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中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分析和运用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9作者:沈薇敏系统管理员

利用信息技术,使用远程教育手段,以数字化学习作为切入点,是学习型社区建设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也是学习型城市建设发展的方向。因此,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以及教学设计将成为当前社区教育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数字化的开放资源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快速地取得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大大满足人们对终身教育的需求。

一、社区教育中的数字化课程资源

数字化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各种信息资源,主要类型有数字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课件、网络课程、流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不仅具有超文本、多媒体化、虚拟现实、模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而且资源间的连接是网状的,能够形成交互的组合方式和检索方式。数字化资源有效地支持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因此受到了学习者的广泛使用。

社区教育中的数字化课程资源是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目的,使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编写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课程体系。数字网络化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促使整个社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方便社区教育的开展。与其他传统形式的社区课程资源相比,数字化课程扩充了人们获得知识的新兴的渠道,为新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技术支持,突破了传统的社区教育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中更加灵活,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的老师教-学生学的环境。构建了丰富资源和全新沟通方式的资源-学习-交流-反馈的学习环境。

在社区教育中,由于每个社区成员在学习上有智力和文化程度的差异,受理解能力和年龄的限制,需要通过课程资源设计去适应这种差异。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个体差异,保证参加社区学习的成员平等的获得学习机会,课程的设计需要从教学目标、内容、策略、环境、教学评价等进行设计。

二、社区中数字化课程设计的困难和优势

1、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困难

传统的社区教育通常是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进行。社区中居民在学习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固定的学习时间,只能在家务、工作之余进行学习。尤其是妇女老人,每天要照顾家庭,很难有固定的学习时间。有些社区中的老人因为行动不便,无法到社区学校学习。另外一方面,电脑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的课程更新换代非常快捷,社区中的中老年人本来学习能力就相对薄弱,对电子产品和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比较局限。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于数字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就非常有限,还有中老年人的生理特性造成记忆力的减弱,视力的衰退,都对电脑的使用造成一定的影响。

另一方面整个社区的数字化进程建设方面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一些城区、社区数字化学习平台只是一个简单的网站或网页,放上一些社区的相关新闻和网上学习课程,供人们浏览和点播学习,学习功能及传播教育信息形式单一;学习资源严重不足,且资源、信息更新慢,内容陈旧且不实用;有些网站出口带宽不足,不能支持大批人同时上网学习等。主要原因是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各自为战,总体规划欠缺,网络设施、网络技术、网络学习资源、资金人力投入不足,一次性建好网站后,技术维护、资源增新管理跟不上,难以达到开展社区数字化学习效果。

2、社区教育中的数字化课程给社区教育带来的优势

社区教育的对象规模扩大。数字化课程营造的网络虚拟环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跨越传统的社区教育环境障碍,只要家中有计算机,就能上网享受平等的学习机会。

学习内容的更加丰富。数字化学习内容表现形式为多媒体化,极大丰富了学习资源,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方便了学习者对信息的搜集和掌握,把复杂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降低了理解的难度。网络的开放性也使学习者可以方便地访问世界范围内的大量的数字资源,扩展了学习内容,满足了不同的需求。

学习的自主化、个性化。在社区数字化教学中,每个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学习者进行协作交流,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自主性。

以我们闵行区为例,为了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让更多居民享受数字化学习资源,闵行区根据《全国“十二五”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规划》要求,在2011年12月召开的闵行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成员大会上,开启了闵行区终身学习网。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根据“以人为本、全民参与,注重应用、理顺机制,涵盖区域、覆盖一生”的原则,及时发布信息、丰富视频课程,便捷网上交流互动,让社区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共享数字化学习网络资源。国家教育部、全国社区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估专家组对闵行区终身学习网进行了评估验收,经评审,闵行区被评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

三、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的教学设计

1、社区教育的学习对象的分析

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社区成员在各个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中,如何贯穿为每一个人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保证每位社区学员都有发展,是社区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社区教育中有青少年、成人、老年人,他们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青少年处于成长阶段,接受新事物的兴趣较高,成人由于工作的需要或者技能提升的要求,在社区教育中更倾向于一些操作技能的学习。老年人更多的是由于兴趣爱好寻求一种学习的体验,通过社区培训与交流参与学习任务和关注周围世界的情感网络知识。因此,社区教育的课程要考虑社区成员在阅读、注意、理解、记忆、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差异。

2、教学目标的确定

运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使语言媒体、印刷媒体和图示媒体一起整合到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中,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可标记和网络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多种途径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人工智能、网络搜索、交互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虚拟现实的情境教学、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的支持,用虚拟现实技术构建教学过程,用多媒体数据图像分析、统计、处理教学目标的设定过程和结果,用人工智能技术控制教学目标的设定。

3、在传统课程中穿插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社区教育课程设计中,只有计算机相关类课程被归于数字化课程。在新兴的社区课程设计中,数字化的运用可以贯穿到其他的课程当中。当今社会中,数字化的资源已经渗入到各个领域,因此在社区的课程资源管理和使用中,可以大量运用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在音乐类课程中,音乐软件的使用,音乐制作的数字化,多媒体的操作,网络音乐资源的共享,都可以作为音乐教学的辅助手段,数字化的音乐课程资源将给教学带来极大的丰富。

例如在摄影摄像系列课程的设计中,从简到繁,从易到难,我们设计了一系列课程。从简单的传统的相机摄影技巧的教学,发展到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设备,电脑播放-电视展示-老师教授-学生自主制作-评价-反馈,将普通的摄影作品通过电脑多媒体设备制作成多媒体相册,配置相关音乐和播放设备,立体呈现学生的摄影作品。并且将摄影课程加以延续,开发并设计了PHOTOSHOP数码相片处理的课程,对照片的后期处理进一步进行教学,使普通的数码照片在新兴软件的再次加工下,呈现出更多的内涵。在数码相片的处理学习后,学校更进一步的推出了影视后期制作课程,使参加学习的每个学员自己成为自己的“导演”,将日常的摄影摄像作品,通过拍摄剪辑录音等编辑成短片,作为资源加以保存和推广播放,一方面提高了生活情趣,另一方面通过电脑网络电子设备的各种使用,将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和数字资源融入日常生活中,提高了生活质量,陶冶了情操,也使自己的生活内涵与时俱进。

四、社区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核心是网上学习资源。网上学习资源建设原则:大部分为引进、利用和整合,小部分为自制,重在整合应用,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目前整合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企业教育等社会教育资源成为网站学习资源建设发展趋势,个人的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个体化学习与组织性学习、多样化学习与规定性学习有机结合。这几年市-区-街道(镇)的梯形终身学习网络平台已经逐步建立,今年闵行区“智慧闵行终身教育云平台”启动,标志着闵行终身教育朝着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将通过“学分银行”和“个人学习账户”的建立,为每个市民的终身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大的终身学习平台。在这样的形势下,数字化课程资源在社区学校中的大量使用是必然的趋势。

五、社区教师的信息化数字化课程教学的学习和培训

在社区数字化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社区教师担当了重要的责任。因此,我区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目前教育系统为社区教师提供了很多数字化信息技术课程的培训,给社区教师的数字化教学水平带来的极大的提高。另一方面,作为一名社区教师,为了能够胜任社区教育中数字化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应该积极进行自我学习和深入探讨,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相结合,设计出适合社区居民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在从事社区学校的电脑初级-中级班教学、数码相片处理PHOTOSHOP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程的内容重新整合设计,设计出适合不同人群的教授方法,充分了解到社区学员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根据他们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要求以及他们的学习目的,进行深入研究,编写深入浅出又便于教学的内容,注重实际的运用和操作,满足他们对课程的要求,以及了解该课程对学员日常生活带来的实际结果,以便在教学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在终身教育浪潮的冲击与教育大众化的需求促使下,我们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教育方便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教育信息化从原来的无序零散的自发状态进入了系统化课题化的研发状态。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其在社区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在当今的社区教育过程中,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得以充实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为社区的成员的终身学习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  上海闵行区七宝镇社区学校)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