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老年教育管理水平(校本课题)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23作者:张宗梅 濮圣奎系统管理员

通过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上海老龄大学形成了“3+2”的管理模式,即实行校领导、系主任、班长为主体的三级管理,发挥老师的协同管理和志愿者参与管理的作用,形成层层负责、各司其职的管理服务格局。对身处教学管理前沿的系主任、班主任、社团管理人员,打造一支“四型”队伍,即学习型、管理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队伍;对班长、学员团队负责人,提倡“四心”,即热心、耐心、细心、恒心,关爱学员,提升素质,提高工作能力,推进教学管理工作。

一、加强督导评估,深化教学管理

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力资本,是实现老年大学教育现代化的主体力量。我们以随堂听课为抓手,要求教师认真备课,授课内容精准、风趣,突出重点。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微信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答疑解惑。同时注重差异性教学,以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采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做到讲、练、用、为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结合,使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成。例如《甲骨文识读与书法》课是一门比较难懂又很枯燥的课程,任课老师认为,甲骨文识读非一遍就能记得,书法也非一蹴而成,只有反复讲解、滚动教授,新老学员方可收益。讲课中,老师不断变换主题,又避免重复,在把内容分列为“甲骨文识读与书法”“古诗与书法”“古文与书法”外,还增加了“旅游与书法”“绘画与书法”,让学员学得更加充实,体现了文化可以传承和需要传承的特点。

随着学校对教学管理的深化,开展评教评学、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质量考评分析与评价机制就显得十分紧迫和必要。考评分析与评价就是把学校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各部门的活动与职能有机结合起来,及时有效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考评分析,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系统,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达到最佳效果。我们成立教学研究组和督导组,组织公开观摩课、经验交流会,开展优秀教案、优秀课件评选,鼓励教师通过开展评教评学,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真正使老年学员将所学的知识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并在奉献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发展。学员们反映,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感悟到,老年教育必须与社会活动、社区文化相结合,才能显示其生命力。近两年来,我们利用居住地社区活动中心场地、设施、条件比较优越的有利条件,尝试着把书法沙龙活动和朗诵表演联谊活动带进社区,活跃了社区文化活动。

二、创新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

课程创新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实施老年教育课程要以需求为导向,开展老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闲暇生活教育、法律维权教育、退休教育、生命教育等,帮助老年人陶冶情操、促进健康、开发潜能、服务社会,提高生命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我们在课程创新方面,遵循三大原则:适应性与引导性结合;超市式拓展与阶梯型结构结合;传统课程与现代课程结合。(1)门类众多,满足需求,体现学校课程开发的广度。目前学校已经发展为9个系,104个专业,有240个班级,学员8400余人次。(2)分层设置,逐步递进,体现课程开发的深度。我们对课程专业分基础、提高、研修、创作等,注重差异性教学。(3)突出素质,综合提高,体现课程开发的高度。每门课程要以素质教育领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文育人、以文会友,以文化养性。(4)办出精品,形成特色,培育特色课程、热门课程、精品课程,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以文史系为例,开设的课程有《佛学与中国文化》、《走进中国古文化》、《散文鉴赏与写作》、《中国山水文学》、《诗歌鉴赏与写作》、《甲骨文与书法》等,受到学员青睐。此外,根据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学校还每月举办一次名师讲坛,例如“生命科学的新世纪”“中医——人类生命智慧的丰碑”“玉文化”“漫谈中国经典文化《周易》”等。

搞好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我们根据不同班级的教学,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讲义、教案等,近年来,先后编制了70多种(含视听)教材,涵盖了书画、声乐、家政、医疗保健等各大类,有的还被列入上海老年教育优秀教材、新世纪老年学校教材、老年教育普及教材。在此基础上,每学期根据教材制定教学进度,严格按进度表施教。

三、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创新方式方法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证。

一是要鼓励教师研究老年教学的特点规律,依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分类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校制订了《关于遵循教学原则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意见》,强调老年教学的“四个环节”,即教学准备充分、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强调一堂好课的“七要素”,即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讲演方式、时间掌握、教学效果。要求教师讲课体现“三性”,即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突出重点,破解难点,融入科学发展新知识、新信息;条理要清晰,逻辑性强;讲演要引人入胜、有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和艺术性,生动活泼,直观易学。同时,也鼓励学员和教师互动,独立思考,创新思维。针对老年人特点,放慢速度与进度,强化对课堂重点、热点、难点问题的讲解和练习,用互动式、解答式、示范演练等方法教学。如文史系多讲知识,启发文学、艺术、社会、心理思考;书画教学多些用笔、用墨、笔法方面的讲解与点评,增加写生技巧、创作知识讲解,提高鉴赏能力。

二是要坚持“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第一课堂是基础和关键,做到“乐学”;第二课堂是延伸和补充,做到“乐研”;第三课堂是提高和升华,做到“乐为”,帮助学员开拓视野,巩固课堂知识。学校修订了《上海老龄大学学习型社团建设意见》,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员加入各类学习型团队和组织,既切磋技艺,研讨和丰富课堂学习内容,又能在一些重要节假日组织大型演出,给师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并深入机关、部队、社区进行文化和健康服务,发挥示范、引领的作用。

三是要与时俱进,提升现代化教学水平。随着社会进步和现代化教学设施的普及,要求任课老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讲课效率。在使用板书、教具、课件上做到形象生动,用现代教育手段来提高电化教育水平,如用PPT演示、提供VCD资料等。

四是鼓励支持老年学员自主学习,激发学员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运用学校建立的各种学习团队、学习沙龙等,自主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交流活动。

四、创新队伍建设,提升师资实力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数量稳定、规模合理、结构优化、专兼职与志愿者相结合的教学管理队伍。

一是以“德高为师、学高为师、名高为师、技高为师”的原则优化师资结构。近年来,对全校120位教师进行了调整,调整面达71%。尤其是对新进教师把好关,通过试讲、评课,老教师评课、学员测评,综合评定等程序提高师资质量,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目前全校9个系共有教师114名,平均年龄为62岁,其中钢琴系教师平均最轻,平均为41岁。

二是成立学科带头人队伍。建立一支有名望的名师团队,以作为学校品牌学科带头人,成为教学中的表率和榜样。目前学校各系基本上都有名师名家、名医名厨,做到每个系至少有2至3名,调动和发挥了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主导作用和在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带头作用,如组织这些名师名家编写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老年教材和课件,作为规范教材,或组成名师专家讲师团来示范引领教学。

三是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所谓“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能力,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老年大学的大部分专业和课程都要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学以致用,引导学员学、为结合。同时,教师要教书育人,做到德艺双馨,既要知识渊博、风趣儒雅、因人因材施教,又要成为学员的良师益友。

四是尊师重教,感情留人,调动教师积极性。我们以激励为杠杆,完善了教师授课费的增长和奖励机制。学校定期表彰优秀教师,对教学优、师德高、学员赞的老师进行奖励。利用寒暑假时间走访慰问一线老师,及时探望有病住院的老师。每年“教师节”,召开评教评学工作通报会,召开10年以上教龄老师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五是加强对教职员工的培训。各业务部门利用寒暑假进行业务交流与培训,总结工作经验,达到相互学习提高的目的。新进的管理人员都说,培训是个好形式,对尽快进入角色起到帮助作用。

五、形成良好氛围, 促进教学发展

学校采取多种途径,在硬件建设上筹措资金,改善设施设备;整合资源,美化校园环境。我们每年利用假期,对学校五个楼层进行装饰、整修,使每间教室做到清洁明亮;对教育设施设备进行大规模调整更新,使音响、器乐、电脑、服装等硬件大为改观,提高数字化应用水平。对新租赁的11楼重新进行设计装修,按展示厅、报告厅、排练厅等配套布置,更换了全部钢琴、电脑、办公家具等,制定和完善了相配套的办公室、教室管理使用规定。后勤行政人员保障教学环境的美化和设备的安全维护使用,并保证做好各类档案信息的搜集管理,形成管理精细化、服务亲情化的教学管理。目前五个楼层环境优美,教室清洁明亮,食堂餐厅、文印室、小卖部、配眼镜、医疗服务队、志愿者工作站等服务设施配套化。老年学员动情地说:“跨进校门变年轻,进入教室很温馨,学习生活真舒心”。

(作者:张宗梅为上海老龄大学常务副校长、   濮圣奎为上海老龄大学教务主任)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