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的秋季,当时只有8个人报名参加的回忆录写作班开课了!江校长在一次座谈会上语重心长地讲道:“老人是一本书,是一笔财富。写自己的事,言传身教,展示长者风范。”
担当回忆录写作班的任课老师沈全梅,是一位资深的高级编辑,高个子,剪短发,戴一付银色框架的眼镜,神彩奕奕,心直口快,但又平易近人,容易亲近。
一、全新的课程 全新的思维
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和教材,摆在沈老师面前的是一大堆“未知数”。然而沈老师没有退缩,面对着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她决定摸着石头过河,努力创造成功。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沈老师亲切地告诉大家,每个人都有着精彩而又难忘的人生阅历,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印迹。我们要善于挖掘脑袋中的宝矿,用文学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记录下来,告慰自己,也留给后代。
没有现成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参考,如果单将一些名人名家的回忆录拿来学,势必与我们这群百姓差距甚远,实用性也不大,因此既要贴近现实,又要通俗易懂。我们写作的第一步就从“记最难忘的一件事”写起,沈老师鼓励大家放下顾虑,大胆迈步。要求我们写真实的事,避免官话,套话和空话,大胆地还原当时的真情实景,不要堆砌华丽的词藻,不要用过多的写作修辞,就如同向别人叙述一个故事那样,娓娓道来。她说,每个人都可以写,只要能写就是进步,就是成绩。
学生们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始走上了快乐的写作之途。从第二个星期开始,就有同学完成了“大作”。沈老师如获至宝,在课堂上给予了肯定,并结合学生的文章进行讲评,分析了写作的方法和要素,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学习和提高。以后又讲了怎样写“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更激发了大家的热情,争着讲自己参加工作时的兴奋和趣事,也讲在工作中遇到的难事和考验。沈老师就是这样启发大家用讲故事的方式,打开了思路,迈开了写回忆录的第一步。
到2012年春季,沈老师完成了自己编制的实用教科书,其中穿插了许多同学的作品,名为《你想过写回忆录吗》,在此基础上也摘录一些名人名作家的文章,诸如巴金,郁达夫,老舍,鲁迅,朱自清等名家的经典篇章,其中对人物的描写,对事物叙述的精彩段落,以及名言名句,一经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都极大地丰富了知识层面,开阔了阅读视野,对同学们提高写作技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全新的教学对象 全新的师生关系
参加回忆录写作班的同学来自于社会的各个层面,有机关干部,教师,医生,护士,也有工人、技术员,还有外来务工者;文化程度上有教授,硕士、大学、大专生,也有中专文化水平的学员。但在沈老师的眼中,大家都是同学和朋友,没有高低、好差之分。沈老师对每一位学员都是那么尊重,没有一点架子。
大家与她交流也没有任何畏惧。对年长者,她会称“老哥,老姐”;对年小者,她会称“小妹,小弟”。她虽然是一位生过大病的患者,但带给我们的永远是自信和乐观,淡定和优雅。
她经常说:“写作水平的高低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关键的,关键是去写作,勤于写作,在写的过程中得到提高,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本班有一名来自农村的学员,他有着强烈的写作欲望,很想把自己的事写下来,但不知从何下手。在老师的鼓励下,他开始写了第一篇文章,并在课堂上当众读了自己的作品。读了一半,同学们都笑了,因为他说不好普通话,实在难以听懂,最后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终于读完了整个作品。课后沈老师对他进行了个别指导,特别是从写作要点、手法和叙事的要求等方面进行重点分析。之后又在该同学的反复修改下,经多次努力,取得显著进步,现在已经完成了10篇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作品,得到了沈老师的大力赞扬,并鼓励他走自己的路,如继续下去,还可以出书呢!难怪这位同学高兴地说:“我们乡下人也能写文章了!”。
沈老师就是这样不断地鼓励我们,并用平等的心灵与我们退休后的老人交流。她结合学生的作品重点剖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鼓励自我修改,以不断完善作品。还经常与同学们个别交流,有针对性地辅导,鼓励同学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老师共同探讨。无论是哪位同学的作品,只要有必要修改,沈老师一定会反复帮助,直到同学修改满意为止。
从上课伊始,沈老师就不断地鼓励我们学习打字,学习上网,学习收发邮件,这样便于相互交流和阅读。本学期又有4位老人学会了使用电脑,并可以打字写文章,作修改,上网发邮件了。沈老师还利用互联网给同学们传递了很多知识,大开了同学们的眼界,丰富了我们的知识面。
三、全新的成果,全新的收获
为了把同学们的作品汇编成册,最终成为铅字出版,完成同学们向往已久的愿望,沈老师在今年夏天,冒着40度的高温酷暑,忙着整理,排版,校对,改错,通过与出版方多次的沟通,终于落实了封面的设计,落实了印制。在老师的努力下,这本承载者17位同学的92篇文稿、22万余字的“悠悠往事”一书正式印刷成册了。同学们兴奋之极,奔走相告,有的还多买几本送给亲朋好友。沈老师还为此书写了后记“我为我的学员而骄傲”。其中写道“这里不仅仅有岁月留下的珍贵记忆,还有从心中流淌的真诚话语。读之,如在良宵上一杯好茶,如在月光下与作者神聊,听朋友把肺腑之言诉之切切。”
沈老师鼓励同学们多写文章,经常参加一些征文活动。班上共有4位同学参加了由“上海市退休生活杂志”举办的“生活中暖意”征文比赛,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及优胜奖。有7位同学共13篇文章曾被刊登在“退休生活”杂志上,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展示了上海老年大学的教学成果。
正如沈全梅老师在文章中所写的:退休后,勿刹车,勿下坡,而是要“变道”。从竞争激烈的赶前程的车道中慢慢转向一个养生、交友、漫游、玩耍、学习、圆梦的广阔大道,这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老有所为。
内心没有优雅的话,就不能说是真正的优雅。走过了风风雨雨,跨过了沟沟坎坎的退休人,优雅为什么不属于我们呢?沈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优雅的人,她是我们信赖和尊崇的老师!
(上海老年大学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