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5日,阴雨绵绵。在“旅游游记”班吴国富老师带领下,我们十五名学员乘动车赴杭州,开始了一次结合课文的学旅之行。
探访的景点是位于灵隐寺后山的韬光寺。据明代文人史鉴《韬光纪幽》中写道:“环西湖之山凡三面,西山最佳;据西山之佳惟四寺,灵隐为最胜;领灵隐之胜有五亭,韬光为最幽。”又听说,韬光寺是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寺院,“三教合一”曾听闻过,但“三教合一”的寺院却不多见。尤其是雨中探幽,为此行增加了兴味。
我们从后山西侧山径拾级而上。幽静的山谷,浓荫的竹木,跌宕的山溪,似雨似雾的天气,游人特别稀少,显得格外清幽宁静。走了好一段路,还难觅寺院的踪影。正焦虑寻找时,一个转弯,忽然就看到隐掩在绿树丛中白墙黑瓦的山门。不大的门额上镶嵌着一块青石,阴刻斗大的魏体“韬光寺”。山门旁有寺院介绍:韬光寺是唐时蜀地名僧韬光禅师所建。正是曲径通幽处,人间福地门。走进山门,跨过险峻深坠的石板栈桥,第一眼看到的建筑是大雄宝殿,这让我很是吃惊。一般中国寺庙的布局,进山门的第一殿是天王殿,第二殿才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的建筑。而今韬光寺的大雄宝殿,就这样意外地出现在了眼前。
从韬光寺侧旁精致的林园中能纵观整个韬光寺的布局。韬光寺的建筑虽是传统寺庙的“一正两厢”格局,但它依山而建,中轴线的底层是大雄宝殿,上一层是法安堂,最上层却是纯阳殿和祖师殿。寺院的主体建筑是纯阳殿。建筑的纵向布局,使寺院显得格外精巧,尤其是翘翼飞檐的外形,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最让人惊叹的是,韬光寺建在北高峰的半山腰里,依山顺势,紧贴翠屏似的北高峰悬崖,其气势更为雄伟险峻。走近细看,寺院的建筑由裸露的青砖墙体和枣红色的雕花门窗结构在一起。这些雕梁画栋,彰显出江南庭园的纤巧华美。如此飘渺若仙的热闹建筑风格,应该是符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反而与一般幽静修行的寺庙印象相差甚远了。
攀上第三层纯阳殿,参拜了吕洞宾炼丹处。民间有一种说法:吕洞宾在灵隐练丹,取韬光寺金莲池泉水为民治病,效果极为灵验,当地人将其尊为“吕祖”。为方便祭祀吕祖,遂在此建纯阳殿。历史上的韬光寺为此香火大旺。在有着东南佛国之称的灵隐,韬光寺也能历千年而不衰。
古代遗留下来“三教合一”的寺院不多,韬光寺在这些不多的寺院中分外独特,受儒家名士喜爱。据说唐朝大诗人宋之问被贬江南借宿此庙,晚上他苦思不得下联。偶得一老和尚指点顿悟,写成了著名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诗句。斯人已去,楹联还在。此地还建了杭州著名的观海楼。只是时势迁移,受茂盛的植被遮挡,就是大晴天里韬光寺也看不到海了。
乾隆皇帝也喜爱韬光寺,在位时六下江南,八上韬光寺揽胜。乾隆十六年,他第一次到韬光寺,亲笔题写“云澄日观”四字匾额;后又以韬光寺为题材赋诗20首,盛赞韬光寺的深邃幽静。
此时,雨淅淅沥沥地大了起来,为追寻道家那份登高处,“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的气场,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冒雨再登北高峰。
赋小诗二首:
清风小径度心纯,石道相逢扫叶人;叩问韬光何处是,进门供奉佛和神。
步步虔诚往高处,无须回首来时路;青枝引入三千界,缘遇菩提思飞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