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我成长的摇篮
赵玉珍
进校园,与幸福有缘
2007年从青岛来到上海,八年时光充实快乐。
刚来时并非如此。小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专心致志护理下一代;全部埋进家务中,我无法接受!想想在“青岛大学中老年写作班”津津有味地上课,突然告知外孙要来了,一切只好作罢。一天到晚泡在孩子和尿布的世界里,郁闷啊。
2010年成为“纪实写作班”学员,一切变了样!自1966年离开母校“青岛十八中”,没想到44年后做姥姥的我又踏进“上海老年大学”。瞅瞅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教室里的老师同学;看看走廊上的书画摄影,听听传来的歌声琴声,还有那文雅火热的学习氛围。新鲜!亲切!我又上学啦,一颗心乐开了花。
每逢周一,我背着书包走在大街上或地铁里,与上班族摩肩接踵,心中充满自豪感。我去上学!我有爱好追求、有奋斗目标。我喜欢那黑压压人流,身处其中表明我没被时代列车抛下!
开课后,各路专业写作能人来授课。眼界开阔思路拓宽,想写的东西多起来,我一有空就在电脑前敲击键盘。上海春天雨水真多,忽然我发现,雨打玻璃“叭、叭、叭”,我敲键盘“嗒、嗒、嗒”,里应外合宛如一支美妙动听的交响曲。顿时文思泉涌,键盘敲得更欢!不久参加学校征文大赛,一篇《梳理》获二等奖。那天,熊校长给我颁奖还合影,对我是莫大的鼓舞。
当今老年人幸福是什么?我体会:选择喜欢科目,上老年大学!
拜师,找对门了
呼吸清新空气走进校园。“上海老年大学”俊美铜字映入眼帘,一种庄重典雅,能成为其学员我骄傲!
当年在青岛写作班,我对老师说,我学写作,是为了投稿,为了获得社会承认,请多辅导。老师没有回应。或许他认为我不知天高地厚。我只好知趣地收拾起梦想,一个人摸索。
纪实写作班不一样!各大报刊杂志主编副主编授课,讲投稿,稿子能用或不能用,为什么不能用等。学员写作欲望被激活,课堂时常像开了锅一样!我在课堂听得如痴如醉,走进地铁就打起腹稿,回到家直奔电脑,赶快“敲”下腹稿,唯恐灵感稍纵即逝,苦苦寻找多年,这次拜师找对门了!
功夫不负。4个月,我边带小孩边写出40多篇文章,在网上开了专栏。5篇文章刊在《金色年代》杂志和《新民晚报》。文章变成铅字,连同名字飞向四面八方,飞进千家万户。茶余饭后,那些远在天边素不相识的人们读着它,与你做着心与心的交流,多好的事情啊!
上海老年大学,感谢你!投进你的怀抱,4个月收获超过以往10多年!
有梦不老
钢琴系 王保安
2005年金秋,退休后第二年,我步入了人生的第三所大学殿堂——上海老年大学。历经十年,先后参加过书法、山水、人物、篆刻、声乐等专业的学习。接受过徐婉之、许高如、李明耀、李元勋、李文俊、曹复、戚成荣和李永萍等名师的教诲和指点,如今仍在杨惠瑾老师的钢琴849班学习。
十年中,当你的书画学习成果出现在师生作品联展会场,当你站上学校文艺汇演舞台引吭高歌,当你弹奏着尚显粗糙的钢琴曲参加师生联谊会之时,梦想成真的感动油然而生。
十年老年大学的学习过程成为我退休生活的重要平台之一,也是人生继续筑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不受烟酒“熏陶”,不涉“棋牌”争吵,不追“股潮”涨落,不闻网络喧闹。庆幸子女事业有成,家庭平安和顺,老伴相濡以沫,挚友常聚畅游。寻求在文明、静雅、康乐、有为的至乐氛围中构筑天伦之乐的幸福晚年之梦。
人生曾有几多梦。年青时充满梦想激情,如饥似渴修德求知,健体固本;中年时不畏艰难险阻,努力攀登人生高峰,搏击成功;年老时笑对功成身退,老骥伏枥心驰神往,再筑新梦。
老年大学的十年,让我在博大精深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沧海中不断吸取传统文化之精,修身养性之气,先贤圣哲之神;从传播人类文明交融的美妙歌声和悠扬琴声中获取雅韵至乐的精神享受,得以在古稀之年仍能保持思路敏捷,心静神怡,腰背挺直,步履稳健,继续保有宽容大度、与人为善的胸襟。不为浮云遮望眼,不被蛊惑乱性情,继续成为家庭、社区和社会文明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传输的志愿担当者。
老年大学的十年使我感悟到,虽然我们正在自然老去,但晚年生活的每一步都不要踏空,每一天都不要虚度,每一年都要充满阳光、快乐和希望。
感恩老年大学,感恩各位良师,感恩老年学员。十年筑梦,人生不老,满目青山,夕照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