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传闻亲见,有老人抱怨命运不公,一生走来承受多少委屈,含辛茹苦,把子女拉扯大,到头来却居无定所,食不定时;眼见四邻天伦之乐,惟其孤灯寂寥,甚至病榻空漠,笔者这里所指的并非是那些无子女的孤老,也不可责备政府机构的服务不到位,因为其实他们或许本是子孙满堂,该有美满晚年生活的,但结果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老人尚富有,那么啃老子孙贪如飞蝗,令人恐惧;更多的是子女已长成,父母成撇履,很多老人成了“疑似孤老”。
社会都会谴责那些“不孝”的子女,但有多少人思考过子有些女不孝的“根源”?那些不孝子女的父母们曾否记得对自己的骄子、爱女有过多少溺爱?过量满足?过度的袒护,家中孩子是太上皇、玉公主,为博其破涕之笑,父母双亲、甘为“孺子牛”,甚至自贬为“孩奴”,锦衣玉食供奉有加,摔跤了是桌椅不好,犯错时是他人不对,恨不能上天摘星下水捞月,唯子女“尊”,到头来这种孩子养尊处优,颐指气使,渐渐地父母成了“下人”,要这些骄子玉女来孝顺被视作 “下人”的父母岂非缘木求鱼?因此说子女之不孝,始作俑者多这些可怜的父母,真可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然笔者认为:要改变小辈悖逆现象,首先要改变父母养育子女的观念及方式,社会要孕育育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学习些教育上的积极元素,切记,任何的感情“泛滥”易滋生人性的变质,父母对子女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