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大学自2010年以来,积极认真地开展了“树长者风范,做魅力老入”的活动,有板有眼,有声有色,有以书画来展示的,有以诗词来表达的,还有以歌舞来倡导的,五彩缤纷,应有尽有。
老者,长也。这“长”不只是指年龄长,更主要的是道德长,修养长。人啊!一生总是分“少”、“壮”、“老”三个阶段。按孔子的说法,这三个阶段各有短长:“少之时,血气未定”。未定的长处是可塑性强,但难免杂有“未定”的稚嫩。“壮之时,血气方刚”。方刚的长处是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但也容易听不进不同意见,不讲究策略,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那老了呢?孔予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这“衰”有衰的短处,那就是力不从心,“老去方知行路难”。可是,力衰了,不等于风采、风格衰了。相反的是,长者的风范犹存。
人的风范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娘胎里带来的,而是千锤百炼“炼”出来的。请注意这里的“千百”二字,那就是:决非一朝一夕的工夫,而是要经过长期的历史考验。千锤百炼,一般说,只有长者才能办到。既遭遇过疾风暴雨又经历过和风细雨的人,才敢于和长于“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既站过风口浪尖上又居于风和日丽中,这才是完整的人生。经历过完整的人生,又能感悟完整的人生,必然会形成崇高的长者风范。以上是从个体上讲的,再从群体上讲,只有经历过风雨同舟的人,才能体会到同舟共济的可贵和重要,才能懂得珍惜“老搭档”,才能注重增强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先人后已,一心为公,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怕牺牲,“小车不倒只管推”,是今天长者风范的要点和特征。正如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所说:“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晴,是晴朗,也有情深之意,更有通情达理之道。实践出真知,阅历是通向真理之库的快车道。风范是用“出没风波里”的风波换来的。
中国人爱讲“老到”二字。那就是说,不老不到,只有“老”了才能走“到”那个老练的“老黄牛”的崇高境界。不老到的人爱耍小聪明,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不老到的人爱动小心眼,到头来落得个“人心不足蛇吞象”。不老到的人爱打小算盘,人道是:“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而老者则不然,老者老马识途,马到成功。老谋深算往往会成为刚柔相济、进退自如的“神机妙算”。因此,长者风范的载体是长者,主体也是长者。长者风范既是长者的境界,也是国家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不应当丢失的。长者的风范必须传承和弘扬。上海老年大学开展的“树长者风范,做魅力老人”活动,不仅是老人自己教育自己,不仅是老蚌生珠,再铸辉煌,而且体现了老牛舐犊,是一种政治交接,也是对青少年的道德关怀。尤其是在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的今天,在党中央发出“四个危险”的警示以后,开展这种活动,就是在给我们伟大的民族铸魂、还魂。
“西夕之景,岂能久留”(唐·刘禹锡),在扬长者风范的问题上人人都要有强烈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