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的现实、争议和对策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21作者:上海老年大学上海大学分校系统管理员

老龄学家与社会学家有一个强烈的共识: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我国未来几十年内的老龄工作,必须抓好两个关键,第一是要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就是要帮助老年人搞好推卸不掉的隔代教育的问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隔代教育事关我国未来人口的质量。因此,本文拟就第二个问题作一描述和讨论。

一、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

隔代教育自古有之,但当今的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我国无法回避的普遍的社会现实。一项关于“隔代教育”的全国范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上海隔代养育比例高达88.9%,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我国隔代教育现象所以如此普遍,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体制深刻转型,各行各业改革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一方面他们要争取事业的成功;另一方面又要顾及家庭幸福美满。于是,当他们初为人之父母时,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此外,由于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带动了全国人口的大流动,导致留守儿童不得不由祖辈抚养。

其次是计划生育后的城市家庭普遍进入独生子女时代。伴随着“80后”进入三十而立,他们将直面养育子女的重任。不少“独一代”的年轻父母因为忙于事业,甚至为了省事,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带,有的干脆把孩子完全寄养在老人家中。如果说,第一代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姊妹情,“独二代”可能连父母亲情都存在缺失。《中国妇女》杂志进行的“双独生子女婚姻”问卷调查显示,超过70%的“双独生”年轻父母“只生不养”,将孩子的养育义务交给双方父母。其中,孩子主要由爷爷奶奶照料的占42.1%,由外公外婆带大的占29.8%。

第三,老人退休了,工作解脱了,家庭观念和含饴弄孙的需求增强了,因而为隔代教育提供了大量可供使用的人力资源。这就是说,含辛茹苦忙碌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刚刚卸下工作、育儿两付重担,又替儿女们背上了不是愿不愿而是不得不背上的隔代教育的重担。

但事与愿违的是,隔代教育并非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老人们的付出所得到的却是:两代人之间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碰撞和矛盾时有发生,还往往造成婆媳之间的各种矛盾甚至家庭的不和谐。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论:年轻父母既要“老牛”隔代养,又嫌“老牛”养无方;而老人们则抱怨:“自己年轻时养了好几个孩子,而且都健康成人,现在,你们连一个也养不了,还要我们帮忙,而且还往往嫌我们带得不好,真是吃力不讨好。”

二、由隔代教育产生的争议,成为当下家庭中的主要矛盾之一。

近年来,人们纷言“隔代教育”存在严重弊端,“隔代亲”现象受到极大的质疑,甚至将问题少年和隔代教育联系起来。

有些社会舆论认为,隔代教育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儿童健康成才的“隐患”。

1.延长“童稚心理”时期。一些祖辈人生的坎坷经历,注定了他们对孙辈们的宠爱、偏爱、溺爱,使孩子总是摆脱不了“童稚心理”的制约。有关机构将托儿所出来的与由祖父母带大的孩子进行心理比较,发现从托儿所出来的孩子群体意识强,适应能力强,社交圈子亦大,许多事都能自己动手干且能吃苦。而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大的孩子则不然,有的小学五年级学生还要老人接送,万事不能动手,碰到问题缺乏应变能力,不合群。

2.导致教育的“脱代”。不少老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几十年之前,他们的世界观无意中会隔代传播,以至增加孩子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接受难度。有的老人则是生理衰退,腿脚不便,喜静懒动,将孩子圈在家里,使孩子老成有余,活泼不足,阻碍体能和智能的发展。 

3.容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任性的不良个性。老年人对孙辈容易溺爱和迁就,往往事事依着孩子,处处护着孩子,把孩子放在家中的核心位置。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及时纠正,还常常满足孩子不合理的欲望,造成孩子一旦遇到困难或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发脾气。老人的过分保护,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自私,胆小。

4.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老人多年来形成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总希望孩子乖巧、听话,不善于运用科学的、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出现的的“捣乱”、“破坏”等具有冒险和创新性的探究行为,总是急着加以阻止。比如,当孩子捉来几只蚂蚁要喂养,拔起花盆里的兰花要看根的状态,拆卸和安装一辆玩具汽车,在此时刻,祖辈总会加以阻止和批评,认为是“出格”的行为,必须纠正。

5.容易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乏活力,心理老化。多数老年人由于年岁大了,喜欢安静,不爱运动。孩子与祖辈朝夕相处,长期囿于老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的都是老年人的言行,张口闭口说的是成人的话,容易失去天真幼稚的本性。孩子因外出活动少,身体缺乏锻炼,会造成体质柔弱多病;因关在家里见识少,可能导致孩子视野狭小,缺少活力,严重的还会造成孩子心胸狭隘、固执、退缩、心理老年化,等等。

6.疏远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导致亲子的“隔阂”。祖辈爱孙与父母爱子,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相似是彼此都爱孩子,不同的是祖爱孙偏“慈”、“宽”、“容”,而父母爱子则偏于“严”。这种教育支点的分歧,很容易导致亲子隔阂。祖辈的过分溺爱和父母的严加管教,甚至会使孩子在感情上形成错觉:只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爱我,爸爸、妈妈并不疼我。这不仅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与成才,而且亦有碍家庭和睦。

基于上述,隔代教育成了许多人教育孩子失败的借口。因此,在我国特殊的亲情社会里,我们对此需要进行一个有效、有序的梳理,以避免形成误导。我们应正视老人带孩子有年轻爸妈不具备的优势。

1.为年轻父母解决了后顾之忧

祖辈们对孙辈的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者保姆无法替代的。他们可以为宝宝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还为年轻父母全身心投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人文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祖辈们的加入,为那些单亲家庭的宝宝,弥补了家庭中父亲或者母亲缺失的问题,对宝宝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十分有益。

2. 拥有更为丰富的生活经验

祖辈在抚养和教育宝宝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尤其在宝宝生病,或者遭遇其他问题时,更清楚应该怎样去做,不会像没有经验的父母那样,遇到一点点事情就慌了手脚,相反,他们显得更为镇定,也能给父母一种心理上的支持,对解决这些问题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3. 老人有着更加平和的心态

年轻的父母们往往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生存压力比较大,很容易将工作中的一些紧张情绪带回家,造成不太和谐的家庭氛围。而祖辈们已经脱离那种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心态相对比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儿童似的心理,这就使得他们特别喜欢宝宝,也更容易融入小宝宝们的游戏,并建立比较融洽的关系,为实施正确的教育提供了非常轻松和谐的心理基础。

4. 传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美德,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老一辈身上更多地保存有这些传统的文化和美德,他们参与教育孙辈,可以更好地传承这些优秀的中华文化和品质。同时,他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对孙辈的成长也有着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三、正视现实,重新学习,互补共育:隔代教育的对策建议。

隔代教育事关我国未来人口的质量。我国正处于一个新的社会发展阶段,祖辈带孩子是一个无法选择的普遍现象,因此搞好隔代教育,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我国目前有1.4亿老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育资源。采用隔代教育这种模式,不管是利还是弊,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我们都必须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以便既充分发挥广大老年人的作用,又能够方便年轻父母腾出精力更好地投入工作,做到优势互补,两全其美。

1. 在隔代教育中祖辈要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当好称职的配角。

隔代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亲子教育。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父母才是主角,祖辈不宜越位保驾,因此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

(1)祖辈与儿女的关系。父母与孩子是以直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父母是教育子女的主角,承担着谁也无法替代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因此,祖辈在隔代教育中要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做好称职的配角。

(2)祖辈与孙辈的关系。祖辈与孙辈的关系是一种“隔代亲”的情感依恋,处理得当,三代受益,处理不当,也会受害。当前在隔代教育中的主要倾向,一是祖辈对孙辈迁就溺爱,百依百顺,养成孙辈“以我为中心”的个性;二是对孩子过度限制和保护,容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和创新精神。

(3)祖辈与亲家的关系。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亲家”,对第三代的教养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分歧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亲家之间要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寻求教育的合力。作为孩子的父母要为他们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以求得在科学理念的前提下,对共同的下一代在教育目标上求得一致。

2.大力发展老人育儿教育事业,让我国隔代教育与时俱进,科学生辉。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王极盛对数万人做了一项调查,表明95%以上的家长没有正规学习过如何教育子女,其中隔代家长未学习的比例接近100%。他说:“中国的家长们从来没有将教育子女当作一门科学,认为是无师自通的,一切全凭直觉和经验。”一方面在观念上认为自己带孩子很有经验;另一方面在教育方法上则多半存在问题。王极盛先生将隔代教育的现状归纳为四种类型:过分关注型,过分监督型,严厉惩罚型,民主、温暖和理解型。他称赞最后一种类型为我国隔代教育的方向,只是目前采用这种方法的祖辈数量较少。

大量的调研案例表明,隔代教育有两大警示区。一是“重养轻教”,二是“施教不当”。不少爷爷奶奶爱在人前炫耀:“孙子跟我最亲了,有什么好吃的首先想到爷爷奶奶!”其实,聪明的祖辈,应该帮助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多交流、多沟通;多提醒子女带孩子出去玩玩,跟孩子多谈心,常跟孩子互动。聪明的祖辈除了处理好家庭关系外,还应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跟上时代步伐。

(1)要设法提高祖辈的养育观念,提高素养,懂得现代教育观、人才观。建议各地老年大学设立“隔代教育”专业,也可在社区、乡镇家长学校中开办隔代教育交流中心,聘请有关人士开设相关课程,诸如家长行为规范、未成年人法律法规常识和科学育儿等,以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一般来讲,负责隔代教养的祖辈应具备以下五点素质:①身体健康、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②心理健康,心态平和,对孩子有耐心;③有一定文化水平,善于吸收新知识,接受新观念,懂得科学养育;④方法得当,不溺爱,不纵容,善于引导;⑤喜欢户外活动,经常引导孩子认识外面的世界。

(2)建立一种新型的隔代教育模式,祖辈与父母辈要相互配合。缺少亲子教育的家庭教育是不完整的家庭教育,而隔代教育只能是亲子教育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照料会让其日后缺乏幸福感、亲切感和不安全感。所以年轻父母不论多么忙,都必须抽点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切勿把孩子的教育、抚养权全部交给老人,同时在教育观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多与老人探讨、沟通以期达到统一。

(3)积极建立从婴幼儿到学校的全程教育体系。隔代教育的现象为什么在国外很少见?原因是很多西方国家的孩子一断奶就交给亲子园,然后是进入幼儿园、小学。这些园、校都有经过专业训练的老师,有完整系统的教育推进计划(包括亲子活动、家长培训等),这样使孩子的教育从一开始就纳入科学的系统中,解除了父母的后顾之忧,也有利宝宝的健康成长。

总之,随着隔代教育的普及,必须尽快构建一种科学的模式,让祖辈和父母各自定好位,各自发挥其教育作用。只有这样,才能走出“隔代亲”的教育误区,提高我们养育孩子的整体水平,提高我国下一代人的人口质量。

3. 年轻的爸爸妈妈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 

(1)切实肩负起真正主角的责任。 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既不要为了清闲省事,将孩子一生下来就甩给老人,也不要怕老人惯坏了孩子,拒绝老人带孩子,割断祖孙之间的亲情。不论是与老人同住,还是暂时把孩子寄养在老人家中,年轻的父母都要注意和老人协调关系,一切以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解决矛盾纠纷,争取隔代教育的“三赢”。

(2)感恩、沟通是化解隔代教育种种问题的“金钥匙”。老人帮助带孩子,年轻一辈要抱有感恩的心态,多理解,多宽容,多交流。父母和祖辈对孩子的焦虑点不同。老人的焦虑点在于孩子能吃好睡好休息好,而父母的焦虑点则在于孩子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将来在群体竞争中不会落后。其实这两个焦虑点都没错,关键是如何协调好。如果碰到有意见分歧,年轻的爸妈们可以这样做:

①让实践结果说话:有些时候,年轻父母做的事情会不被老人认同,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让事实说服和感动老人,并让他们欣然接受。

②借别人的嘴说话:不要针锋相对地抵触或回绝老人,建议采取换一种方式,“借别人的嘴说你想说的话”,以便留有交流的余地,让老人能够接受。

③撤掉孩子的“保护伞”:遇到孩子做错事时,老人可以回避,让父母单独来解决,以此来撤掉孩子的“保护伞”,最后促使孩子主动找家长承认错误。        

(3)年轻爸妈无论多忙也要用各种方式强化和善于与孩子沟通。那些“忙得没时间管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应记得放慢脚步,关注一下自己的孩子。如通过写日记等方式记录对孩子的思念,不在一起时也经常记得打打电话,讲讲最近的生活和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相处时,有意识地带给孩子惊喜,比如: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如到游乐场等,让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的幸福感。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做游戏、讲故事等。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

(4) 严以自律,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健全的身心是要靠对孩子的严格教育培养起来的。严格一点才是对他/她们真正的爱,娇惯犹如是慢性式地引入歧途。“独一代”要教育好“独二代”,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随着“独一代”子女们陆续为人父母,他们从小在生活中养成的一些不良习惯,会直接影响到“独二代”。如今,许多“独一代”父母在家娇惯着“独二代”,认为只有给孩子物质上的满足,才算对得起孩子,才能把孩子教育好,但恰恰忘记了应该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对他们的心灵和品质负责的这个根本。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