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有幸遇到好老师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6作者:柯玉娇系统管理员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言志,歌咏言。但我过去对诗词、楹联的平仄格律却一无所知,后来有幸进了上海老年大学的“诗词楹联格律班”,才慢慢能写出合格的诗词和对联作品,我的诗作也经常发表在《上海诗词》上,并被纳为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一首《世博展望》的七律被收集在由世博博物馆、《解放日报》、上海诗词学会、上海书法家协会等单位合办、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世博诗赋》里。为此,我非常感谢悉心栽培我的杨凤生老师,能拜师门下,我感到分外荣幸。

杨老师对诗词平仄韵律的娴熟,对词谱、曲谱的精通,几乎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每首诗词或楹联,经他眼一扫,或在电话里读给他一听,如有不合平仄或出了韵的字,一个也逃不过他的耳目。他不用工具书,一般的词谱都能在黑板上随手写出来。从清代到现代,人们常用的词谱工具书只有四种,即《百香词谱》,收谱100调;《诗词格律》收谱50调;《唐宗词格律》收谱153调;《钦定词谱》收谱826调,算是古今收词调最多的了。而杨凤生老师编著的《中华词谱大全》共收词调达1248谱!在杨老师的词作中,常出现《花非花》、《斗百草》、《剔银灯》、《雪梅香》、《赞成功》、《夺锦标》等等令人极感兴趣的词调,不少眼馋的人都说从未听说到过;更有如《踏莎美人》、《揉碎花笺》、《雀踏花翻》、《落灯风》等词调,在《钦定词谱》中都找不到,难怪有不少外地报刊编辑来信要求提供这些珍贵的词谱。杨老师还是个带头呼吁振兴元散曲的曲学专家。他应海内外同仁要求而编著、并于2001年出版发行的《散曲小令格律》,被广大词曲家奉为圭臬,公认是“一本书拯救了濒于消亡的元曲,功德无量。”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杨老师所发表的诗词文章多得难以计算,竟散见于国内外700多种报刊和专集,并先后出版著作五部,其中四部已兼作我们的教材。

杨凤生老师的诗友遍于世界各地,入室的弟子遍于全国。不少诗友曾得到过他的指点、帮助。由于他的学问和人品俱佳,所以诗词界同仁称他是“竹风梅韵,侠骨禅心”,弟子、学员们尊他为“德艺双馨的好老师。”他这个班开设以来,至今已进入第14个学期了,令大家惊佩的是他肚里的学问好像永远也讲不完。因此,有些学员自始自终地跟着他;有些早已“毕业”的老同学,又重新回来进一步深造。至今,这个班里已出了不少诗人、词家,都能在报刊上发表作品,有的人还参加了市诗词学会或出版个人诗集,这些应归功于杨老师的辛勤传教。

杨老师家住远郊青浦朱家角古镇。多年来,他不断奔波于沪郊两地,上课的时间是下午一点半,而他总是于上午九时多动身,中午十二点左右到校。他给自己订了个严酷的纪律——每次必须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到校,如只早到25分钟,就算迟到5分钟,就必须惩罚自己。直到如今,他一次也没有处罚过自己,因为他每次都早到1小时以上!

杨老师的诗词格律课,诗、词、曲都教,但以诗为基础。他说,一个人如果连最起码的《七绝》都作不合格,就谈不上什么写词曲了。他这个班上的老学员们大多已具扎实的的功底,所以从这学期开始以创作为主,每一课从学员们的习作中抽出几首诗词抄在黑板上,大家共同修改定稿,合格作品由作者誊写,由杨老师推荐到海内外报刊发表,争取人人都有发表作品的机会,因而大家的学习热情更高涨。这种创作方式,下学期还要坚持下去,并准备将许多珍贵少见的词语传授给大家。

写到这里,我由衷地祝愿杨凤生老师健康长寿、愿我校这个特有的“阳春白雪”品牌课不断发展,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更多的诗人、词家!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