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老年大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6-01-25点击:19作者:周朝东系统管理员

我国老年大学将在“十二五”时期迎来飞跃发展的春天。2010年7月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八章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部分,明确提出要“重视老年教育”。这短短的六个字,表明国家廓清了老年教育的阈限,把老年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和国家发展战略,在确认老年教育隶属于“继续教育”的社会地位同时,把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置于整个社会环境和国家可持续发展中进行考量。笔者认为,我国老年大学作为1.85亿老年人继续接受教育、满足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重要平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基本实现老年教育的现代化,方可谋求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老年大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意义

站在“十二五”发展新征程的起点,提出老年大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国家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相比,整整提前了5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目标。但惟其如此,才体现出老年教育发展的前瞻性和先导性地位。

从教育事业发展看,老年大学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有机构成。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作为国民教育一部分的老年大学,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老年大学现代化反映的是老年教育良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的状态,核心是人的素质现代化,体现的是老年公民生活质量,基本功能是培养现代老人,基本特征是教育的普及化、终身化、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推进老年教育现代化,必然要求老年教育更加凸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全局性作用,为国家的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支撑。

加快推进老年教育现代化,是新形势下老年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老年教育与普通教育一样,是一项兼具永恒性和时代性的事业。所谓永恒性就是指老年教育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包含着那些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价值,譬如形成人的基本道德价值、丰富人性、敬畏自然等。而时代性则是指老年教育必须伴随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为满足广大老年学员不断变化的精神诉求进行适时的变革。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2001-2020年是我国人口快速老龄化的阶段,平均每年增加600万左右老人,年均增长速度达到3.28%,大大超过总人口年均0.66%的速度。这一发展趋势要求老年教育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据调研数据显示,老年学员的学习诉求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坐标中不可缺少的纵坐标(因变量),而老年教育本质与核心理念则是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坐标中重要的横坐标(自变量)。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坐标有三个高度,一是教育高度,二是文化高度,三是生命高度。老年教育的实践证明,实现老年教育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完善人格、实现自我、提高生命力的老年教育深层本质,才能使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坐标中的纵、横两个坐标产生正向互动,从而推动老年教育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老年大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依据

1、理论依据。

教育现代化理论。根据中国科学院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教授提出的广义教育现代化理论,教育现代化是18世纪以来教育系统的一种前沿变化和国际竞争,它包括现代教育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教育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追赶、达到和保证世界教育先进水平的国际竞争、国际分化和国家分层等。一般而言,教育现代化指教育变迁的世界前沿和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它包括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从学位教育向终生学习的两次转变、教育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变化、教育普及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教育公平、学生素质和国际教育地位的变化等(何传启,2011)。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其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教育也不例外。一是外因,即教育现代化是从属于因生产力的变革而导致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决定教育现代化变革的一元动力;但它们之间并不一定构成直接的关系,而是由生产力变革所引发的社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组成的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多维动力系统。因此,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以教育现代化为基础。二是内因,教育的本质是与“人”发生关系,这里的“人”不仅仅是马克思所理解的集自然性和社会性于一体的“人”,更是具体进行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即学生和教师以及教育管理者。教育现代化是教育活动的主客体所拥有的教育时间和空间不断延伸和扩展的过程,它所具有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意义在于教育现代化的要素,即教育权力和教育权利的合法性、教育功能的扩散性和分离性、教育参与的大众性和普遍性。他们之间存在着不断加剧的矛盾,这个矛盾实际构成了教育现代化内部的根本动力。但同时它们之间具有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协调关系。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权力的合法性首先在国家的宪法中得到确认,无论是受教育权还是教育权都取得了宪法赋予的合法性地位。教育功能的扩散性在纵向、横向层面获得了实现。教育权利和教育权力在教育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延伸和扩展下,其要求也随之增长。在现代国家中,教育权利追求的不只是受教育权的目标,而且包括教育发展权的目标。在整个社会教育功能的扩散性和分离性前提下,教育权力保证教育权利与教育功能相互满足,也就是教育发展权按个体的实际需要提供发展的机会和权利。因此,教育本身的发展必然趋向现代化。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中与教育现代化相关的基本观点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发展的价值指向。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哲学的主题和社会理想。因此,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必然对人的现实生活及其发展予以特别关注。他探讨社会发展的内在矛盾及其规律,实质上就是寻求人的解放途径。改变世界,促进社会发展,最终目的是改变人的现有生存状况,使其本质力量得以充分发展和实现。在社会历史领域,发展与否、发展的程度如何,最终是以发展的结果对主体的价值关系来确定的。全面、合理的社会发展,是与人的发展及其价值理想的实现呈正相关。人正是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种追求和创造活动便形成了社会发展。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恰恰体现在它能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保障人的自由能够得以正常实现,促进人的发展。二是发展的历史向度。马克思依据当时世界主要国家、民族发展的现状,敏锐地观察到历史发展的走向,这就是民族历史正在走向世界历史。马克思就是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中来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就其直接原因来说,主要是由于世界市场和机器大工业的建立。世界市场和机器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P.114)马克思实际上已经洞察到了全球化的走势以及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之间挑战、应战的发展态势,其意义就在于提醒各个国家应当注意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态势中来看待自己的具体发展。据此,从世界历史视角,我国教育现代化既是今天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态势,也必然在世界教育现代化中谋取自身发展。三是发展的现代性。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现代性”概念,但是借助现代社会的研究,马克思深刻地阐发了社会发展与现代性的关系问题,认为现代社会开创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P.110),揭开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它创造了一种新的文明,使社会生活摆脱了“野蛮的”、“愚昧的”、“未开化和半开化的”状态;它不仅催生了影响巨大的技术革命、工业革命,而且导致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P.281)。总的说来,马克思对于现代社会所创造的文明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明确显示了对社会发展的现代性追求,而社会发展的现代性,又必然以教育现代化的实现为先导。

总之,教育现代化是保障广大居民受教育的权利,追求高质量的教育平等;是高度重视教育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发展中的作用;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过程而非阶段性的教育;是不仅依赖传统的物质手段,更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条件的教育。教育现代化使教育成为一个结构完善、运转有序、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实践依据。

老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调查显示,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多种需求(依其需求层次由低到高的排列):一是打发时间。退休后的老年人现在大多居于空巢家庭。独生子女在外打拼,居家生活单调,只觉得时间难捱。到老年大学学习后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半天课上完,回家后时间晃眼就过去了。二是排遣寂寞。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局限,一些老年人年轻时无法充分学习,致使自身知识结构不够完善。退休后在家因缺乏专业爱好,又远离社会,深感寂寞无聊。到老年大学学习,在老年大学相干性引导下,有了一元或多元的学习诉求,并产生了专业爱好,知识结构逐步完善;交接了老年朋友,消除了寂寞感,丰富了生活乐趣。三是领略时尚。一些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了电脑知识,能够自己独立操作电脑,在网络世界领略了信息化技术的美感,成为了网络“潮人”。一些老年人到老年大学舞蹈系学习舞蹈,或者学习模特专业,在学习过程中领略了时代文化的新潮流,在她们的步态中展现出年轻、自信和骄傲。四是增加生命密度。人的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长度取决于生命的密度。老年人通过接受老年教育,更关注他人和自己的命运,通过学习,表现、展示、美化、创造富于个性魅力的人生,以自己仅有的一次生命投入到人类共同命运之中。虽然是普通人,但生命在学习中“加密”,老年学员对接受老年教育最大限度地投入了热情和智慧,使身体和灵魂不断充实,积极面对人生所遇到的一切,并不担忧岁月的转瞬即逝。五是提高生存质量。现代心理学理论认为,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精神需求即凸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老年人“物质养老”水平不断提高后,“精神养老”则成为刚性需求。这与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呈正相关。目前在社会中没有话语权的老年人,寻找到“精神养老”的好去处——到老年大学接受老年教育,寻求全新的生活方式。虽然在校老年学员在全国老年人中所占比例还未超过一半,但他们以自己的行动映照出老年人精神追求和提高生命质量的心理意识流,颠覆了传统的养老模式。全国老年大学在校老年学员的数据,在理论上印证了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在实践中反映了老年大学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质量的最佳路径和最好空间。

为老年学员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老年大学现代化建设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群对公共空间的需求。社会学理论揭示出公共空间对人们生存的意义,即满足人们方便交往的人文和社会空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结构性转变》(The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1962/1989)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公共领域中的物质不平等、政治敌意、性别限制等现象,强调了市民的同质性与内部一致性。同时强调了提高教育与新闻媒体的重要性。此后,经John Forester、Richard Sennet等人在应用其理论时的发展,公共空间具有了“使用中心”、“开放边缘”和“社区承诺”的内涵。调查显示出,老年学员已把老年大学作为新的公共空间——学习空间、心灵空间、交往空间和生活空间。老年学员在老年大学,同学之间可以真心交流,可以学会新的知识,可以在差异中寻求到生存的意义,同时还确立了新伦理观等等。总之,老年大学的现代化建设,就是在现有基础上为广大老年学员提供更优质的公共空间,并且吸引更多的老年人进入到老年大学这一优质的公共空间。

为老年学员的精神文化消费搭建优质平台。在老龄化社会,为了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老年大学必须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此,老年大学的物质基础必须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学校、教师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教学必须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诸方面的现代化;教学制度体系和教学管理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制度体系和管理的更加民主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等等。现代化的教学制度和管理方式可以大大降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成本,可以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从而推进老年大学教学不断创新。

三、我国老年大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路径

奥巴马和美国政府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创新驱动的全球经济的时代。2011年1月2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提出:“赢得未来的第一步是鼓励美国的创新”,因而要求使“创新”成为每一个美国人的DNA。

笔者认为,上述理念完全可以“为我所用”,我国老年大学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从“创新”维度具体展开:一是理念创新。理念源于实践,又影响着实践,先进的理念对实践具有先导性作用。积极汲取各发达国家老年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老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的实践,形成有时代特色的中国老年教育的思想理念体系。二是课程创新。教学是老年大学的中心工作,课程创新在老年大学的教学创新中居于核心地位。只有课程的不断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满足广大老年学员日益增长、不断变化的学习诉求。三是教学管理创新。老年大学的课程创新与教学管理创新呈正相关。教学管理过程的完整、程序的规范、管理的科学性和针对性,都有助于避免课程实施过程的随意性、松散性,是保障课程质量的关键。四是文化创新。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和灵魂,是办好大学最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老年大学亦然。为了适应老年学员学习诉求结构性变化的形势,为了实现老年大学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为了谋求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在现有基础上须进一步深化老年大学文化的适应性创新,使老年大学的文化成为老年大学的软实力。

 (作者单位  南京金陵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