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杂谈》之一:何 谓“ 文 化 ”?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5作者:张冰隅系统管理员

作为一个“文化人”,三句不离本行,最喜欢谈的就是“文化”;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又对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未因历代战争而湮没或断层深以为幸!一方面是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只能取一瓢饮;另一方面是本人虽能努力学习却终因资质愚钝,实在写不出大气磅礴的文化史论……那就随便聊聊个人的所见所得,所思所想,也许可以为诸君解颐。怎么“开头”?不妨先聊聊“何谓文化?”

当今世界上一百几十个国家的国民大多深爱本国文化,也各有各的解读,多达一百几十种,大同而小异。也没有人强调过“文化”涵义的统一标准。这倒好,给我们这些小知识分子多少留了点话语权!

有人说,所谓“文化”是指一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

有人说,所谓“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包括各种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也有人认为,人们常挂在口头的“文化”实际上是泛指一般的而又较为系统的知识(所以经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或通过自学而成才者,都可称为“文化人”)。

而我却习惯于咬文嚼字,所以比较认可把“文化”二字先拆开再合成地解析:

“文”——当指社会上的各种“法度”。《国语?周语》中有“以文修之”句,三国韦昭注:“文,礼法也。”《论语?子罕》中也提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这里就是把“文”当作周初时期制定的各种礼乐制度。

至于“化”字,在组成“文化”这一词时的解释——应是指如何使老百姓人心一致,归化朝庭的意思。《老子》中有“我无为而民自化”句,就是提倡“无为而治”。在《礼记?乐记》中也有“未足以化民”句,则是从另一个侧面提出忧思:唯恐某些措施达不到使民“归化”的目的。

总之,历代的社会统治集团都会把老百姓的能否人心一致地“归化”政府的管理当成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到底应该怎么抓?古人早就悟出:必须采用“文武之道”,即一手抓“文”,一首抓“武”。“文”就是抓“归化教育”,即使在古代还没有学校形式的统一教育,但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把众多的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早在周朝立国时就确立了“文武之道”的治国方针。所以周朝的两个开国之君。一称“周文王”,一称“周武王”。周文王,研究《易经》,他的一个儿子姬旦协助他完成《易经》的整理,并且为治理国家而“制礼作乐”等都是“以文化之”的榜样;而周武王的最大功勋就是带领大军讨伐荒淫无道的“商纣”,统一中国(“中国”这名称就是在“武王伐纣”胜利后第一次在祭天的文告中出现的)。一文一武的“文武之道”是最传统的治国方略。所以,“文化”的最初涵义就是指各种有利于归化人心的宣传教育。

自周之后,在文化宣传中更多地与伦理道德挂钩,解读为“文治教化”。孔子强调为人必须争取做到“文质彬彬”;孔子为《易经》写《易传》时也提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都是含道德教化之意。到了汉朝以后,学者们开始习惯于“文化”连称。如汉刘向《说苑》称:“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晋束皙《补亡诗》则写道:“文化内辑,武功外悠”(在这里的"辑"有协调的意思;而"悠"有"控制"的意思。治理国家时要靠“文化”来协调;而对外主要靠武功来控制局面);南齐王融《曲水诗序》也提到:“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迄今为止,有很多民俗文化中充满神话色彩并借用这些神话故事来起到社会的教化作用;另外,作为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习俗也一定可以久远地传播和传承下去)。

由此可见,能称得上“文化”的应该是好东西啊!如果回望五千年的文化足迹:尽管历代的文化教育制度,不尽如人意;尽管许多古代的文化形式,早已不合时宜;尽管历代文化作品,大多暇瑜互见而并非美轮美奂……但好就好在自始至终渗透着中华民族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精神!好就好在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历史见证,绝大多数属于无底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可是,当讲“文化”成为现代“时尚”后,自然就有人把“文化”当做“框”,连“垃圾”也往里面装!有把古之痈疽,精心打扮后当成文化宝物的;也有以“文化”为名,把水搅浑后让各种社会“沉滓”趁势泛起的;也有倒卖文物后还美其名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啊!且待以后慢慢聊吧!

(作者为上海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