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前后,我在远郊乡村中学当教书匠。同事老王是数学老师,他为人和善,性格耿直,办事认真,偶尔也有点暴躁。他家离学校较远,经济条件很一般;儿女正上小学,父母年老体衰,妻子务农,搞点小副业收入有限,家庭经济还主要靠老王的50元工资。
不久,老王两个孩子升读初中到了我们学校,果然,在老王言传身教和严格打磨下,对人有礼,学习刻苦,有着农村孩子的朴素和踏实。我们教职工在食堂用餐:一碗饭,一份菜。饭可添,但菜少得可怜,一个荷包蛋加点青菜,抑或一小盆白菜肉丝。菜价一毛三分,这就是当时的标准伙食,费用全部自负。老王吃一份,两个孩子各自一碗饭合吃一份菜。孩子发育期都在长个子,这“摧残人”的菜,常令人唏嘘不已。我们与老王开着玩笑,“一盆菜叫他们怎么分,有点太残忍了。”他则一脸无奈,时常把自己的菜剩下一点给儿女们。
两个孩子成绩不算优秀,但刻苦认真却有目共睹。老师的话,字字入耳,句句当真,身体力行,没有折扣。儿子偶尔也有疏忽,老师叫他到办公室委婉批评,孩子诚恳地接受,老王过来了却是劈头盖脸一阵训斥,火气一大还提手给一巴掌,几个手指印顿时在儿子脸上盖了章。孩子泪眼汪汪,后来聊起,他说,这是爸爸为他好。
时光飞逝,姐姐初三毕升考了,初二弟弟也将到达人生道路的关口。当时的农村初中毕业生意愿是考一所理想的中专或职校,毕业后希望有稳定工作与固定收入即“铁饭碗”。就读高中,路漫漫其修远兮,且花费巨大,家庭不堪重负。
姐姐争气,成功进入一所卫校。弟弟也是好样的,第二年被一所中等师范录取。几年后各自踏上工作岗位,一个是白衣天使,一个加入教师行列。
想来,或许就是这一毛三分的精神,给了姐弟俩奋发图强、自强不息的动力,也就是这种精神帮助他们圆了自己的梦。每每想起这些往事,感慨良多。
当今时代,物欲横流奢侈泛滥,在我们全力以赴奔“小康”时,这一毛三分精神还有用吗?我看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