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古筝已具有两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而老年大学开办古筝演奏班,只有十余年的历史。上海老年大学器乐系吴蓓苞老师执教古筝班十余载,探索出一套独特的老年教学方法,浇灌出“桃李瓜果”满园丰硕,更是赢得众多白发“学子”的尊敬。现在,上海老年大学有17个古筝班,300多个学员。70%的学员在学习多年后仍不愿离开古筝专业。
用耐心培育学员的“音乐细胞”
吴蓓苞老师名字经常见诸于学校的校刊和板报等刊物,因为总有学员被老师的真挚和耐心打动着。历年来,她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 2011年度,又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先进工作者。
那天应约,我轻轻敲开门走进教室,在后排落座,静静聆听学员们在吴老师指挥下,演奏练习曲。一曲终了紧接着又弹奏了一段现代京剧选节。 吴老师那双美丽的大眼睛灵动活泼,此刻又那么认真专注。学员们在她的指挥下,又弹又拨,身心投入,整齐流畅的乐曲在教室回荡直至下课。课余在与学员们闲聊中,得知他们才学了两年多一点。这样短的时间,就能弹奏到如此水平,还将“国粹”演绎得颇有韵致,是否原来就基础很好?这话问得大家哄然大笑,齐声说是吴老师教得好。
班长首先发言。她谈到班上的学员基本上都有六七十岁,对于音乐几近是白纸一张,很多人学琴之前根本不懂乐谱,甚至连7个基本的音名都不识,就是凭着老师的耐心、敬业和独特的教学方法,才能通过短短的两年学到现在这样的程度。班长话音刚落,一位学员谈起了自己的经历:学琴前她对古筝一无所知,只是听说琴声好听便报了名。哪想开学时家里有事,五个星期后才来上课。当时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但老师却不言放弃,从带假指甲开始,手把手,一个一个动作耐心指导,一小节一小节地示范辅导。她被老师的耐心和诚意所感动,才开始抚琴操练,终于赶上了全班的进程。又有一位学员幽默地说:“我们老年人的接受能力不如年轻人,有时老师讲了好几遍还听不明白,我们都不好意思再提问了,觉得老师像是在‘对牛弹琴’”。但是她却丝毫不介意,还是一遍遍耐心解答,无论多少遍,她总是微笑着,直到学员完全搞懂为止。我还想,吴老师一定是服用了人参的,不然怎么始终精力充沛,不厌其烦。说实话,教我们的老师太累了,如果叫我当真没法当。”在她的话引起了共鸣后,又说道:“吴老师的教育方法很活泼形象。有一次我问她休止符号是什么意思,老师就走几步停一停再走,然后告诉我,这就是休止符号的意思。这样的讲解一听即懂,使我终身难忘。”。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吴蓓苞老师从教十二年,深受欢迎,无论比她年长还是年幼的学员,都对她非常尊敬。她讲课的特点是“热情活泼,条理清晰”。她总是以亲切的语调,悦耳的声音,甚至配合优美的舞姿给学员授课。学琴的过程难免枯燥,她时常关注着学员们的情绪,不时用幽默化解枯燥,让学员们在快乐的氛围中,享受艺术,陶冶情操,自然易记难忘。
教学中,吴老师不断总结经验,探索适合老年学员的教学方式。众所周知,学琴要还琴,以便老师了解学员学习情况,再确定教学内容。但对于老年人,“还琴”难免会紧张,而引起心跳加速,血压不稳等状况,影响健康。为此,吴老师特地学习了老年心理学,想方设法寻找解决途径。她创造的以分组进行、取代逐个还琴的形式,受到学员们热烈欢迎。
教师的责任感和职业的使命感,让她全心全意教学,勤勤恳恳工作。每天早晨8点30前,吴老师就已经端坐在讲台边,每周十几个班的课程,把她的时间表排得满满的。这么多年她很少请假。那年,因车祸,断了两根肋骨,她不露声色,照样弹奏唱谱指挥,忍着疼痛按时上好每节课,直至有学员发现老师脸色不佳,多次追问之下,她才吐露真情。另一次,由于突发疾病,须住院手术,术后仅在病房躺了一天,便直接从医院赶到学校上课,学员们觉得老师精神欠佳,才得知这都是为了她们。这种师爱怎能不让学员深深地敬佩!
吴老师在教学中觉得,现有的练习曲不太适合老年学员演奏,她就利用课余和节假日,自己编纂教科书。如一本专为中老年学古筝而编写的《古筝速成》,收入了中老年人喜欢的练习曲、古典歌曲、有时代感的歌曲等。该教材集易懂、易记、易听、易弹奏成曲之长,非常适合老年人学琴所用。成书后,她不计版权,谢绝稿费,真是人至无欲品自高。吴老师曾是演员,也是古筝协会的重要成员。凭她的资质造诣,完全能高谋高就,但她清廉从教十余年,只因珍惜那份与老年朋友的姐妹情缘。学员们视她为良师益友,有心事愿向她诉说,有隐私愿意向她透露。她也将学员们当作兄弟姐妹,处处为他们着想。有学员因故缺席,她会及时给予补课;学员生病,她会打电话问候,甚至带着礼品前往探视。寒暑假,她布置假期作业,还组织学员们进行练习,使开学时没有“掉队”的学生。她坚守老年教育领域十二年,学员的学习态度和求知精神感动着她,让她无法离开。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吴蓓苞老师用音乐艺术“寓教于乐”,成就了一大批老年朋友的梦想与追求;用道德情操,让一大批老年朋友生活得更具品味,更有尊严。
在吴老师满满的日程中,我终于有机会与她近距离交谈。她用悦耳的声音,道出了多年教学的承诺与践行:诚信教学,就是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所有教给学员;爱心教学,尊重学员,就要呵护他们的学习热情;理解教学,只要有进步,就应给予鼓励;引导教学,学会弹奏,自娱自乐,还能以琴会友;帮助教学,关怀学员,营造和谐氛围,让学员喜欢来校上课;认真教学,课堂上的坦诚认真,更能促进与学员的情感上的交流沟通;提高教学,因老年学员的低龄化,只要自愿,就提高教学要求,使他们能够代表当代老人的最高水平;风采教学,多参加公益活动,提供展示风采的平台。古筝班的学员还经常参加社区街道、敬老院等地的演出,被评为“上海市老年人学习团队”优秀团队,并获得了很多奖项,如:“上海老年教育艺术节”优秀奖,迎世博“光明杯”奖,“华夏艺术风采”金奖,“中国古筝艺术周”一等奖,“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金玉兰奖”金奖。在今年第七届“音乐之春”和音乐家协会古筝专业协会成立20周年之际,学校古筝队被邀请参加上海大剧院的演出。在上海东方电视台举办的五一“开心一起来”活动中,古筝队的展演获得一致好评。
看着她那依然年轻的美丽脸庞,弥漫着艺术气质姣好的身姿,我想到了那句名言:人是因可爱而美丽。我们也祝愿吴老师:永远年轻,永远美丽!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正是她教师生涯的写照。
(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