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老龄化与老年合唱

发布时间:2016-01-22点击:26作者:桂世勋系统管理员

关于合唱与老年健康,现在比较多的是从健康老龄化的视角去研究的。本文将从国际社会最新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理念——积极老龄化的视角,对老年合唱的意义及如何进一步扩大其社会效应,作些初步探讨。

一、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

1987年,世界卫生大会首次使用“健康老龄化”这个词,并将“健康老龄化”列为老龄研究项目的主要课题。l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老龄大会上,进一步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1994年后,健康老龄化被我国政府和学术界接受,并作为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一项重要的战略目标与对策。

“健康老龄化”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状况三个方面。它是指使大多数老年人身心健康,社会适应状况良好,衰老过程延缓,预期寿命提高,人生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减少对家庭和社会的依赖程度。   

“积极老龄化”是联合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的新理念。在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曾组织撰写了《健康与老龄化》。该文经过21个国家的29名代表参加的专家小组会议讨论修订,于2002年4月在瓦伦西亚国际老年学论坛改成《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该书指出:“积极老龄化是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过程”。它是“一个比健康老龄化内涵更为广泛”的理念。由158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的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接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把“积极老龄化”这个词及其含义正式写入了2002年4月12日通过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指出“对老年人的认可和对他们充分参与的促进,是积极老龄化的主要的内容”。   

“积极老龄化”是指在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积极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参与社会、获得保障的比例逐渐增大和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建立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在“积极老龄化”所包含的健康、参与和保障三个要素中,虽然健康是参与的体质基础,保障是参与的物质基础,但参与是核心,它有利于促进健康和减缓保障支出不断增加的压力,使广大老年人从单纯被抚养的社会群体,转变为能以各种方式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积极因素。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上述书面建议中,还特别强调“健康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参与,才能增进和保持”。“老年人健康和继续工作,有助于缓解养老金、收人保障计划以及医疗和社会照料支出不断增加的压力”。

 二、老年合唱是积极老龄化的生动体现

世界卫生组织在上述书面建议中指出,“‘积极’强调的是继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益事务”,是指老年人“能按照他们的基本人权、能力、需要和爱好,继续以有偿和无偿两种方式为社会作贡献”。在《联合国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政治宣言》中,把“参与”概括为“进入老年的人应该积极参与他们所在社会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可见,国际社会强调的“参与”内涵?,不仅包括老年人从事有收入的工作,而且也包括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和参与社会的文化、教育、体育、政治活动,以及承担“家庭管理和照料儿童”的工作。

老年人和已退休但不满60岁的准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合唱活动,是“积极老龄化”强调“参与”的一种生动体现。它有如下几方面的效应:

1、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陶冶高尚情操,有利于满足老年人自身的精神文化需要。

2、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与老年歌友聊天叙旧,有利于加强老年人的人际情感交流。

3、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适度增加身体相关部位和器官的活动量,有利于减缓老年人自理能力的衰退。

4、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重温年轻时美好时光和增强记忆能力,有利于减缓老年人认知功能的衰退。

5、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创造更多的演出机会,有利于老年人更好感受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人生价值。

6、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减轻未来老年人的医疗费用和照料费用等开支,有利于相对减缓社会和家庭在老年医疗和生活照料方面的压力。

7、通过参加合唱活动可以增强全社会团结奋进的氛围,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上海市老年人口数和高龄老年人口数将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根据我主持的2000—2050年上海市户籍人口老龄化变动趋势的预测,到2020年末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将达496.60万人,占户籍总人口数的33.4%;预计上海市在2030年达到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的峰值(547.07万人)后将呈现缓慢减少趋势(见图l)。

图1  未来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变动趋势

根据预测,全市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数在2031年末将超过100万人,2043年末为177万人。预计从2043年后,上海市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年人口数将呈现缓慢减少趋势(见图2)。

 图2 未来上海市8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变动趋势

因此,在未来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数,和户籍高龄老年人口数迅速增长的趋势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要相对减缓老年人口数,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数大幅度增加对社会和家庭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就应该高度重视国际社会倡导的积极老龄化新理念,鼓励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千方百计参与包括老年合唱在内的各种社会活动,尽量降低未来老年人口的患病率、失能率和失智率。

三、进一步扩大老年合唱社会效应的建议

1、在全社会广泛组织多层次的老年合唱团队,吸引更多老年人和准老年人走出家门参加合唱。

鉴于城镇老年人退休后,除一部分低龄健康老年人继续从事有收入的工作外,大部分老年人不需要上班工作,他们自己可以支配的闲暇时间多了;而且老年人在基本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后,精神文化需求将进一步凸现出来。国际老龄行动计划(2002)曾经指出:“丧失亲人以及生活发生变化往往可造成各种各样的精神健康失常”。

老年人在退休、空巢、丧偶、患病、失能的影响下,社会角色和身心健康会发生很大变化,更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抑郁感和紧张害怕感。2003年上海市老年人口状况和意愿跟踪调查资料表明,在被调查的上海市城镇2604名60岁及以上户籍居家老年人中,认为自己经常感到孤独的占3.8%,较经常感到孤独的占1.7%,有时感到孤独的占l6.2%,不太感到孤独的占l7.4%,不感到孤独的占58.6%,无法回答的占2.2%;然而在被调查的1225名参加社区文娱体育活动或老年学校的上海城镇60岁及以上户籍居家老年人中,回答参加活动后心情比以前更加愉快的占61.9%,心情没什么太大变化的占18.8%,反不如以前开心的占0.1%,无法回答的占19.2%。可见,如果我们能发动组织更多老年人参与合唱等社会活动,必将使他们的闲暇时间更充实,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有利于增进身心健康。因此,我建议今后我们高校的校级老年合唱团乃至上海市级老年合唱团不仅要搞好自身的建设,不断提高演出水平,而且应该影响和带动本单位的退休教职工和周边社区的老年人,让更多的居家老年人能走出家门参加不同层次、形式多样的合唱活动。

2、发动和组织老年合唱团队深入养老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城乡社区演出,为促进更多老年人预防和减缓失能、失智并欢度晚年作贡献。

现在上海市制定的养老服务格局的目标是“9073”。也就是说到2010年末,上海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中,有3%住在养老机构接受照料服务,有7%接受社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或进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接受服务,有90%仍在家中生活自理,或当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亲属及民间的钟点工、保姆照料。为了使更多的老年人,特别是居住在养老机构和到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老年人“欢度晚年”、“幸福养老”,建议老年合唱团队能经常到这些机构去表演。2002年,笔者参加了香港老年学会主办的首届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研讨会,当时香港有个社团介绍音乐康复疗法的经验。他们了解有位男性较严重痴呆(最近香港改名为“脑退化症”),该老人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过义勇军,于是便播放义勇军进行曲给他听。我们从录像片中看到重复播放数次后,那位老年人听到义勇军进行曲时逐渐有了反应。可见,如果老年合唱团分成几个小分队,能经常到养老机构演唱住院老年人在年轻时喜欢唱或喜欢听的歌曲,引起他们美好的回忆,不仅有利于促进住院老年人欢度晚年,而且有利于预防老年人失智或减慢老年痴呆症的发展。当然,有可能的话,我建议上海市每个高校的老年合唱团,可以选择几个养老院、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设立“老年合唱团演出基地”或“老年合唱团实验基地”,不仅定期到那里演出,还可组织那里的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建立合唱队,指导提高他们的合唱水平,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更丰富多采,进一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3、组织老年合唱团队深入中小学校,指导和帮助少年儿童开展合唱活动,与中小学生经常举行“忘年交合唱联谊活动”。

根据香港的经?验,组织有爱心和技能的老年人到中小学校开展各种指导和联谊活动,不仅可以发挥老年人的作用,使老年人感到自身的价值,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可以转变一部分少年儿童认为老年人是“社会负担”的错觉,培养他们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这次上海世博会上,德国馆专门展示了“多代屋”的经验。他们介绍说:“在多代屋中,幼儿园、青少年俱乐部、中老年人的聚会地点以新颖时尚的方式集中到了一起,从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本地区居民自由会面、随意交谈的好场所。在这里,不同年龄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轻松地交谈,增进彼此了解。”德国的经验以小见大,不仅体现了“积极老龄化”要求让更多老年人自愿量力地参与各种喜爱社会活动的精神,而且突出了“社区多代参与融合,增强社会凝聚力”的创新理念。因此,建议倡导各个老年合唱团队有计划定期到中小学校演出或给予指导,也可考虑教会他们唱现在老年人喜爱的歌曲,鼓励他们到养老机构和社区去表演,并进行老年合唱团与少年儿童合唱团联合演出的试点,让更多老年人看到活泼可爱小朋友、青少年的茁壮成长,降低自身的心理年龄,增进彼此了解和融合。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图片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