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海老年大学建设“长者风范”校园文化巡礼

发布时间:2016-12-01点击:13作者:admin系统管理员

    先进的办学理念铸就了优良的校园文化精神,也深化了老年大学办学者的共识。老年教育既具有一般教育的特征,又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它不同于国民教育,更注重美化生活体验,提升生命质量。把学校办成“求知的学园、健康的乐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特别要办成“长者的精神家园”,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上海老年大学孜孜以求、不懈探索的办学理念,也与“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相呼应。在这一理念主导下,学校“倡导长者之德——以修身立德为表率,发挥长者之能——以学识能力传播文明,展现长者之魂——以人格魅力造就高尚品味,不断完善人生”,开展了“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活动。

    “长者风范”教育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它源于老年学校特定的环境,源于办学理念、基本使命的奋发向上,源于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气质,富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它是“博学、厚德、康乐、有为”校训的深化和拓展——以博学精神对学术领域再学习再拓展,以厚德情怀对自身道德再积淀再传承,以康乐心态对幸福的感受再体验再享受,以有为境界对社会再作奉献再创辉煌,并笃守与践行长者风范的内涵——“厚德明理、好学博闻、举止端庄、诚朴守信”。

    一、 树长者风范,打造校园精神文化

    上海老年大学,上万名老年朋友,日复一日,进进出出,健康整洁,自信自尊;儒雅礼让,风度翩翩,“人声对夕阳”,这就是集中体现老年人优秀综合素质的“长者风范”,它是一种为人、一种情操,更是一种境界。

    中华民族历来有尊长之传统,也有以长者为“范”之习俗。“长者风范”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其精神实质积极、向上,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时代赋予“长者风范”的崭新内涵。学校用“长者风范”活动凝聚广大老年朋友,共同投入精神文明建设,打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践长者风范、风范长者于各项活动中

    学校把老年学员视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把校园作为组织、影响老年人投身活动的重要阵地,积极开展“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的校园文化活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01年,学校举办“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在倡导长者风范的探索中迈出第一步。2002年秋季开学初召开征文活动总结大会,学员们朗诵作品赠送老师,深情赞叹老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精彩广阔的天地,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获奖征文结集为《我心目中的好老师》,既弘扬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也弘扬了为人师表的长者风范。

    2003年,学校开展“我身边的好学员”征文活动,作为探索“长者风范”的第二步,引导学员从不同视角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寻找身边的长者、身边的好学员。校园中不乏具有丰富人生经验和专门知识,拥有好学不倦、自强不息、乐于助人、乐于奉献等可贵品质的学员,征文活动弘扬学员中正能量,体现老年教育的温馨氛围与催人奋进,优秀征文结集成册反响热烈。

    ——寓长者风范、风范长者于和谐校园内

    2006年春,作为倡导“长者风范”活动的第三步,学校围绕“老年学员要具有“长者风范”的要求开展大讨论,校报辟出专栏。经过讨论,大家逐渐形成共识,“长者风范”并非高不可攀,不是“不能为”的问题,而是“为不为”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有着丰富人生阅历、诸多生活体验的老年学员而言,步入老年大学,置身“精神家园”,理应“举止端庄,诚朴守信,好学博闻,厚德明理”,无愧于“长者风范”称号。2007年,学校开展“感动校园、共享和谐”十佳文明推荐评选活动,评选身边的好学员、好老师,共创文明班级,将“好老师”、“好学员”评选活动推向高潮,师生中的长者风范再次得以聚焦和展示。学校发扬民主、尊重民意、上下结合、兼顾类别,评选出“十佳”文明新风尚的集体与个人,请文学社学员采访、执笔及修改,印成专辑广为宣传。2008年,文史系师生倡议“文明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5000多名学员签名响应。2010年,学校制定了“三征一展”规划,迈出了探索长者风范的第四步。“三征”:收集“征言”——自己成长中刻骨铭心的经典格言、“征文”——《我敬仰的长者》、“征歌”——我喜爱的歌曲,并将“三征”作品汇编专辑;“一展”,通过评选“魅力老人”,借助文艺演出、摄影作品,展示“魅力老人”的风采和精神。广大学员积极参与活动,把身边、班级中平凡而感人的事例,从口头推荐到书面撰写,在认真讨论基础上,评选确定54件事例:有众多八旬老人,家庭清贫却坚持捐千元美金给学校的,有做班长为学员无偿服务10多年的,有献爱心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的,有拜名师作画者却从事老年教育20余年孜孜不倦的……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却又令人感动的事例,在校园内不胫而走,给广大教师和学员鼓舞和教育。这就是学校倡导的“长者风范”及拥有的“风范长者”,让人们的心灵体验抚慰,感受激情。

    ——融长者风范、风范长者于教学相长间

    老年大学的办学历程,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特点。学校利用校报及宣传栏、电子屏、楼层走廊等多种载体,大力传播弘扬“长者风范”的理念。2008年上半年,学校开设“长者讲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和劳动模范举行系列讲座,包括心理调适、海派文化、中国茶文化、合法权益保护、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与往事干杯、劳模人生等,主要定位于思想道德修养方面,介绍长者感人事迹以及思想情操、胸襟怀抱和言谈举止等,内容丰富感人,演讲精彩动听,谆谆劝勉,循循善诱,使老年学员深受启迪。2010年底,为推进“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活动,学校开展“长者风范”教育专题,成立课题组,各系组织参与,力求学以致用:文史系整理“古今礼仪”、“三字经”、“千家训”,弘扬礼仪之邦的民族传统;书画系以“文明从我做起”,举办书画展;外语系介绍各国优良礼仪习俗;文艺、钢琴、器乐系编演时代歌舞,搞文艺汇演;计算机系以“今昔校园风貌”为题,制作图片展示风采;保健、家政系介绍修身养心知识,提倡良好生活习惯;文学社采编先进人物和事迹,进行报道。“长者风范”活动有效净化了校园空气,感化了师生灵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春风雨露,滋润着老年人的心田。

    二、做风范长者,传递社会正能量 

    学校学员中流传着如此格言:“人生因学习而美丽,生活因读书而精彩”。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享受终身学习乐趣

    老年学校是一所“求知的学园”,更是“长者的精神家园”。学习对认知能力的保持很重要,作为长者不能因退休而产生失落感,要重新找到目标,培养兴趣爱好,上老年大学学习,参加相关的学习团队是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

    学校师生的“长者风范”是最宝贵的社会财富。它倡导终身学习,使自我精神有所寄托,充实生活,增进健康,对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社会和谐进步,也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更是家庭示范效应、社会带动效应的生动展示。

    2014年底,学校编撰出版了《学习者之歌》。书中以26位学员的人故事,作为老年学员群体的一个缩影与侧记,反映显现了一种活到老、学到老、学得好的精神。来自四面八方的各阶层退休老人,跨入校门学习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们把晚年留在了“三个课堂”,在数年或多年的各类课程学习中,再度体验了人生的真谛与生命的延伸,并以一种感恩社会、服务民众的高风亮节,多途径多方式无私奉献于社会、社区,折射出一种热爱生活、热爱人们的美德与境界,成为“长者风范”中最光彩夺目的风范长者,受到社会与人们的高度赞扬。

    ——弘扬志愿者精神,体验无私人生价值

    学校学员中还流传着:“人生因奉献而无愧,世界因奉献而精彩”。学习与奉献是积极老龄化理论的两个支柱,老年大学既要成为长者自我完善、超越自我的“精神家园”,更应成为长者融入社会、服务社会的培训基地。一位诗人说得好:“生命的长度用时间来计算,生命的价值用贡献来衡量。”真正的“长者”,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是衡量长者精神高度的重要标杆。

    以“面向全校师生,不计得失,不求名利,服从需要,无私奉献”为宗旨的上海老年大学注册志愿者服务队,由学员自己发起,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于199912月组建而成。志愿者服务队成立至今,成员换了一批又一批,老带新,新学老,人人争做风范长者,个个传递正面能量,每位志愿者的难忘经历都让本人引以为豪,更让他人肃然起敬。

    志愿者在校不仅学习文化知识,更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他们自觉参加各种专业培训,参与建设文明校园、服务和谐社会的活动,积极发挥宣传员、示范员、监督员的作用,或巡视校园,或整理花卉,或收集垃圾,或检查卫生,督促执行《文明公约》,反馈检查落实情况,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参与接待来访外宾,常常忙得不亦乐乎。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