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一定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更深入人心,努力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上海老年大学把老年人视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人群,把老年学员云集的老年大学作为组织、影响老年人投身这项工作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校园文化活动,以良好的人文环境和高尚的人生境界,帮助老年学员成为“博学厚德,康乐有为”(校训)的魅力老人。
一、民族复兴、时代前进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确立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理想、社会愿景和共同追求。这样的价值观,既有关于国家治理的宏伟目标,也有关于个人修身为人的道德准则。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样、多变。这一方面体现出社会的开放和进步,拓展了人们的选择空间,但同时,毋庸讳言,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信仰淡漠、精神空虚、价值扭曲、道德失范的不良现象。甚至也波及老年人。值此关键时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航向,规范每一个人的精神、行为,显示民族的精、气、神,就显得特别重要和紧迫。
上海老年大学建设“长者风范”精神家园的努力,已经坚持了十年。他们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召唤、团结老年人,自尊自重,扬清去浊,为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而努力。
二、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与关键
习近平总书记说得好:“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实、落小上下功夫。”
落细,就是要针对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特别是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从细节抓起,从习惯养成做起,不急不躁,日积月累,“润物细无声”,终有收获。落小,就是不搞大而无当,而是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认识到核心价值观离你我他并不遥远,就在现实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人皆可以为尧舜”。落实,就是与其慨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不如身体力行,从小事做起,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扎扎实实从小处着手、身边入手,在细处、小处、实处下工夫,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贯穿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包括老年教育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积小善为大善,必将蔚然成风,善莫大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关键,其特点,全都在于“践行”两字。
三、“长者风范”活动在践行核心价值观中的独特优势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找准着力点。在践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方面,组织老年群体参与的“长者风范”校园文化建设,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着力点,而且具有独特优势。我们从一般老年人特点、当下老年人特点至践行核心价值观特点,逐步展开分析。
(一)一般老年人有三个“角色特点”
说到老年人,至少具有三个共同特点。首先,他们一生摸爬滚打,阅历丰富,见多识广。作为一个群体,几乎就是德高望重的代名词,在社会上受人尊敬。这样的社会地位,也会对每一个老年人的行为产生自我约束力,促使他们在社会生活和道德观念上,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进入“长者”角色。其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优良的家风家教,可以使个人获得进入社会的基本品德。而老年人,在每个家庭里都处于核心地位。在第二、第三代面前,他们所拥有的权威性,同时也在要求他们在道德品行、精神风貌上做出榜样。再次,老年人更多地接受过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比较知晓民族文化精华,又有向代际传递的强烈愿望。老年人的特点就是他们的价值所在,必须充分发挥。当然,对于传统美德,我们不只是简单地传承,还要努力做好创造性转化,推动创新性发展,进行更高层次的继承。
(二)当代老人有三个特殊之处
我们所说的“当代老年人”,从老年大学范围看,主体年龄在50至75岁,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他(她)们具有一些共同点,比如:对传统民族文化精华(如文化遗产、治家格言、风俗礼仪等)感染较多,印象较深,虽遭“文革”破坏,仍难以忘怀。此其一;他们在成长期、青年期亲身经历过时代楷模、英雄模范的大宣传、大传播、大教育,因而熟悉那些令人敬仰的高风亮节,嘉言懿行,很多人还引以为行动准则,此其二;他们对民族任人宰割的苦难历史,对旧社会的昏庸腐朽,曾有身受,至少也是记忆犹新,因而热爱新中国,对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渴望,发自内心地希望建立民族文化的宝库,此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他们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精神状态比较向上,也比较活跃,在社会上属于正能量范畴。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当下这一代老年人应该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三个“离不开”
第一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例如,“和谐”,这是最具中华文化特质的内容,“和为贵”、“和而不同”等,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在价值理念上“尚和合”的特点。例如“诚信”,中国古代儒家“主忠信”,认为“人无信不立”,将诚信作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例如“友善”,中国人讲仁爱、崇礼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内核就是友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第二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先进榜样的指引。榜样的力量之所以无穷,不仅仅因为通过宣传家喻户晓,更因为榜样本身是人的优秀品质的集中显示,是对广大民众的道德召唤。现今的老年大学学员们,几乎先天就和以往的英雄楷模、道德榜样有缘分。早些时候的刘胡兰、董存瑞、高玉宝等,解放以后的黄继光、杨根思、向秀丽、雷锋、王杰、王铁人、焦裕禄----无不给他们提供了强大的成长因素、精神力量,英雄榜样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支撑着、鼓舞了他们在后来的十年浩劫、上山下乡等艰难岁月中,风吹雨打而不倒。新时期以来,从无偿献血的当代活雷锋郭明义,到坚守共产党人精神高地的杨善洲;从舍身救人的“最美女教师”,到倾囊而出为灾区捐款的拾荒人,他们的行为选择、价值取向,生动说明了“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老年朋友也十分容易接受,自觉见贤思齐,符合核心价值观要求的行为,就会在老年大学校园蔚为大观,使之贯穿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第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离不开社会、家庭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被视为“长者”,在家庭生活中被尊为家长,在第三代面前尤其如此。这就在无形中产生了希望老年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具有率先示范、身体力行的压力和动力。
老年人之所以被称为“长者”,不仅仅因为年长,白发苍苍,饱经沧桑,更因为他们的人生智慧和道德修养。所以古人才说:“厚重自尊谓之长者”。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诚如作家叶辛所言,是“有修养、有水平、有风范、有境界、有品德”。
四、“长者风范”建设一步步营造良好校园文化
上海老年大学塑造“长者”,彰显“风范”,用“长者风范”活动凝聚广大老年朋友,共同投入校园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可以预见,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长者风范”活动作为有力的抓手,有利于集聚长者之风、浩然之气,也有利于生发、传播长者风范、蓬勃生气,成为优秀文化的“集散地”。
回首“长者风范”开展往事,有两方面举措很有意义。
一方面,学校通过广泛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发动广大学员,一起来讨论“何为长者风范?”,从内涵到外延、从整体到细节、从正面到反面,请大家共同选择适合描述“长者风范”的词语,从而提高活动的知晓度和大众的认知度。当时提供了12组24个词语,请大家认同。结果,认同度排列居前的依次为“仪表端庄,举止大方”、“厚德慈祥,秉直开朗”、“宽容礼让,细语轻讲”、“好学博文,睿智向上”等。同时,还进一步设计了10个不符合“长者风范”的行为举止,请大家选择。结果,“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公共场所遇见熟人大声打招呼”、“见没有车辆,就穿红灯”、“把暂时不用的物品放在公共走廊上”等,榜上有名。最后,把《问卷调查》的统计情况和最终确定的“长者风范”内容公布于众,作为宣传群众、组织群众的好机会,奠定了开展“长者风范”校园文化建设的扎实的群众基础。
另一方面,学校筹划、组织了一系列大型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长者风范”活动。比如,通过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在广大师生中弘扬了博学敬业、端庄宽厚的精神;通过“寻找身边的好学员”活动,营造了好学向上、宽容明理、互助温馨的好氛围;通过组织汶川地震捐款活动,升华了大爱无疆、乐于助人的境界;通过开展“讲文明、创新风,构建和谐校园”活动,弘扬了“和为贵”宽容和谐的文明新风;通过树立“感动校园十佳先进典型”,发扬好人好事好思想……一次次活动,一层层推进,“长者风范”活动有效地净化了老年大学校园空气,净化了灵魂,让那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密切相关的因素,渗透进老年人心灵深处。
在以上海老年大学为总校的老年大学教育联盟内,各分校也相继开展了“长者风范”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不拘一格,虽然开展程度不尽相同,但都对校园文明、校风建设起了促进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中,“长者风范”校园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强有力的抓手,一个十分有效的载体。同时,我们也看到,开展“长者风范”活动,是老年大学健康发展的需要,更是每一个老年学员自身发展的需要。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原会长张文范曾经指出:“什么是老年教育?老年教育是老年人在新的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完善、超越自我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是老年人提高自己生命质量、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的素质教育活动”,说明即使到了老年,每个人都还有自我完善的提升空间。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社会上有时会看到,部分老人倚老卖老,为老不尊,轻易对他人发怒泄愤,表现出一种有恃无恐的老年式放纵。即使在老年大学,也能看到一些令人遗憾之处:上课想占“好位子”,在走廊里大声喧哗,学员间闹矛盾,语言粗鲁、举止粗俗,贪点小便宜,如此等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上海老年大学专门考虑过怎么办? 老年大学没有专门的政治课、素质教育课、德育课,如何提升学员素质呢?学校认为,一方面,要艺术地、有机地把素质教育渗透于各门课程中,既不能偏废,也要避免说教。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就是寄希望于优良校园文化建设,发扬好风气,营造好氛围,让老年学员一进校门就浸润在文明和煦之中,不知不觉淑女化、绅士化。这就是环境塑造人。从老年人的自身角度,具备“长者风范”,也就是增强了幸福感。懂得开心,方能获得幸福;懂得关怀,方能获得朋友;懂得放心,方能获得轻松;懂得生活,方能获得享受;懂得遗忘,方能获得自由;而懂得宽容,就能获得一切。费孝通先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长者,真好!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