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已有一定数量,但以老年大学学员为对象的较少,而且已有的研究没有进一步分析老年教育对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为了探索影响上海地区老年学员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了解老年教育对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的作用,我们选用了相应的心理测试量表,通过横断面调查的方式了解老年大学新、老学员在主观幸福感和社会支持情况的差异,及对老年教育的认知情况,为更好地开展老年教育和老年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
一、概述
现阶段,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全球加剧的趋势,老龄问题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联合国2012年人口老龄化和发展报告指出,目前全球已有约8.1亿老年人口,到2050年预计可增长至20亿,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联合国预测,在2012年到2050年之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从1.80亿增加到4.39亿,占中国总人口的比例也将由13%增至34%。上海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城市(1979年),经过近30年的发展,仍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截至2012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到25.7%。
随着老年人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各方面的逐渐衰退,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及心理健康状况体现生活适应能力,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如何使老年人精神愉快、身心健康,是保证老年人生活质量与健康长寿的关键。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心理机能状况是精神文化生活重要反映,积极而充实的精神文化活动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老年学校是老年人进行继续社会化的比较理想的场所,进入老年学校学习,可以调节老年人的边缘化心理,拓展老年人的生活空间,有助于改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学研究中,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它根据一定标准对个体生活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是老年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一个社会心理变量。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 ,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 , 包括积极情绪 (愉快、轻松等 ) 和消极情绪 (抑郁、焦虑、紧张等 ) 两方面。研究表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受社会支持网络、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收入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通过文献检索途径,检索和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主要因素及评价工具,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形成初步的调查问卷和测量工具。通过专家咨询,邀请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老年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形成的方案和问卷进行评估,提出修改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和方案。 通过访谈,以上海市老年大学教师及学员为访谈对象,了解他们参加老年大学的目的、入学前后的心理变化、学习的收获、对老年教育的认知和需求等。特别是通过问卷调查,掌握了更多的情况。
问卷调查对象为上海市市级及区县老年大学学员,采用两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在上海市级及区县级老年大学调查1200名学员。第一阶段分别抽取6所市级和6所区县级老年大学;第二阶段在每所选定的老年大学内分别抽取新入学学员和老学员(累计学习时间2年以上)各50名开展调查。
根据研究目标,调查问卷共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基本情况(自编)、第二部分为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第三部分为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第四部分为对本市老年教育的认知。
三、结果与讨论
(一)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1279份,有效应答1157份,有效应答率为90.46%,其中老生619份,新生538份。本次调查学员中女性居多,学员年龄分布多集中在51-60岁、61-70岁两个年龄段,文化程度普遍较高,高中或以上文化程度约占90%,已婚、与配偶或子女合住比例均高于80%,大部分学员经济状况和身体状况处于中等以上水平。
从对比情况来看,在市级老年大学学员中,大学及以上学历者比例达到62.21%,明显高于区县,这表明市级学校与区县级学校的功能定位不同,因而学员素质也有一定的差别。(见表1)
表1 老年大学学员一般情况
变量 | 老生 | 新生 | χ2值 | P | 市级 | 区县 | χ2值 | P | 合计 | |
百分比(%) | 百分比(%) | 百分比(%) | 百分比(%) | 例数 | 百分比 | |||||
性别 |
|
| 2.22 | 0.1362 |
|
| 3.04 | 0.0813 |
|
|
男 | 31.83 | 27.80 | 32.22 | 27.52 | 346 | 29.96 | ||||
女 | 68.17 | 72.20 | 67.78 | 72.48 | 809 | 70.04 | ||||
年龄 |
|
| 73.33 | <.0001 |
|
| 29.75 | <.0001 |
|
|
41-50岁 | 1.94 | 4.47 | 2.17 | 4.14 | 36 | 3.12 | ||||
51-60岁 | 32.74 | 49.16 | 39.4 | 41.44 | 466 | 40.38 | ||||
61-70岁 | 42.79 | 39.11 | 39.07 | 43.24 | 474 | 41.07 | ||||
71-80岁 | 15.24 | 6.33 | 12.18 | 9.92 | 128 | 11.09 | ||||
80岁以上 | 7.29 | 0.93 | 7.18 | 1.26 | 50 | 4.33 | ||||
文化程度 |
|
| 16.50 | 0.0007 |
|
| 38.44 | <.0001 |
|
|
小学及以下 | 0.98 | 0.37 | 0.84 | 0.54 | 8 | 0.70 | ||||
初中 | 8.79 | 9.50 | 5.18 | 13.38 | 105 | 9.12 | ||||
高中/中专 | 30.46 | 40.97 | 31.77 | 39.24 | 407 | 35.36 | ||||
大专/大学本科及以上 | 59.77 | 49.16 | 62.21 | 46.84 | 631 | 54.82 | ||||
居住方式 |
|
| 23.39 | 0.0001 |
|
| 1.48 | 0.8295 |
|
|
与配偶子女合住 | 33.17 | 45.54 | 37.5 | 40.47 | 450 | 38.93 | ||||
仅与配偶合住 | 50.49 | 41.45 | 47.5 | 44.96 | 535 | 46.28 | ||||
仅与子女合住 | 6.31 | 6.88 | 6.33 | 6.83 | 76 | 6.57 | ||||
独居 | 8.09 | 5.58 | 7.33 | 6.47 | 80 | 6.92 | ||||
其他 | 1.94 | 0.56 | 1.34 | 1.27 | 15 | 1.30 | ||||
经济状况 |
|
| 3.49 | 0.3925 |
|
| 4.03 | 0.2584 |
|
|
够用有余 | 60.90 | 60.41 | 63.06 | 58.09 | 702 | 60.67 | ||||
大致够用 | 37.48 | 37.55 | 35.61 | 39.57 | 434 | 37.51 | ||||
有些困难 | 1.62 | 1.49 | 1.16 | 1.98 | 18 | 1.56 | ||||
十分困难 | 0 | 0.56 | 0.17 | 0.36 | 3 | 0.26 | ||||
身体状况 |
|
| 11.23 | 0.0241 |
|
| 1.32 | 0.8579 |
|
|
很好 | 17.99 | 24.30 | 20.7 | 21.16 | 241 | 20.92 | ||||
较好 | 38.90 | 39.44 | 38.4 | 39.96 | 451 | 39.15 | ||||
一般 | 40.03 | 33.64 | 37.56 | 36.53 | 427 | 37.07 | ||||
较差 | 2.59 | 2.62 | 3.01 | 2.17 | 30 | 2.60 | ||||
很差 | 0.49 | 0 | 0.33 | 0.18 | 3 | 0.26 |
(二)社会支持情况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结果显示,上海市老年大学学员社会支持总分达到40分左右,高于一般水平,这表明老年大学学员的社会支持比较充分,遇到困难可从周围获得帮助。研究表明,退休在家休息的老年人社会支持各维度得分低于仍继续参加工作的老年人,这可能是由于退休后活动范围缩小、社会活动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减少,容易产生一种社会疏远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应激事件意义的认识不足,妨碍了对积极社会支持的有效利用。参加老年大学,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团体活动能够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确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和沟通有助于老年人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
表2a 老年大学学员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表2a 新老学员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条 目 | 老生(X-±S) | 新生(X-±S) |
t值 | P |
客观支持 | 9.10±3.37 | 9.31±3.70 | -0.97 | 0.3318 |
主观支持 | 23.17±4.39 | 23.04±4.73 | 0.50 | 0.6202 |
对支持利用度 | 8.30±1.99 | 7.97±2.00 | 2.81 | 0.0051 |
总分 | 40.58±7.53 | 40.32±8.17 | 0.56 | 0.5753 |
表2b 老年大学学员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条 目 | 市级(X-±S) | 区县(X-±S) | t值 | P |
客观支持 | 9.44±3.67 | 8.93±3.35 | 2.44 | 0.0148 |
主观支持 | 23.22±4.53 | 22.99±4.58 | 0.87 | 0.3833 |
对支持利用度 | 8.24±1.98 | 8.05±2.01 | 1.64 | 0.1016 |
总分 | 40.91±7.95 | 39.97±7.68 | 2.03 | 0.0431 |
从对比情况看,新、老学员的社会支持总得分相近,均高于40分,市级学员社会支持总分高于区县级学员。因子得分上,老学员在对支持利用度上得分高于新学员,市级学员在客观支持得分上高于区县级学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老学员更善于运用社会支持,遇到烦恼和困难时主动向家人、亲友、朋友倾诉,以获得支持和理解,而市级学员的得分较高,可能是市级学校可以为学员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交平台,老年人在这里参与更多社会活动,从而接触到更多的朋友,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对学员和老师的访谈结果也显示,老年大学为学员提供了一个交友平台,学员通过课堂内外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了新的社交网络,从而得到了更多的社会支持。
(三)主观幸福感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总体处在较高水平,总分均达到19分左右,这提示上海市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较高,对生活充满信心,上海老年群体的整体心理状况较为健康。这与近年来上海市政府对老龄工作的重视、支持与投入,不断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关注老年人生活、生命质量的提升有密切的关系。从2012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可以看出,上海全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可通过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种途径和渠道获得养老金和养老保障,老年人可通过社区助老服务、老年家庭病床等多种形式享受日常生活照料和应急救助;同时,老年教育和老年社团的蓬勃发展也为老年人的生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表3a 新老学员PCG得分情况
条 目 | 老生(X-±S) | 新生(X-±S) | t值 | P |
激越 | 7.12±1.35 | 7.07±1.39 | 0.54 | 0.5883 |
对自己年龄的态度 | 5.20±1.55 | 5.24+1.65 | -0.48 | 0.6347 |
孤独与不满 | 7.04±1.32 | 6.83+1.38 | 2.68 | 0.0074 |
总分 | 19.35±3.39 | 19.14±3.65 | 1.02 | 0.3072 |
表2b 老年大学学员社会支持得分情况
条 目 | 市级(X-±S) | 区县(X-±S) | t值 | P |
激越 | 7.17±1.25 | 7.02±1.49 | 1.86 | 0.0632 |
对自己年龄的态度 | 5.27±1.59 | 5.16±1.60 | 1.18 | 0.2380 |
孤独与不满 | 7.07±1.25 | 6.79±1.45 | 3.42 | 0.0006 |
总分 | 19.51±3.31 | 18.98±3.69 | 2.58 | 0.0099 |
从对比情况来看,老学员在孤独与不满因子的得分高于新学员,市级学员的PGC总分高于区县级学员,在孤独与不满得分上也高于区县级学员,这说明老年大学为老年人在身体、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途径,促使老年人生活和谐,使他们在离退休后产生的各种不健康心理状态如孤独感、空虚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给老年学员带来幸福和欢乐的同时,他们的生命质量也因而得到了提高。市级学员的主观幸福感得分高于区县学员,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市级老年大学的发展相对完善,在教育资源、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上有一定优势,可以满足学员不同层次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市级学员的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区县级,而受教育程度高一般更容易得到较好的生活和保健条件,因而也就更可能较多的体验到幸福。定性访谈结果也表明,老年大学给学员们提供了社会交往的场所,学员通过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交流、倾诉,摆脱孤独感和无助感,从而达到心理上的平衡。
(四)影响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支持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次研究将主观幸福感(PGC)各因子得分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见表4a),这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间具有密切关系,虽然被感受到的主观支持并不是客观现实,但个体在情感上获得的支持远胜于物质上的客观援助,这种情绪体验与其主观感受密切联系,更能提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表明:遇到烦恼时不懂得利用社会支持的个体,会产生较多的负性情感;得到朋友、邻里、配偶支持的个体并主动参予团体活动的个体更经常体验到快乐感。这说明无论主观支持还是客观支持,个体都必须加以利用才能对自己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表4a 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与社会支持各因子的相关系数
| 激越 | 对年龄态度 | 孤独与不满 | PGC总分 |
客观支持 | 0.15** | 0.21** | 0.21** | 0.23** |
主观支持 | 0.14** | 0.27** | 0.27** | 0.28** |
对支持利用度 | 0.22** | 0.25** | 0.25** | 0.29** |
社会支持总分 | 0.21** | 0.31** | 0.31** | 0.34** |
注:**p<0.01
本研究以主观幸福感总分(PGC)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居住方式、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及社会支持状况等可能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变量回归系数见表4b:
表4b 老年大学学员PGC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95%CI | ||||||
变量 | 回归系数 | 标准误 | Lower | Upper | t值 | P |
截距 | 16.94 | 1.03 | 14.93 | 18.95 | 16.52 | <.0001 |
性别(n11) | 0.43 | 0.23 | -0.01 | 0.88 | 1.92 | 0.0550 |
年龄(n12) | 0.18 | 0.12 | -0.07 | 0.42 | 1.41 | 0.1578 |
婚姻状况(n13) | -0.11 | 0.14 | -0.39 | 0.17 | -0.79 | 0.4320 |
文化程度(n14) | 0.23 | 0.14 | -0.05 | 0.51 | 1.60 | 0.1090 |
居住方式(n15) | -0.19 | 0.12 | -0.43 | 0.04 | -1.60 | 0.1107 |
经济状况(n16) | -1.32 | 0.18 | -1.68 | -0.96 | -7.16 | <.0001 |
身体状况(n17) | -0.81 | 0.12 | -1.05 | -0.57 | -6.65 | <.0001 |
社会支持情况(n3all) | 0.11 | 0.01 | 0.09 | 0.14 | 8.79 | <.0001 |
从上表可知,主观幸福感总分与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密切相关。其中,经济状况对老年大学学员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经济状况较好的学员主观幸福度也较高。可靠、稳定的收入能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老年人经济状况不仅决定了他们的生活境况,也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健康状况的影响位居其次,健康状况良好的学员主观幸福感高于其他人,疾病少和经济负担低,生活压力和心理压力较小,生活质量较高,因而幸福感也较强。社会支持情况也是影响老年大学学员的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老年期是个人生活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面临着离退休、空巢、衰老、疾病等一系列问题与冲突,容易产生挫折感和孤独感,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从而提升生活质量。相关研究也表明,在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的众多因素中,社会支持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支持有益于缓解生活压力,增加正性情绪体验,抑制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增强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老年教育在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学员们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学习知识和技能,生活得到了充实,其次通过参加团体活动,学员间增进了友情,社会支持增多,体现了自身价值,丰富、充实了老年生活,生命质量也因而得到了提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及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维护他们的尊严。参与老年教育,为社会发挥余热,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观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
(五)对本市老年教育的认知情况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与参加普通学校的学历教育不同,大部分学员上老年大学的目的是为了丰富退休生活、充实相关知识,比例分别为84.06%、53.99%,对文凭和物质奖励的需求较低(见图1)。这表明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离退休老人的文化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加,老年大学能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广交朋友、增加爱好、培养兴趣的良好环境,有助于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素质,从而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
84.33%的学员认为在市级老年大学学习是办好老年教育的最佳形式,其次为在街镇老年学校学习(42.08%),在居委会学习和在家自学的认可度较低(17.14%和26.49%),这表明市级老年大学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显著优势,也反映出老年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在街镇、居(村)委,校舍、师资、经费的缺乏严重制约着老年教育的发展,在市级老年大学出现“一座难求”的情景,但在基层的老年学校却是“一人难求”。
从教育内容上看,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涉猎面广、种类多样,其中健康保健类、文艺体育类课程等与老年人晚年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最受欢迎,分别达到53.37%和43.17%,外语类和烹饪养花类比例较低。70%以上的学员认为老年教育应该顺其自然,对文凭和物质奖励的需求较低,不过仍有将近20%的学员认为获得老年大学文凭、适时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以及发放一定价值学习卡是老年教育比较有效的激励方式。(见图2、3)
图1 学员参加老年大学目的
图2 老年大学学员感兴趣的课程
图3 老年教育有效的激励方式
大部分学员对就读学校较为满意,其中对教师的满意度最高,其次为教学条件和教学内容,对教材、校园文化的满意度稍低。(见表5)
表5 对就读学校的满意度
条目 | 非常满意(%) | 满意(%) | 尚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教师 | 63.92 | 33.23 | 2.69 | 0.16 | 0.00 |
教材 | 39.87 | 43.89 | 10.13 | 5.63 | 0.48 |
教学内容 | 42.63 | 46.79 | 6.89 | 3.53 | 0.16 |
教学条件 | 46.81 | 44.09 | 7.51 | 1.44 | 0.16 |
教学管理 | 44.29 | 44.60 | 7.94 | 3.02 | 0.16 |
校园文化 | 43.18 | 44.30 | 7.38 | 4.98 | 0.16 |
这反映出老年群体在学习过程中更注重实用性,因此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应针对老年人的需求,不仅要向老年人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实现自我价值。目前,大多数老年大学都是针对学校资源情况自主设置的课程,没有统一的名称和标准,教授的内容随意性较大,教材权威性、系统性、实用性不够,在贴近老年群体生活、贴近社会方面有所欠缺,在学科深度、专业要求方面还需要不断拓展、细化和深入研究。
四、结论
1.上海地区老年大学学员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社会支持情况良好,其中老学员更善于利用社会支持,孤独与不满程度低于新学员,市级学员主观幸福感较高。
2.经济状况、身体状况及社会支持情况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主观幸福感与主观支持、对支持利用度的密切程度较高。
3.老年教育有助于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增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学员对老年大学整体满意度较高,参加老年大学主要为了丰富退休生活,偏重于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对文凭和物质奖励的需求较低。
五、建议
1.大力发展老年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老年教育的重视与支持
事实表明老年教育满足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精神质量提高方面的各种要求,使其体验到老年生活的价值与意义,是老年心理健康的精神寄托,是老年人在新的社会化过程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融入社会和家庭的有效途径,对于提升老年人幸福感、促进健康老龄化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老年人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必然朝着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和参与需求方面发展,而老年教育正是老年人学习高层次文化知识的场所和积极参与社会的途径之一。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投入,把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作为一项重要职责,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之中,在政策法规上对老年教育给予充分的肯定,对老年大学积极加以引导和监督,加大财政投入,对老年大学办学经费形成制度性保障,争取给更多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此外,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对于老年教育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应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多层次、多渠道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形成国家重视、多方参与、多渠道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的新格局。
2.扩大老年教育领域,完善老年教育体系
老年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成人教育,面对的是需求各异、个性千差万别的老年群体,因此应以学员为本,立足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我国老年大学发展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老年教育体系,是老年大学健康发展的良好保证。
首先,要扩大老年教育的领域,不断拓展新的教学形式,推进老年教育的均衡发展。充分整合社区、高校和企业教育资源,发挥市级学校在管理、教材、师资等方面的优势,与企业、社区联合办学,推进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老年培训中心、老年远程教育机构的健康发展,积极为老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部分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或疾病缠身,不方便“长途跋涉”去老年学校学习,但他们仍然有学习的需求和热情,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满足老年人多样化教育发展需求,使老年人就近入学,省时省力,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有机会参与学习活动。
其次,重视与时俱进,在学科深度、专业要求方面不断拓展、创新。创办适应老年人需求的课程,科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进一步规范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层次的需求差异,考虑不同文化层次和不同学习要求的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跨进学校。
最后,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老年人心理素质和人文关怀方面的教育,结合不同群体、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第二课堂、社团活动、生命教育等多种途径、方式,使老年人掌握自我调节的技巧,始终保持乐观、积极开朗的人生态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不断激活生命意识,提高生命质量,实现新的人生价值,更好地发挥老年教育在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心理健康中的积极作用与影响。
3.加强社区老龄工作建设,积极开展各项老年服务
社区是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是居家养老的依托,也是老龄工作的重点。目前,国家已经将发展基层卫生服务作为下一步卫生改革和发展的重点,致力于为居民提供较低价格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应将老年人作为社区服务的重点人群,根据老年人口的特点和要求,推动街道、居委会开展形式多样的老年文化教育和服务,积极开展各项老年活动和讲座,增强老年人心理保健意识,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鼓励老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和锻炼,帮助离退休老人学会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摆脱心理困扰,树立积极的形象,增强自尊自信,促进身心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