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徐汇区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室的建立与作用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17作者:徐汇区学习办系统管理员

创建徐汇区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室,是近年来我区拓展社区教育模式的一大创新举措。它以“拓展社区教育、创新运作模式”为导向,以社区教育“根植在社区、发展在社区、活动在社区”为着力点,构建多模式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

一、徐汇社区(老年)工作室建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老年教育就是在国际终身教育事业发展的大背景和大趋势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为了进一步促进徐汇区社区(老年)教育的发展,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对本区老年教育的开展与运行模式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创建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室的设想。

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室,是由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支持,在街镇社区教育委员会指导下,以专业技能精湛并乐于奉献社会的市民名字或项目特色命名的非行政性学习型机构,是由一群社区(老年)教育专业领域精英和兴趣爱好者共同组成的集学习、交流、展示、推广、创新于一身的学习团体。

徐汇区社区(老年)工作室是新生的学习团体,旨在通过开展社区教育,提高某一专业人群的组织化、学习化程度而得以生存与发展,同时,伴随着徐汇区老年教育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其内容与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工作室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其一,区域内有着适宜开发老年教育工作室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其二,区域内需要有多层次、多类型的老年教育学习体系,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和丰富的学习需求;其三,老年教育需要改变“老面孔”现象,拓展与老年(社区)学校教育驾齐驱的教育形式;其四,老年教育工作室是构建社区学习型团队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其五,老年教育工作室又是推动社区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广受关注。

探索培育并建立起一批具有共同学习愿景、传承文化与艺术文脉、且能反哺于社会的学习共同体——社区 (老年)教育“工作室”,以此推进徐汇区老年(社区)教育工作多渠道、广辐射、精业化发展,已成为我区创新老年教育工作的突破点。

二、徐汇社区(老年)工作室的建立

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在调研的基础上,于2011年下发了《创建老年教育工作室的实施意见》和《徐汇区老年教育工作室申报表》。首批“工作室”的申报工作得到各街镇积极响应。区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根据下发的“关于开展2011年度老年教育工作室申报工作的通知”的精神,对提出申请的7个街道9个项目逐一进行调查研究,实地考察,严格把关。对集聚着专业骨干,有着专业开发的潜力,并形成一定影响力的工作室予以审批。最终根据各家的软硬件条件,首批产生了7个“工作室”。这些“工作室”,有的专业根基深厚、有的具有普众性或创新性,它们是:徐家汇社区朱立群纸艺工作室;湖南社区优秀历史建筑与人文工作室;天平社区邬志星园艺工作室;斜土社区东方印韵阮力工作室;田林社区顾凤玲折纸艺术工作室;长桥社区茶道工作室;康健社区康乐老年文化传播工作室等。

三、徐汇社区(老年)工作室的运行

徐汇老年工作室的建立与运行,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推动老年教育的发展都有其可借鉴的作用。

1、“工作室”的运行。首先,它们都有领军人物,聚集了一批业务骨干,吸引着一批爱好者开展学习交流活动。其次,多个“工作室”都在尝试开拓新领地,以求得进一步发展。比如:徐家汇街道的“朱立群纸艺工作室”在街道的支持下,正在施行“创造性纸艺教育走进小学”的推广性项目;斜土街道的《东方印韵》工作室开展中日学员作品交流活动;天平街道的“邬志星园艺工作室”向广大社区居民传授绿化专业知识,凭借开通咨询电话,成立花迷俱乐部,传播绿色理念;湖南街道的“优秀历史建筑与人文工作室”,以“走、看、谈、讲、演、画、赛、展”的形式和内容,创造性地将中国优秀历史建筑与人文知识加以传承开发。因此,独树一帜的“工作室”的建立与运行,拓展了社区教育的又一片天地,正逐步发挥出社区(老年)教育的优质资源效应。

2、“工作室”运行的机制保障。在初具雏形的基础上,工作室立足社区实际,从发展理念、工作定位、建章立制、考核评估等方面探索运行机制。

在发展理念上,各个“工作室”均根据自身专业成长的需求,切合实际地提出自身发展理念。

在工作定位上,每个“工作室”均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尤其在具体实施学习项目上,确保了“工作室”的正常运行。

在建章立制上,为了保障“工作室”持续长效地发展,各“工作室”都建立规章制度或章程。

在考核评估上,由区级层面制定相关评估指标体系,以“目标体系”、“学习体系”、“创新体系”、“活动评价”等为一级指标,以“营造学习氛围”、“提升组织学习力”、“建设效果”、“社会影响”等为二级指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谈、成果检验等考核方式,对工作室进行每年一次的过程性评价和工作周期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有效推动了“工作室”科学规范地运行。

3、“工作室”展示成果。

为了拓宽“工作室”的舞台,展示其专业功力,扩展其教育影响,由区级层面为其搭建展示平台。如在2012年第七届学习节开幕式现场,以实体展示的形式,融参观、互动、咨询、体验多元结合的方式,展示“工作室”的成果,得到与会领导、专家及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四、徐汇社区(老年)工作室取得丰硕成果

1、老年教育受益面增加。徐汇区第一批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室经过近一年的运转,已取得了成果,参加活动人次数超过二万八千。

2、在各类活动中得奖。如在上海第六届老年教育艺术展上荣获一个银奖二个铜奖、又如天平街道的“邬志星园艺工作室”有100人获得上海市种植能手奖等等。

3、工作室数量逐步增加。(下转第60页)(上接第57页)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室”正以良好的势头向前推进。近期又批准了10个工作:即徐汇区老龄大学“金秋老年声乐艺术工作室”;枫林街道“林曦明剪纸工作室”;湖南街道“湖南社区推拿工作室”;上海老年大学徐汇分校“王逑音乐工作室”;龙华街道“陶艺工作室”;龙华街道“创新屋”工作室;华泾镇“葛霏霏布艺工作室”;凌云街道“凌云绿主妇”老年教育工作室;康健社区“皮影传承工作室”;田林街道“学林春秋”工作室。

4、工作室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初步形成了一些理论研究成果。

(1)通过调查研究,根据实际现状以及一些数据信息,完成了《徐汇区创建老年教育工作室的实施意见》。

(2)根据创建工作室的实验目标、工作室现状条件,以学习团队建设理论为依据,制定了《工作室评估指标》。

(3)完成了“徐汇区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室建立与运行的实验研究报告”,为今后工作室的产生与运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5、工作室积极参与市老年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将工作室的活动内容作为课程推出,让更多的老年人受益。

徐汇区社区(老年)教育工作室的创建,正以良好的势头逐步推开。无论从教育理念提升、教材内容更新、自身特色的形成、还是运作模式的开拓等方面,这项由“政府主导、社区主办、学员参与、孵化辐射”的社区(老年)教育工作新举措,都有效地开发整合了区域资源,是拓展社区教育发展的又一新模式。

(参与执笔:张绪东、周进远、裴雪明、周晓敏、马丹宇、刘晓燕、胡雪华)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