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瘾”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3作者:曾小华系统管理员

事情成“瘾”,大都不好;然而故事发生在我身上,这却是没有想到的。

退休后,我在上海老年大学开始了幸福的学习生活。几年下来,生活得很有规律。年初,应儿子要求我们到香港小住一段时间,去帮助儿子照顾怀孕的儿媳。未曾想,人到香港就古怪地生起病来,先是头晕心慌,后来人精神恍惚,我以为是血压上升,于是向儿子要降高血压的药吃。

儿媳还未照顾,老爸说病就病了,急得儿子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老爱人在儿子耳边悄悄说了几句,晚上儿子带来了一台手提电脑说:爸,你好好休息,玩玩电脑。我打开电脑,上了网,看到了许多邮件。从网上知道了,我写的诗词得了上海市民诗歌创作三等奖;我写的小说,上海声朗信息公司已录音,正准备在网上播放;我写的词,已在最新一期的诗刊上刊登;我写的游记,已刊登在老年大学校刊上。在网上我又看到,上次我提出诗歌中的“孤平”问题,老年大学诗词班的同学已展开了研讨。更让我感动的是,我们班那些平时不善表达感情的老人,都为我即将出生的“孙子”起名在“建言献策”;我还收到老师发来的上课资料。我的心被这浓浓的温情包围着,好感动好感动……。于是,一头扎进网上,忙着回邮件,写文章,敲打键盘直至深夜,在老爱人一再的催促声中我才睡下。

早上,儿子急匆匆地拿着降高血压的药来了。我先是一楞,已忘了昨天的事,然后尴尬地说:现在,我的头不晕了。面对一脸茫然的儿子,老爱人笑着说:他生的是相思病,“痴迷”他那个上海老年大学。

一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故土难离、故友难别,魂牵梦萦的那片土地,有我的老师、我的同学,更有我的精神家园——上海老年大学。人生是圆的,十六岁离开学校中断了学习,六十岁从老年大学再开始,这让我倍感珍惜。学习是有“缘”的,你有了这个学习心愿,老年大学助你心想事成再梦圆。

有了电脑上了网,我与老年大学联系上以后,人虽远在千里之外的香港,但心与上海老年大学相通,情与老年同学交融。每天这个时候,我都习惯性地拿出书本,摆上笔记,打开电脑,如同置身在教室中,和可敬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一起学习,还经常忙到深夜。我感到,每天的生活都那么踏实快乐,每天的生活都生气勃勃。老爱人对此颇有微词,但我自得其乐自愿身陷其中。

好事多磨。几天后,网络突然出了故障,上不了网。我又不会说广东话,要请儿媳与香港网络公司联系。在等待修理的那些日子,我是食无味、寝难安,人整天恍恍惚惚的,烧饭多放了水,抄菜把盐当了糖。老爱人说我做事丢了魂。奇了怪了,几天后网络修好,整个人一下有了“精气神”。这下,老爱人、就连儿子儿媳都知道了,这个网络就是我的“通灵宝玉”,须臾离不得的。从这以后,我再也没头晕过,而且身体棒,精神好,菜烧的特别香,深得儿子、儿媳的赞赏;连我的亲家也从上海打来电话,希望我把烧菜的技艺传授给她,真正做到照顾儿媳与学习两不误(在香港写了四篇游记、两篇杂文、五首诗和词)。而且在与儿子儿媳的共同生活中,增进了感情,加深了了解,高质量地完成赴香港的任务。离开香港时,填词《如梦令· 感悟微笑》赠予儿子:“自古养儿防老,今日为孙来岛。欣遇道中人,赠与至诚三宝。知晓,知晓,彼此粲然微笑。”(注:三宝,微笑、礼让、多劳)

再说初到香港时的“头晕心慌”,我也非常纳闷,已有好多年不吃降压药了。回到上海请教专家后才知道,这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得了“焦虑综合症”;不过为了“学习”如此痴迷,比较特殊。这要感谢上海老年大学,培养了我喜欢“学习”的好习惯。古人言,“养心莫善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让我在学习中找寻快乐的生活……。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