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人问我:你不是去香港照看孙子了,怎么还来老年大学报名学习?我笑着说:我喜欢老年大学,那怕一学期只能上二三节课,我都不会放弃学习的机会,因为这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我在《踏莎行》中写道:“人生有梦心难老,飞云泼墨续诗情,南塘活水滋丰草。”人到老年,名利对我们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追求梦想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是圆的,十六岁离开学校中断了学习,六十岁从上海老年大学再开始,这让我倍感珍惜。在上海老年大学,我报了诗词格律班和纪实文学写作班去追寻我的梦想。我遇到了最好的老师、老小孩般的同学和富有创新精神睿智的学校领导,引领我找回了年轻和纯真,找回了快乐的生活。如今回首这条寻梦路,许多的第一次都如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像过电影似地展现在我的脑海中。
最难忘的是我的第一篇习作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篇习作“七言”诗变成了铅字,是刊登在文学社的《常青藤》上。那时刚参加文学社诗词沙龙活动,我拿出写有“世博会”内容的七言小诗交给学长。学长拿起红笔帮助修改,一首二十八个字的小诗,竟在二十个字下面划上了红线,他对我说:如果你写的是现代诗,这样写是可以的;但我们学的是格律诗,有“平仄韵”的合律要求。刹时我的脸比红线更红了(我在原单位负责编写内部通讯)。后来在学长的帮助下,我写下了一首“七言”小诗:“夕阳古树秋意稠,斜柳纤纤水中羞。惊鸟掠过涟漪起,波光碎影一池愁。”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首诗刊登后还有诗友来和我讨论,问我:为什么很高兴的秋游,最后竟落在“波光碎影一池愁”的“愁”上?
最感欣慰的是我第一次获奖
记得退休后经介绍,以“慕雅”之心报了“学词入门与创作”班。没想到,基础太差,面对每首词都有不同的“平、仄、韵”要求,真是无从入手,萌生了退意。在季肇伟老师循循善诱下,我步履蹒跚地走上了这条学词路。季老师从名家名篇开讲,基础入手,深入浅出,范文引领,旁征博引。而我认真学习,搜索枯肠,用二个星期,写下27个字,填了平生第一首词——《忆江南?学赋词》:“词赋好,相聚律诗班。赋句填词妍国学,翰林香墨勇攀山,情满夜阑珊。”没想到,这首词竟获得了作家吕振邦老师的好评,让我重拾学词信心。以后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创作了许多诗词习作。一次有个诗友告诉我:市里正组织“第五届市民诗歌创作”征稿,你可以去试试。那时我学诗词不久,竟有了尝试的冲动,选了《鹧鸪天?秋绪》等五首诗词投寄了过去。说实在,邮件投出的一瞬间,我的欣喜、不安一齐涌上了心头。但折磨我的却是等待,每天都去查邮箱,看看是否有回件寄来。一个月、二个月很快过去了,没有回件,心头的滋味有点苦涩。约在三个月后,突然收到了写有我名字的通知,看到了获奖的词作《秋绪》,看到了“市民好诗歌三等奖”的字样,热泪竟盈满了眼眶。让我最忘不了的是那天上台领奖的时候,熟悉的电视记者给了我一个镜头,这是我第一次上电视,我真的太幸运了。后来我的同事打电话来问上电视的事,我好高兴地讲了上海老年大学,讲了文学社,讲了我的获奖诗词。这次获奖,鼓励我更努力地去学习创作,去编织美丽的梦想。
最激动的是第一次有人找我签约
那时,我师从“文学写作”班的赵善珍老师学习写小说。每次上课,赵老师总是找来许多优秀的小小说,从小说的“语言、人物、环境”说起,讲解如何艺术地认识生活、塑造形象、反映和表现生活;如何选择题材、提炼主题、刻划人物、表达感情等,来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典型人物。回家后,赵老师还不顾自己身体的疲惫,又化很多时间一篇篇地看学员作品,与我们讨论,提出修改意见,使我们的小说习作渐成雏形。为此,我也写了好多篇小小说。一次学友把我介绍给上海声朗信息公司,该公司说要播放我的小说《奇遇》。年底上海声朗信息公司说:我的小说的点击率增加了。这让我倍感欣喜。
最开心的是我学写第一篇游记
《听涅瓦河讲述过去的故事》是我学写的第一篇游记,刊登在校刊上。其中有一节写道:“游船过了施密特中尉桥,河面开宽起来,江风猎猎,江河汹涌,江水呜咽,涅瓦河奔腾着向波罗的海流去。一个有水的城市就有了灵气,也就有了生命。我们游览涅瓦河,是去看看城市流动的妩媚,去听听大国崛起的古老故事,去感受飘荡在涅瓦河上空俄罗斯巨匠罗蒙诺索夫、门捷列夫、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所留下的气息。这一刻,昔日俄罗斯的辉煌离我们已不再遥远,历史也不再是沉重的记忆,圣彼得堡显得格外美丽。”
最爱的是学习诗词
我最爱的是诗词。经过努力学习,辛勤耕耘,在季肇伟老师和上海诗词学会姚国仪老师的鼓励下,加入了上海诗词学会,使我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无论是鉴赏还是学习创作,都能达到修身养性自我提高的目的,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我更喜欢的是沙龙里那一群诗友,平时一起对名家名篇鉴赏交流,学习前辈诗词中蕴含的远大志向和胸怀来提升自己;有了习作,则可在沙龙里互相切磋交流,逐字逐句的讨论修改,使习作完善起来,这个过程让人倍感亲切和温馨。如友人五十岁得“凤雏”祝贺时,填词《忆江南?满月》:“生凤好,满月见妖娆。聪慧神情容俊俏,高鼻大眼嘴樱桃。一抱摄魂销。”没想到,朋友将其填写在照片上,放大挂在了墙上,成了一家人美好的记忆。如八十岁秦大姐新婚喜庆时,填词《踏莎行?贺喜》:“秦女新娇,吴郎俊俏,交杯合卺欢声闹。催红了脸颊春潮,美人羞涩眉弯笑。情意缠绵,春心不老,遐龄难隔相思绕。同心红烛照阿娇,和鸣鸾凤情真好。”(刊登在《上海诗词》)。如退休一年时感触特深,填词《西江月?抒怀》:“六十人生回望,三千里路思量。友人相助暖心房,一路关怀难忘。追溯晚霞奢放,心灵展翅飞翔。有容有梦激情扬,老骥霜蹄继往。”。如今,每创作了一首自认为好的诗词,无论是自赏还是寄赠朋友,都能与诗友一起沉浸其间快乐好多天。
一不小心“出书”了
年前闲来无事,在整理自己写的那些文字时,发觉竟集腋成裘;翻阅这些熟悉的诗词、游记、散文、小说等感到分外亲切,于是产生了将这些文章编辑成书的冲动,这样一不小心就把事情“搞大”了。为此,先是化时间研究电脑排版知识,自行排版,自己制作封面;然后为书写序、起名,其中为起书名很费了心思。
我为这本集子起名《晨渔集》,一则我年纪已大,是鼓励自己比别人起得更早去网渔;二则老渔夫只管撒网,至于网里的收获那是大自然的馈赠。正如这本集子中的文章,那是老有所乐生活的记录,至于文章的品味,那是天意,是大自然的馈赠。我要以老渔夫这种只管网渔,不在乎收获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去追求梦想,记录快乐的生活。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