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社团组织作用 促进“三个课堂”建设

发布时间:2016-05-12点击:13作者:上海老年大学系统管理员

上海老年大学从1985年5月建校以来,针对老年教育有别于传统教育以及教育对象不同的特点,在教育教学上努力探索、开拓创新,在教学实践中确立“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的理念,即在努力发展“第一课堂”(老年大学课堂)的基础上,丰富“第二课堂”的学习(即开展社团活动和课外活动),促进“第三课堂”的建设,即由老年学员自发组织学习团队,通过面向社会、融入社区、服务基层,达到学以致用、老有所为的目的。

上海老年大学系统现有学员32192人次。其中总校有学员13500人次,分校有学员18692人次;现有团队198个,其中校部91个,分校107个;优秀团队24个,总校15个,分校9个。加强社团建设,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播,已成为上海老年大学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一、加强社团建设,确立老年大学“三个课堂”协调发展的理念,推进校园文化的传播

老年大学的办学规模、校舍学制与老年学员难舍难离、“抱团取暖”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矛盾。社团组织作为终身教育的一种延伸,既解决了老年大学学员不愿结业、长期留级的现状,也满足了老年学员融入社会、发挥潜能、“老有所为”的需求。

建立社团,开辟第二课堂,是老年学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批老年学员在第一课堂学习结束后,就自发地组织起各种兴趣小组或沙龙,不定期地聚会、交流和切磋,既交流了情感又深化了学习。上海老年大学根据不同系学员的特点和爱好建立起社团组织,坚持实行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费自理的原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学校也提供一些活动场所。在经费使用上,学校采取“重点扶持、适当资助”的方法。

目前,上海老年大学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多达19200人次,仅去年围绕校庆30周年的社团活动就达20多场。社团根据“按需施教、能者为师、互帮互学”的原则,开展“第二、第三课堂”的学习。同时,根据需要聘请校内资深老师予以适当指导,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学者来校举办“名人讲堂”。

“三个课堂”的学习,使学员的学习更扎实更充满活力。如钢琴社学员关存敏,在退休后开始学习钢琴,后又在钢琴社担任社长坚持学习,八十岁时考出了钢琴十级,实属史无前例。又如书画社学员周之中,在山水画班结业后参加了书画社,通过几年刻苦钻研,书画水平大有提高,终于在耄耋之年举办个人画展,参观人数达千人,好评如潮。又如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古稀老人,在第一课堂中学习,同时又参加“文学社”学习,进步颇大,写出了自传《我的成长路》,并出版发行。她的事迹《解放日报》《新闻晚报》均有报道。学校的民族舞表演队在人民大会堂的多次比赛中得到金奖。学校的时装表演队在2013年中、日、韩三国时装比赛中夺冠。钢琴系马慧珍代表上海老年大学参加在广州举行的“珠江·恺撒堡杯”全国老年大学钢琴比赛,荣获三等奖。

更值得赞赏的是,这些社团成员主动融入社区、服务社会,在社区活动中发挥了骨干作用。十几年来,他们到敬老院、少教所、部队、中学、社区、企业等进行演出,所到之处,均受到赞赏和好评,既展示了他们的才华,又为上海老年大学增添了光彩。

二、社团建设实行“四自”原则,学校又予以重视和扶植

上海老年大学社团的发展已走过了十几年的路程,因不断补充新鲜血液,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老年大学所建立的社团组织,既有别于注册登记的按行业、系统、条块注册登记的的社团组织,也不同于全日制学校学生会组织的一些社团组织。它是一种由老年学员按照兴趣爱好和特点,实行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费自理的自主学习组织,仍属于老年教育教学的一部分。作为“三个课堂”相辅相成、承前启后的内容,也是终身教育发展与延伸的一种新形式。

针对社团组织的性质,上海老年大学把社团工作列入老年教育工作计划,纳入学校教学规范化的管理轨道,改变了以往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在广泛调研,听取多方意见基础上,制定了学校社团工作的章程、准则和工作条例,成立了社团工作指导委员会,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担任主任,由一位副教务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成员中包括各系系主任及社团负责人代表。

社团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是:对各社团的建立和建设实施领导和协调;审查社团工作计划是否符合学校的有关方针和任务;统一筹措管理和使用社团经费;及时解决社团工作中的困难,定期召开管委会,推进社团工作。

上海老年大学社团工作指导委员会成立近十年来,通过对各社团组织的整顿和团队精神凝聚力工程的教育,使社团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管理工作现已在“四自”(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经费自理)的基础上,增加了学校“重点扶持、适当补助”的原则,进一步调动了各社团的积极性。不少社团在组织学员深入开展活动的同时,积极关心学校各项公益活动。2014年下半年,学校要搬回装修一新的校舍。书画社、摄影社、电脑苑主动要求承担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暑假中整整两个星期,他们组织社员冒着酷暑赶制艺术作品,在开学前拿出近200幅书画、摄影、电脑的艺术作品,展示在学校会议室、走廊、过道等地方,为校园文化增光添彩。影视制作社、摄影社还主动承担学校对外接待任务,如接待新加坡“快乐学堂”学员来校“游学”,接待市领导来校视察等,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三、社团建设在丰富社区文化中做贡献

经过十几年来对社团的培育,大家感到,在老年教育中树立“三个课堂”的理念,必须充分认识社团工作在老年大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老年人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发挥上海老年大学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提升老年教育的综合效应,为构建终身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做出新贡献。为了提高社团的质量,老年大学曾先后举办过“国标舞”、“声乐”、“瑜伽班”等课程的辅导员培训班,并将它列入日常教学计划,约有300余名学员参加。这些学员既是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也是社区文化的教学骨干。学校鼓励学员通过社团组织融入社会,服务社区,同时在奉献中获得快乐。

通过对文艺系近千名学员调查,发现有76%的学员经常活跃在社区,他们在社区建立了辅导站,担任指导老师。钢琴社学员大部分是在上海老年大学经过八年学习后毕业的。他们分别在学校和社区建立了9个团队(校内3个,校外6个)。在社区领导支持下,他们在斜土街道、康巨居委和日晖二村居委活动室建立学习点。由于居委活动室没有钢琴,学员和老师就垫钱购买了三架钢琴(两架立式钢琴,一架三角钢琴)放在活动室,然后从学员交的学费中取出多余钱款用于还款。这样既解决了学习场所和学习设备的问题,也为高雅艺术进社区做出了贡献。他们还在康巨居委举行“暑期音乐会”、在日晖二村居委举办“大手牵小手暑期音乐会”、在上海图书馆举行“老年钢琴爱好者迎新年交流演奏会”,广受好评。

保健系的师资力量在全市老年大学中堪称最强,有十多位正教授级的教师。他们主要来自上海交大、复旦两校的医学院和上海中医药大学。学员们把学到的知识向周边人群传授,有的班级近三分之一的学员到所在的社区组织起学习团队,扩大了办学影响。学员们用学到的知识为老人们提供医疗咨询,如帮助患者分析在医院配的药是否合理等,受到好评。一个人带10个人,20个学员就带动了200个老年人。通过这种自发的学习团队,让社会上更多的人掌握保健知识,对缓解医疗矛盾和促进社会和谐起到很好的作用。

社团参与社区居民联欢,弘扬了高雅艺术、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也提升了老年人的自身价值。广大老年学员在学习团队中进行学习交流,又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施展才华,提升自我。“经典名篇诵读班”的学员方之宏,五年来在课余参加由街道组织的文艺沙龙,运用学到的知识,自编自演朗诵、小品、快板、情景剧等节目,颂扬社区的好人好事;还当起了小有名气的主持人,在外来务工人员的演讲比赛中当指导老师。无论是街道、居委会,还是在敬老院、抗癌病友俱乐部,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虽无报酬,但收获着快乐,借助社会大舞台,提高了自己能力,体现了人生价值。

国画班的学员陈庆玲参加了上海老年大学国画班的学习,学有所成,作品多次得奖。为了繁荣社区文化,她把社区中爱好书画的朋友组织起来,定期开展活动。她自费购买“文房四宝”,把画出来的作品如扇面等拿去参加街道组织的义卖活动,将筹来的款项再捐送给困难群体。她还加入了助老结对志愿者队伍,与5名高龄独居、爱好书画的老人结对服务,一起画画,陪他们聊天、买菜、看病。另外,又免费教6位小朋友画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老有所为。

上海老年大学的社团工作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仍有待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在校庆三十周年之际,学校修订了《社团章程》,在实践中要贯彻执行并不断完善,以保证社团工作合理高效地运行。

(2)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链。社团之间要建立起良好的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习与相互促进的机制与平台。

(3)努力打造上海老年大学的精品社团。《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打造“百个星级老年学习团队”和培育“万名团队领袖”的目标。作为市级老年大学,上海老年大学要发挥 “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学校社团工作指导委员会将加大对重点培养重点扶持团队的领导力度以及场地、经费、奖励、设备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使这些团队在上海乃至全国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团队。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