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上海发展老年教育的思路和举措

发布时间:2016-05-12点击:15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十三五”期间,本市发展老年教育要全面落实国家和上海市教育规划纲要,坚持社会多方参与,提升老年教育社会活力,倡导“在学习中养老”,提升老年教育学习品质。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广泛、社会参与、资源融通、灵活多样、优质均衡、充满活力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实现参与老年教育人口达到全市老年人口总数20%。为此,将着力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 优化现代老年教育体系结构

一是明确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的功能定位。提升市级老年大学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区级老年大学的服务指导功能,拓展街镇老年学校对促进社区文化繁荣、文明建设的功能,夯实居村委学习点的基层资源汇聚与服务能力。

二是推动城乡老年教育均衡发展。鼓励以结对方式促进市区与郊区老年教育交流合作,发挥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资源优势,促进资源共享,探索各种类型老年教育发展模式。

三是推动老年教育工作重心下移。拓展现有各类居村学习点服务功能,老年教育发展支持重心下移到“家门口的学校”,提高基层办学点质量,实施“老年人学习场所倍增计划”。在实现老年学习点全覆盖基础上,培育500个老年学习示范点;发挥高校、企业、社会组织作用,新增300个老年人学习场所,实现学习场所数量翻一番。

(二) 提升老年教育优质服务能力

一是推进老年教育师资的分层培训。实施老年教育名师工程,建立若干名师工作室,发挥名师孵化作用;开展“百名教学骨干、千名专兼职教师、万名助学志愿者”培训计划,发挥骨干教师示范辐射作用,提升专兼职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助学志愿者服务能力。

二是完善具有老年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坚持“适需性”与“引领性”相结合,开发适合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的课程体系,制定各类学习资源建设标准,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鼓励多元主体共建共享老年学习资源。

三是实施优质学习资源配送工程。依托终身教育学习资源配送体系,集聚师资、课程、网络资源优势,构建线上线下配送方式;根据老年人不同需求,有针对性供给各类资源,力争资源配送的街镇覆盖率达95%。

(三) 激励社会各方参与老年教育

一是推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参与老年教育。鼓励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为老年教育提供服务,推动更多高校开展随堂听课;落实中小学校舍和场地资源向社区开放,鼓励学校参与老年教育志愿服务。

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鼓励各类社会培训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教育服务;探索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个人、社会组织兴办老年教育机构;鼓励企事业单位兴办特色老年教育。

三是促进公共教育资源服务老年教育。支持博物馆、体育场馆、图书馆、文化中心等社会公共设施参与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场所和条件。

(四) 创新老年教育组织形式

一是形成新型老年人学习组织。依托现有老年学校班、团、组,依托上海学习网等信息化平台,利用移动终端孵化1000个“老年人网上学习圈、移动学习群”等学习组织。

二是扶持特色老年学习团队。打造“百个星级老年学习团队”,促进老年学习团队向特色化方向发展;培育“万名团队领袖”,增强学习团队凝聚力和影响力,增强老年学习团队自主学习和管理水平。

三是打造灵活自主的学习队伍。增强老年人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做到松散与集中相结合,拓展团组学习、体验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

(五) 推动老年教育信息化进程

一是整合大数据新平台。构建集信息传播、数据存储、行政办公、教务管理于一体的上海老年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平台,建设好“老年教育数据管理中心”。

二是共享新媒体学习资源。更新升级老年教育微信公众号——“指尖上的老年教育”,推进“老年教育普及教材”移动终端(APP)建;扩大“网上学习地图”“微学课堂”“微学网站”学习人群,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学习便利。

三是建立老年教育慕课平台。发挥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高校第三年龄大学联盟等老年教育集团优势,依托上海远程老年大学,建设一批优秀慕课资源,提供老年人在线学习新平台。

(六) 开展老年教育志愿者服务

一是扩大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鼓励招募各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老学者、老专家、老教师、老艺术家志愿服务老年教育;倡导学有所为、学有所用理念,鼓励学有所成的学员服务老年教育,力争使老年教育志愿者队伍规模达到10万人。

二是搭建各类老年教育志愿服务平台。依托区县和高校,开展各级各类老年教育志愿服务培训和训练,提高志愿者服务能力;鼓励老年教育志愿者到校外机构、老年学校、居村委学习点、养老机构等开展各类志愿活动。

三是发挥老年教育志愿者的纽带作用。通过开展社区志愿服务,社区居民普及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公民素养;在社区治理、居民自治中发挥积极作用。

(摘自:市教委主任 苏明 在市第四次老年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