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诗词创作——蕴涵生机的课程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35作者:季肇伟系统管理员

当前,在各老年大学文史教学科目中,诗词品鉴赏析类的学科较多,而诗词写作教学的较少,学习填词创作的更属于凤毛麟角。上海老年大学文史系为了适应喜爱写诗填词老年朋友的需要,于2011年春季开办了《学词入门与创作》班,受到了学员的好评和有关方面的认可。

我受家学熏陶,自幼酷爱中华传统文化,对古典诗词更是情有独钟,曾多方拜师求教,潜心诗词创作,并整理了多年研习心得,以全新理念撰成《现代人学诗词》一书。多年求学诗词的道路,我深感传承文化重要的同时,更体会老年人研学古典诗词创作之艰辛。知行并举,我有幸在有生之年把自己的学习心得,通过老年大学教学平台,与更多和我一样钟爱诗词创作的老年朋友们分享。

创新教学由基础入手

与时俱进   兼收并蓄

学习古诗词,先是讲求音韵格律。掌握意蕴高雅的格律诗词创作方式,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把传统诗词“熔铸雅词于现代语言”,虽有其受众面窄、认知度有待提高的一面,但在诗词创作时,在讲求格律的同时,还应提倡 “知古倡新,求正容变”,“与时俱进,兼收并蓄”的创新理念,这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便于老年学员学习音韵格律,针对老年学员普遍存在理解力强,记忆力差的特点,我设计了多种图表,帮助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同时在日后的运用中便于查找。如平仄声古今发音对照表、其他还有《中国诗歌发展分类简图》、《现代诗韵与汉语拼音通押以及十三辙关系图》、《常用入声字表》等图表,帮助大家尽快掌握诗词基本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老年学员学习古诗词中遇到的记忆问题。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学习时的大脑是需要“空间”的,以便于新知识的储存;而老年人的大脑更需要“重复”,可使学到的信息转化为自己的本领。教学中我把备课的资料输入U盘,借用学校电脑多媒体设备,通过视频反复灌输到课堂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学员中受到好评。

 入门须正   初学诗词者先把握“临帖”

中华诗词学会近年来提出“知古创新 求正容变”的方针,明确了新时代传承中华古典诗词的方向。只有首先“知古求正”,方能日后“创新容变”。初学者“临帖”是“知古”的基础训练,“先与古人合,后与古人离”是历代文人学诗的方法。

传统文化是相通的。正如学习书法首先要临帖一样,最初的创作也有一个临帖的过程。在教学员“临帖”的过程中,我提出临摹古人诗句章法的精髓,先后归纳了“句型参比法、嫁接剪枝法、另裁新衣法、化其神意法”等多种类型与方法,并且每种方法举例说明,帮助学员尽快进入诗词语境。例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是唐代贺知章名句,班里学员创作的诗句“二月春风还未到,裁出细叶是谁家?”便是受古人影响,化其神奇而吟出的好句。

诗词是心的音乐,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感受。学诗词除帮助学员寻找“语境”外, 选题立意是首要步骤:

一、意思显示和现实表达的方式

诗词教学中,让学员选题时立足点可以高一点,感悟提炼,应比普通人有超前一些的浪漫意识和移情通感。意象(简单讲是“构成诗词的细胞”)之间的不确定因素,正是留给读者进行想象的余地。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一组物象的排列,留下了让读者思想驰骋的空间;写作手段上可作适度的夸张,但意象的脉络要力求清晰,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象组合的升华是最终形成意境的元素。神来之笔的描述看似容易,其实不然,没有长期的生活积累和高度的艺术修养是难以达到的。

二、意象是超越自我的放飞

清代叶燮在《论诗》中讲到“才、胆、识、力”四个字。“天才、诗胆,学识、能力”是诗词作品成功的关键。如何使自己的想象,通过艺术技巧的自由驰骋,一个意象接着一个意象,既要像天空中放飞的风筝越高越好,又不放开手中的红线。此时选用的题材可不拘一格,内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遣词造句可以是夸张的,赋比兴创作手法可以是虚实相间交替使用的。

学员们往往一提起退休生活,容易回忆起年轻的往事而感慨万千,有学员填写了《偷声木兰花—忆往事》:“白驹过隙圆花甲,诗意人生如梦画;往事回眸,志未言酬心难休。曾经热血萌新志,泪断伤悲言世事;几动心弦,无悔今生再少年。”就是学了意象自我放飞的优秀作品。

 诗词除了继承传统风范

创作现代题材是一个瓶颈

 传统文化对诗词创作的影响,除了风范的传承外,还缺少一大块空间,即现代生活的题材,它们往往是创作的一个瓶颈。现代人写作品,不能还老是沉醉在“鹤舞猿啼”、“雕梁玉砌”的氛围意境之内。创作要反映当代人的情趣和精神,以显示时代的特色和气息。

根据诗词创作主题内容“意象群”的难度不同,我把现代诗词创作的题材归纳成十种类型,以便于学员掌握:主流形式应制诗、特色旅游应景诗、偶发兴致感怀诗、即兴怀古抒情诗、悟道警世讽喻诗、叙事咏物闲赋诗、针砭时弊美刺诗、追思怀贤悼亡诗、相思怀人红豆诗、意象境界神驰诗。

对每一种类型的诗词,我尽量选用一些当代人的优秀作品,分别予以讲解。对于初学者来说,以兴趣为切入点,选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例子做创作的素材,效果更佳。如《五绝——中秋烙饼》:“和面蛋油香,青葱烙饼张。薄酥情谊厚,品味请君尝。”看似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小事,只要感觉稍有情趣,经熔炼都可以作为入诗的题材,其写作方法也很简单。以这首中秋节自己动手烙制“团圆饼”为题材的二十字小诗为例:(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韵)。创作手法上第一句“铺垫”,描述直白清晰:和面,鸡蛋香油起油锅;第二句“写实”,进一步说明做事过程:烙饼加青葱;第三句“一转”,用“比兴”手法:阐述了“饼虽薄,情义厚。”的创作主旨。第四句“结句”,略带谐趣,能对应上句,有感而发“赠饼”的情谊。新学员们课后都说,原来创作的题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快节奏的今天,如在闲暇之余,吟诵一些唐诗宋词中的精美之句,把日常生活中的即时感悟、即兴创作试之笔端,谱写成诗,或吟诵自娱,或谋之于诗友吟朋,必定会感受到心灵自我净化和遣兴怡神的情趣。这种情趣是诗词创作过程中人生的快乐感悟,是旁人所无法体会与共享的。

班里有位学员还在学摄影。他去植物园采风拍摄,回来有感而作《减字木兰花》:“ 樱花似火,争摄春天情更迫。芍药如荼,排闼苍松迎众徒。步移景异,锦簇花团西子比。孤塔稀桥,姹紫嫣红别样娇。”便是运用古诗词创作现代生活题材的好作品。

 词创作的八种谋篇布局

在《学词入门与创作》班,两学期讲完了小令抒情词、咏物叙事类的中调词牌后,进入了词的长调讲学课程。

长调自古有“难学易工”的特点,有别于普通作诗的“起承转合”之法。根据多年填写长调的经验,我提出了“量体裁衣”选用词牌的观点,即有多少想表达的内容情感就选用多长的词调。这样中长篇的“谋篇布局”显得格外重要。我为班里学员归纳了长调慢词创作中谋篇布局的八种方法;

一、最常见的方法:上阕写景 下篇抒情;

二、通篇白描直写景、物、人或事;

三、通篇景中带情,情中夹景;

四、雄浑之作贯通全篇,抒愤赋壮一气呵成;

五、前后片以“问答形式”,既生发、观照,又通会效应;

六、上半阙写今,下半阙忆昔,情与景汇,令人销魂;

七、上片写离别之情,下片写相思之苦,怀人之作催人泪下;

八、通篇梦幻寄托思绪递进,白描婉曲以尽衷情。

每一种写法,我都选用了典型的案例,予以分析讲解,取得了不错的课堂反响。例如,常用的上阕写景 下篇抒情,选用了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以写景之心理言情”的创作方法作教材: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上片,写月、雾、楼台、渡口,幻想着寻找桃花源,眼前却是孤馆与夕阳。下片,写旅愁别恨,只能靠书信聊以慰籍;又转向虽有江水流转,却无人替我传信。王国维《人间词话》评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里的“情语”指的是抒情之语,学员们较快掌握了情景交融的思维创作方法。

又如雄浑之作贯通全篇,抒愤赋壮一气呵成之作,选用了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为范例;以“问答形式”开首的创作类型选用了黄庭坚《清平乐?晚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和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等篇章,由于学员耳熟能详,理解和掌握都很快。至于通篇梦幻寄托思绪递进、白描婉曲以尽衷情,则选用了苏轼《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千古佳篇。

总之,除了少数有特殊规定的词牌外,学员创作填写的小令还是中长调,是自由的。情感丰富内容多,可选用长调,但内容思绪和创作红线都不能乱,“谋篇布局”的主要方法掌握了,对日后各种类型诗词写作都是有益的。

 教学相长与个性化教学

 诗词需要灵感,抒发需要创意,风格需要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我与学员建立了“亦师亦友”的关系。我除了每次对学员诗词作业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外,还与部分设有电子邮箱的学员进行网上交流商榷。

教学相长,通过切磋探讨,使大家都有了新的提高:诗词创作所用的扩散性思维语言,是生活用语与古代文言文的一种有机结合。写作中过于用“白话”则近俗,难以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而过于用“文言”,既难以掌握创作,又脱离普通民众认知的语境。现行社会的各种语言,经过不断地摩擦、碰撞、挤压,打亮了新思想、新意象。“知古倡新,求正容变”,多读经典,慢慢掌握其中的规律;写作时注重细节的描写;关心周围生活,留心创新的题材,使思想感情务求新、高、深、远,尽力避免人云亦云,定能创作好作品。

班里有位学员妻子去世,他情深意重念念不忘,以至久久不能自拔。课上每次教一新的词牌创作方法,他必做一首或几首悼亡之作,这样前后写了几十首悼亡诗。我除了每次对他作品提出修改建言外,更引导他尽早走出沉闷低迷的状态。我多次鼓励他“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并特地提供了四十几种生活类创作素材来激励他写更多更好的作品。不久,他的一首《画堂春-野菊花》:“栉风沐露御寒霜,几番雨后斜阳。山坡原野意昂扬,簇簇金黄。  蕾小相期开放,幽馨不逊群芳。凭君选撷任君尝,茶溢清香。”诉说了要像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野菊花那样生活。咏物托志的题材,意境也很美,获得学员们一致的好评。

在教学中,让学员在诗词创作中不用“辟典”(不致引起与读者的隔阂)的同时,学习使用今典,即当今人们自创的言简义丰的词汇,其诞生往往与生活的时代密不可分,而充满生命力。

美国著名小说《幸福的黄丝带》,描写妻子盼望狱中的丈夫尽早回归,在村口的橡树上系满黄丝带的感人故事。后来有人还配了一首动人的流行歌曲。这样“黄丝带”就成了盼望亲人的代名词流传于世界各地。当代诗人刘征在《纪念汶川抗震》中把国外的“今典”也引入了诗篇:“老夫也佩黄丝带,擂鼓咚咚和泪吟。”通过黄丝带这一新名词,把怀念灾区同胞的心情真切地流露在诗中。

通过这几年的诗词教学,我的体会是传统诗词文化的教学与我们老年教育之间的距离,远没有我们以前想象的那么遥远。我在教学中特别提出,当代创作传统诗词的新方法是“老传统,新格律,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教学观念上要体现前瞻性,做到创作表现上的超前性和活跃性;在写作题材上要提倡多样化,使古今往来的掌故俗语、生活要闻和奇思妙想,随乐而吟赋予新意,以达到激活诗魂,袒露心声,熔炼诗胆,净化心灵。

 学词创作班 集体大家庭

在上海老年大学《学词入门与创作》班内,学员们组成一个集体大家庭,有来自市区的,也有来自近郊的,男女学员的比例约在6:4,年龄段在55至84岁,文化程度一般在高中以上,学员退休前的职业大多是教师、工程师、公务员、医生、财会和管理人员等,也有少数工人。

结合教学中的词牌格式,我收集到一些古诗词歌谱。每次课前由班长引导大家齐唱古诗词歌曲,学员们兴致浓郁。至今已学会《生查子》、《虞美人》、《菩萨蛮》、《夜静思》等多首唐诗宋词歌曲,既提高了大家学习的兴趣,又配合了教学进度。学员们课前清新委婉的倾情诵唱,还常常吸引其他班级途经的学员驻足聆听,活跃了学校学习的氛围。每月一次的学员作品分析课,我把大家的诗词作品写到黑板上进行交流切磋。如学员习作《采桑子——学词班感赋》:“此生缘独诗词赋?鹤发颜童,其乐融融  吟罢歌风舞彩虹。 循循善诱师生笑,学子相拥 ,褒贬由衷,落笔兴酣唱大同。”和《声声慢——<学词入门与创作>班学习有感》:“南塘浜路,闹市寻幽,书香令我陶醉。绘画诗词声乐,行云流水。琴棋旅游烹饪,众师生、妙招齐汇。放映厅,影迷痴、对屏垂泪。万里山河媲美。艺术系,摄影采奇猎翠。舞蹈拳操,耄耋风姿妍媚。人生老当益壮,赋新风,不甘梢尾。漫道是,度余晖、唯我拔萃!”都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家学词的热情和创作的感受。去年重阳节日,大家更是兴致勃勃欢聚一堂,登高吟诗抒发心怀,增加了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增添了吟诗赋词的热情,也进一步增进了凝聚力。还有一位常年学书画的老年朋友,因儿子让他去北美团聚,在移民前他特地到诗词班学习了一年的诗词创作。他说要把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带到国外去。至今他还经常通过越洋电话和电子邮箱,与我交流诗词作品.

在老年大学《学词入门与创作班》教学中,我发动学员自己汇集、编辑学员的优秀习作,以《词苑新葩》的专栏形式刊登在上海老年大学的校刊上。它的定期发表既鼓舞了学员的创作热情,又通过创作使古典诗词这种形式在老年群体中得到发扬光大,逐步走向大众化,提升学员的自信心。有位学员第一首习作词《忆江南?学赋词》:“词赋好,相聚律词班。赋句填词妍国学,翰林香墨勇攀山,情满夜阑珊。”刊出后就获得了作家吕振邦的好评,使这位原来就有写作基础的学员入学才一年就尝到了学词的甜头,从此他的创作热情一发而不可收,诗词佳作连续发表在多种刊物和老年教育网上。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