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己超过2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5.7%。预计到2020年,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3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人,2033年将突破4亿人。未来20年平均每年增加1千万老年人口。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超前于现代化步伐,“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现状给老年工作、老年教育带来很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老年人口不仅数量大,而且分布广、层次差距大。全国约有47%的老年人没有上过学,具有小学、初中以上程度的老年人约占46.2%。农村老年人中的文盲和半文盲占54.2%。由于文化素养较低,这些老年人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较差,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弱势群体 ,许多人期盼有学习机会,提升自己素质,改变这一状况。大中城市中老年人口占20%以上,大部分是退休职员、工人,文化层次、个人素养参差不齐,许多人也迫切希望得到继续学习的机会。从国家和社会层面来看,“老年安,则社会安、国家强”,继续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发挥他们的作用,“关乎国运、惠及子孙”。
由此可见,无论从个人、家庭,还是从社会、国家来说,都迫切需要加强老年教育。然而老年教育如何应对和适应2亿多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如何满足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是十分紧迫的任务,是十分庞大的教育系统工程,这就必须建立专门的老年教育体系和老年教育学。但是在教育界,在国内,对要不要建立老年教育学尚存在分歧,不少人持否定态度。笔者认为,我国必须加强老年教育,必须建立老年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
一、从老年教育的特殊性看,必须建立老年教育学
教育学产生于教育。教育是指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是行动,是活动,是实践;教育学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的探索、反思和深化。教育学是后生的,没有教育活动就没有教育学,教育学反过来又指导教育,将教育活动引向更加有序、合理、科学的发展轨道。教育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教育学就没有教育的科学发展。教育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对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现象研究的结果。教育是客观存在的,在任何国家,任何社会,任何时候都有教育。但教育学不是任何地方都有的,也不是始终就有的。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教育学。当“教育需要研究自己”时,就会产生教育学。正像社会科学原来是一种社会现象,当它发展到“社会科学需要研究它自己”时,就产生了“社会科学学”。
教育是十分宽泛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但教育学是逐步宽泛的,是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起来的。教育活动在哪方面有了突破性发展,教育学研究便会深入其中,并产生新的教育学分支。最早的教育学分支只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学前教育学”,而“高等教育学”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才逐步被认可。高等教育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即使从近代第一所大学即意大利1158年的波隆那大学算起,也有800多年的历史,但“高等教育学”一直没有产生,没有被认可。八十年代初,许多人认为,“高等教育学”涵盖于普通教育学之中,不宜成为教育学下属的一级学科。中国高等教育学的创始人潘懋元教授坚持认为,高等教育是教育的特殊组成部分,具有矛盾的特殊性,特殊规律,特殊问题,比普通教育更复杂,“不是普通教育所能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所能解决的”。他在1978年就提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实践为建立新学科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这样的新学科”。高等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学科,“现在已经具备了需要与可能”。在潘懋元教授等一批高等教育学专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高等教育学终于成为一门教育的分支学科。今天我们提出建立老年教育学,如同当年建立高等教育学一样,已具备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条件。
教育学研究的问题主要有:教育的本质、目的、方法、制度,智育、德育、体育、美育的任务、内容、途径、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教师的职责、任务,学校的组织和装备、领导与管理等。教育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按教育类别和教育对象分,有幼儿教育学、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和特殊教育学。有人认为,老年教育学可以归入成人教育学之中,这是不现实的。成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职的成年人,大多人在50岁以下,处于青年、成年期,他们一面工作,一面学习。而老年教育的对象是五六十岁以上的退休后老人。老年教育学是与成人教育学并列的,同属于教育学分支学科,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1)老年教育学是以老年教育为研究对象,研究老年教育的目的、任务、特点,探索老年教育的规律,培育从事老年教育的教师、管理人员的学科;(2)老年教育学研究的内容有:老年教育的本质、性质和规律,以及它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老年教育的结构和功能;老年学校的任务和职能;(3)老年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老年学员的身心发展特征,老年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
我们之所以认为老年教育不宜列入成人教育,也不宜列入普通教育,是因为老年教育的研究对象本质上与成人教育、普通教育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而本质又是作为一种事物所具有的而其他事物不具有的属性,是区别事物间的根本标志,它不仅决定事物的性质,而且决定事物的表现内容,并通过这些内容表现该事物的本质属性,正如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的:“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
如果按毛泽东确立学科对象的标准对老年教育学进行审视,则学科研究对象不仅体现老年教育学的一般性研究上,而且体现在老年教育学的特殊性方面,体现在老年教育学与普通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的区别之中。从本质上说,老年教育是教育活动的特殊形式,是从事老年教育的实践活动,具有与普通教育、其他教育完全不同的特殊矛盾性,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老年教育的“老年性”、“课程性”、“多样性”等方面。
老年教育的“老年性”,是指教育对象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他们的身心发展、学习需求、学习能力与青少年和成年人差距很大。“课程性”是指老年学校、老年大学的教学活动大多数是以课程教学、非学历教育为主,而不是以专业学习、学历教育为主。“多样性”是指老年教育要面对多层次、多种需求的老年人,办学主体、办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呈现多样化。总之,老年教育不同于学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而是具有特殊的矛盾性,是特殊的教育。因此应把老年教育学单列为教育学下面的独立学科。
二、从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看,必须建立老年教育学
在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进入老龄化,老龄化程度比较高,因此很早对老年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素有“ 老人王国”之称的瑞典,全国所有大学向老年人开放,如斯德哥尔摩大学,55岁以上的大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以上。二十世纪四十年代(1945年)美国就成立了老年学会。五十年代,在美国社区学院成人教育中就有专门为老年人开设的课程。芝加哥大学和密歇根大学还开设了退休准备课程。1970年密歇根大学教授霍华德 麦克拉斯基致力于老年学研究,在博士课程中也开设了老年教育学的研究课程。斯坦福大学等名校还专门设立“老年寄宿学校”,为老年人住校学习提供方便。1976年1月,《老年教育学》杂志在美国创刊,标志着老年教育学学科已成为新的独立学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其他国家学者也开始涉足老年教育学研究领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程度的提高,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当今中国面临三大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完成三大任务,实现宏伟目标,当务之急是提高国民素质。老年人在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有65岁以上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户的比重超过20%。每位老人关联着一个或几个家庭,全国有2亿多老年人,若1个老年人关联着4个人则关联着8亿多人。老年群体关联着整个社会。联合国第二届老龄问题世界大会通过的《政治宣言》提出:“老年人的潜力是未来发展的强有力基础”。发展老年教育,通过提高老年人的综合素质和参与能力,可以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助力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对于完成三大任务,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办好老年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
有人认为,我国教育资源有限,应该用于青年教育、成人教育,若用于老年教育是“资源流失和浪费”,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我们不能忘记2亿多老年人曾经付出的艰辛劳动,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作出的积极贡献。现在他们退休了,但多数人还有自理能力,身体健康,其中不少人迫切要求继续学习,要求弥补在岗位时因忙于工作和事务而失去的学习机会。我们不能无视这些老年人的学习愿望,更不能把他们边缘化,甚至认为把教育资源用于老年教育是“教育资源的流失和浪费”。在精英教育时代,教育资源比较稀缺,应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于九年义务教育和对青年人、青年人的教育、培养上,确保国家重点建设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必要的,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然而,在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时代,教育资源有了巨大发展。我国现有普通高校2491所,成人高校297所,普通高中1.34万所, 中等职业学校1.23万所。很有潜力为老年教育服务。事实上我国不少大中城市的中等学校为社区老年学校提供了资源,我国己有100多所普通高校举办了老年大学或老年大学分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不少中小学及普通高校生源不足,完全可以拿出更多的教育资源用于老年教育。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通高校,包括一些名大学都接收老年人入学,为什么我国大多数高校未能实施老年教育?主要是对老年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主管部门也没引起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个原因,即组织老年教育是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经费、教育管理、学校与政府与社会与老年人关系问题等。
正因为老年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正因为老年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包括认识问题、理论向题、政策问题,以及老年教育的性质、特点、功能、目标、模式、办学规律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加快建立老年教育学,专门研究老年教育现象,探索老年教育规律,改善和解决老年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些人可能对建立老年教育学不赞成,甚至是不屑一顾。我建议他们认真思索和考查一下 学前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创建前后的情况,当时也是有人激烈反对,但几十年的实践证明,学前教育学和高等教育学创建后,对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建立了老年教育学,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国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从老年人的身心特点看,必须建立老年教育学
老年人与青年人和成年人相比,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必须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方式。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生理上必然会出现规律性的变化,身体内部及各种器官组织会产生自动的“退行性”改变,个体对客体环境的各种适应能力将下降。如人进入老年期,大脑的神经元数量将逐步减少;在心血管方面,心脏排血量将逐步减少;在呼吸系统方面,肺功能将减退,肺活量减少;在消化系统方面,肠胃运动功能将明显减退,以及骨骼疏松、肾脏萎缩、免疫力下降等,将在老年人生理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由此可见,面对老年群体这一教育对象,虽然与青年群体、成人群体的教育对象大相径庭,不能用普通教育学、成人教育学的原理施之于老年教育。面对生理变化的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必须建立专门的老年教育学。
2.老年人的一般心理特点。人老了以后,在心理特点上也会发生变化。如在认知心理方面,老年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与青年人、成年人相比,都有一定程度的退化;在情绪心理方面,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社会角色和社会交往的变化,往往会在情绪、情感方面也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在缺乏关爱、缺乏温暖、缺乏学习的情况下,正能量的情绪将减少,负能量的情绪将增加,容易产生失落感、孤独感、自卑感、以及焦虑、抑郁、不安等情绪心理。相反,如果老年人处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之中,得到关爱、温暖、教育,得到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会增加正能量的情绪,增强自信心、上进心,对生活和人生充满满足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愿意把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智慧奉献给社会和他人。由此可见,开展老年教育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使他们增长知识,正确认识老年化的生理、心理的变化,一方面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发挥他们的潜能,增强他们的正面情绪,克服负面情绪。老年教育学就是要研究如何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和变化,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实施教育活动。
3.老年人的学习心理特点。在学习心理方面,老年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有所下降。但研究表明,人脑并非必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实际上脑器官越用越灵,不用则废,即“用进废退”。年轻人若懒于用脑,智力会降低,老年人若勤于用脑,智力不降反增。另一方面,由于生理的变化,环境的变化,老年人往往存在自尊心较强、自信心不足、自主学习欲望较强、接受能力较弱,这就要求在学习上应放慢节奏,要少而精。面对老年人学习心理的特殊性,不能运用常规的教育教学方式,而要创造适应老年人的教育模式、方法和内容。
综上所述,老年人群是区别于青年人、成年人的特殊人群。老年教育是针对特殊人群的特殊教育活动。老年教育学就是研究老年教育活动的科学。全国有2亿多老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在知识经济、高科技革命的时代,老年人对学习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因此老年教育越来越不可缺少。正因为老年人群的特殊性,老年教育的特殊性,普通教育学理论、成人教育学理论无法回答和解决老年教育的复杂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老年教育学。
四、老年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任何一门学科的诞生和建立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老年教育和老年教育学的理论正是来自于长期以来的老年教育实践,并一直在指导、推动老年教育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是权利理论,即关于受教育权的理论。公民受教育权是指公民所享有的并由国家保障实现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其内容包括教育机会权、受教育条件权和公正评价权三个方面。公民受教育权是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最早的受教育权是局限于义务教育的权力,1948年联合国通过并发布了《老年人权宣言》,确定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突破了教育权利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的观念。我国在1954年颁布的《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各级政府和社会有责任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老年人有权利依法向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提出受教育的要求。
二是需求理论。需求是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动力。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提出著名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由低级需求逐渐的向高级需求发展”。在经济不发达、生活不富裕时期,人们主要追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当经济状况改善后,人们将追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尤其是大中城市的退休老人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老人进入小康生活后,迫切要求能够进老年大学(学校)继续学习。被誉为“老年教育之父”的美国霍华德·麦克拉斯基教授认为老年学习者有五个需求,即应付的需求、表现的需求、贡献的需求、影响的需求、超越的需求。据调查,我国老年人在经济生活条件改善后,主要有健康需求、精神及文化需求、交友需求、亲情需求、社会参与需求。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就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因此老年教育的重要性、不可或缺性,正是源于老年人的需求。
三是终身教育理论。上世纪六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的一生就是受教育的一生”,“要建立学习化的社会”,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终身教育理论主要观点有四点:①终身性,打破了过去把人分为“学习阶段、工作阶段、退休阶段”的传统观点,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②全民性,在现代社会,每个人要学会生存,就要学会学习,就离不开终身教育;③广泛性,终身教育贯穿于人的各个阶段,是全时空的教育,超越学校教育的局限;④灵活性,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各种形式的教育,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终身教育理论对老年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也是老年教育重要的理论依据。
四是适应性理论。人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是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人的适应性是个人认知、控制和调节其行为以适应一个社会情境的能力,是指个体在自身努力或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符合社会生活条件和满足个体需求的某种心理、行为的过程。加强老年教育,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老年人的社会适应性是多层次的,包括基本生活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精神文化适应、个人发展适应,体现了老年人从低层次适应到高层次适应。后面三个层次的适应都需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才能获得。
五是积极老龄化理论。世界卫生组织将“积极老龄化”界定为“健康、参与、保障”。积极老龄化是指人到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使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尽可能获得最佳的过程和结果,目的在于使人们认识到自己在一生中能够发挥自己在体力、智力、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并得到更多的保护、照料和保障,使老年人能够保持身体健康,提高预期寿命,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继续为社会做贡献,保障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水平。切实实施“积极老龄化”策略,必须加强老年教育,为老年人继续提供学习的机会,促进老年人健康发展,提高生命质量。改变老年人被动养老,发挥老年人特殊的潜能和优势,激励他们参与社会服务,做出积极贡献。
(未完待续)
待刊内容 (下) 预告:
● 老年教育学已具备学科建制的5个条件
● 建立老年教育学的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