社会氛围,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老年生命教育在我国目前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推进的过程中,也必然会碰到许多矛盾与阻力。但我们坚信在广大老年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研究一定会在实践中探索其内在的规律,为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做出有益的贡献。
课题组组长:余忠信 策划:高峰
组员:余军、郑秀娟、李旻、周萍、
王艳玲、王悦、魏文静、党金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