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先要正身

发布时间:2016-02-05点击:12作者:赵修义系统管理员

长者之作为,尽管各种各样,不过其中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我想最起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正”、“正身”。

孔子早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说:“苟正其身矣,与从政乎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的原话是对为政者说的,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这些话对于长者也同样适用。在家族本位的中国社会中,长幼有序往往把长者放在一个教育者的位置上,至今,人们还是非常重视让老年人来教育青年人。有一段时间,还提倡要七十岁的老人来教育六十岁的,六十岁的来教育五十岁的。这种做法在当今社会已经不大适用了。它带来的一个消极后果,就是老年人往往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好象年纪大的自然而然就会道德高尚一些。其实不然。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未必就带来德性。这一点,孔子其实就已经看清楚了,尽管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但是又说“老年戒得”。这就是说,老来有条件把自己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境界,但是老年人也有自身的弱点,如果不努力去“戒得”,也会做出为社会所不齿的事情,从而晚节不保。

现在报纸上经常有这类报道。比如,一些老年人过度利用社会或一些单位给老年人提供的方便或优惠,把人家搞得非常尴尬,如“宜家”每周一次的免费咖啡馆,变成一部分老人给儿女相亲的固定活动场所,弄得主办方非常尴尬。有的公园也发生了不同老年人群之间的抵牾,以及同管理方的矛盾和冲突。这些都给上海人丢脸,也让长者这个群体蒙羞。又比如,经常看到老年人受骗上当的报道,而受骗的原因,其中一些就是爱贪点小便宜,或者是一味讲究养生之道,而忘记了古人所说的养生必须与修身相结合。清代的张英写的家训《聪川斋语》中,就将“致寿之道”归纳为四个字:慈、俭、和、静。“慈”就是要有爱心,要懂得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决不可有害人之心、行损人之事。“俭”就是要戒奢靡,戒挥霍,朴素简约,淡泊自甘。“和”就是要心情愉悦,襟怀坦荡。人常和悦,则心气冲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养欢喜神。“静”就是要一无挂碍切戒浮燥,从容镇定,宠辱不惊。“凡遇一切劳顿、忧惶、喜乐、恐惧之事,外则顺以应之,此心凝然不动,如澄潭,如古井”,则一切纷扰自然无所施其害。张英总结说,“此四者,于养生之理,极为切实”,是比起“服药导引”更加重要的养生要义。这里的关键,就是老了就不要再去做“名利中人”了。

长者的“自正”之所以重要,还因为比较而言,长者靠一生的积累,有较多的社会资源,有些还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丰厚的人脉。老教师会有许多学生,老工人会有徒弟,政商学艺等各界的名人大腕就更不用说了。一般说来,长者至少在家庭中处于长辈的地位,受到许多小辈的敬重。即使是从岗位上退下来,还有许多资源可用。用来做什么?如何处世待人。对于长者而言,是一种新的考验。这里有很多难题。关键还是能不能“戒得”,能不能不再做“名利中人”。比如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即使退位之后,还是要把原来的头衔挂在身上,动不动就是原某某,以此显示自己的特殊身份,或以此增加自己话语的权威性。其实大可不必。你的话真有道理,人家就会认同或相信;如果没有道理,人家反而耻笑,心想这么一位往昔的大人物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来。等而下之者则还喜欢利用昔日的地位、权势和名声继续为自己或者自己的亲属、朋友谋取不正当的利益。这在当今这样一个讲究势荣,讲究贵贱贫富之分,推崇名人富,而轻视普通人的舆论氛围下,是需要有点定力才能避免的。而这种不良做法的消极影响,就是在自觉或不知不觉的时候把自己的不良观念,行为方式传递给他人或公众,自己也自贬形象。

如何留下一个长者的风范,是摆在我们每一个老者面前的问题。近日,老年大学作了很好工作。张君仪先生有一首诗,我觉得写得很好,愿与大家一起分享:

长者风范颂(节选)

走过生命的历程,散落一路情真,听过遥远的爱的呼唤,领略了人生艰难。如今站在脚下净土,是长者鲜花绽放的记忆金库!

你是年长的,虽不一定银发如雪,风度翩翩;但精神矍铄目光睿智,谈吐高雅举止恭让,您身上展现着长者风范!

面对夕阳耀眼,您无须眷恋生命的风帆,孜孜不倦地学习,都在补正您曾留有的遗憾,蓦然到达人生宁静的港湾,远远地展示着您的风范。

人们说风范无牵猥琐,金钱并不能使人从心底折服,权力只会让人敬而远之,虚假泄露其人底气毫无;只有您的健康、温文、坚毅让人们对您投来敬慕!

这就是年长者的风范,知识的内涵,求知的明白,生命的阅卷饱蘸,年轻人的表率,以及社会赞誉声里的若谷虚怀!

(作者为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