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海老年大学学了西医保健、保健针灸学、推拿学,近期又学中医保健课,想学一点中医基础和辩证施治的知识。
丁钰熊老师的讲课口碑极佳,他积50余年的教学、临床和科研的经验极为丰富,是一座丰硕的医学知识宝藏。他以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的讲解,又以生动幽默的语言阐述案例来辅佐,使课堂气氛活跃,易懂易记。讲课中他常中西医学对照,让我受益匪浅,解决了我心中对就医疑难的纠结。
当我们有病痛时,常会困惑于找中医还是西医治疗,使人难以定夺。记得两年多前,我患腰腿痛病,难以起立、坐下或行走,睡时难侧翻,生活难自理,疼痛难忍。等到稍微能坐的时候,先坐轮椅去针灸,后又听人介绍某医院伤科好,就去求医了,排了很长时间的队,也没有拍X片,就配中药汤药和医院自制的膏药。连吃三个多月,有些疗效,但依然关节僵硬,半年多后,又严重发病,躺着不能动了。前后足足躺了有五个月之久,心里苦闷极了。家人讨论决定去瑞金医院,求诊于原骨科主任(碰到了好医生),他经验丰富,仅看X光摄片就明确诊断:腰椎退行性病变,某节椎体滑脱,椎管狭窄,骨质疏松,有手术指征。他说不要轻易去做手术,先保守治疗。他开了两张药方,一张是药物,一张是运动,指导我如何站起、坐下,睡时的姿势,每天须做抬腿曲膝靠向胸腹的动作等(我至今坚持做)。不到一个月,症状就好转了。逐步能走路了。目前一直用穴位敷贴,按摩和艾盐热灸之法保健养生,并加以服钙片和维他命D3,不敢懈怠,战战兢兢,怕什么时候不小心又复发,心里总想该怎么求医才好呢?
丁老师告诫我们:“应该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求医时,应取长补短,也就是中西医结合,具体步骤以应先辨病,后辨证为妥。
腰腿痛是最常见、最容易察觉到的表现,通常运动时加重、卧床休息后减轻,常可牵连到腿部和足趾足背等部位疼痛、麻木。一般愿意接受中医的保守治疗,采用推拿、针灸,穴位敷贴等,有的症状缓解了,但有的疗效不佳。因为传统的针灸推拿等只能凭借医师多年实践的经验和手感来判断治疗的位置,对严重蜕变的椎间盘、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出、椎管内游离等情况可能适得其反,曾报道有患者在推拿台上瘫痪的事例,太盲目求医了。
腰腿痛大多数是腰椎出现问题,可涉及腰肌劳损、液晶屏突出、骨质疏松、退行性骨关节炎等。也可由肿瘤、脊柱结核、股骨头坏死等引发。
有人讲“西医是看人的病,中医是看有病的人”。这话颇有哲理,中医的理念认为人体是有机的统一整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元腑、五官、就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协调共济的统一整体。所以,中医的辨证诊治是在着眼于人的整体状况,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八纲(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查明疾病的病因、部位、性质、发展进程和正邪盛衰等,结合个体体质了确定相应治疗准则。
腰腿痛属于中医的风寒湿的痹症范畴,认为是肝肾亏虚、感受风寒湿、劳损或外伤等引起气血凝滞、瘀血阻络、经脉不通所致。辨证后采用相应的补肾壮阳或散寒化湿通络止痛或舒筋通络、活血止痛等按照个体情况,辨证论治。除服用中药外,还有推拿、针灸、正骨、敷贴等各种手法。如我们选择手法时,一个先把西医诊断的有关理化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告知医生。
当常规治疗无明显疗效的中重度病变,如损伤到马尾神经,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的,则只能考虑是否需手术了。
治疗需要药物,西药毒性知道的人较多,很多人认为“中药没什么副作用”,其实,中药或中成药,剂量过大,服时过长,用药不当均可发生毒副作用。我们切莫自行找药来治疗,以防不测。
腰腿痛病是极易复发的,中药强调未病先防。平时要注意保养,腰腿部要保暖,避免风寒湿热六邪侵袭,适当运动,过度或不当运动实际上对自己身体的损害。要劳逸得当,避免久坐伤肉、久卧伤气、久视伤血、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日常应尽量采取一些腰椎负荷小的体位以防损伤椎体,如弯腰取物,应先曲膝蹲下,再弯腰,取物后,先伸腰再直膝,这样只需要腰椎忍受30%的物体重量。
患了腰椎病的腰腿痛是很痛苦的。我希望丁老师的告诫能帮助我们患者正确求医,早日康复。记住了,求医先西医辨病,然后采用诊治方法时根据病情秋中医或西医,或中西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