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的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历史性会面时,马英九在讲话中提出五点主张,并在讲话结束时提到:“北宋大儒张横渠主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习先生,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和平灿烂的未来。”
这里提到的张横渠是北宋大儒、理学家张载,字子厚,人称“横渠先生”。他的四句名言已经流传近千年,虽然只是儒家经典语录,却对今人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为天地立心”典出《周易·复卦·彖辞》:“复,其见天地之心乎!”。以后一直成为儒、道学说的核心。我们现在要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句是指导思想,人人有份。“为生民立命”,则主要责任落在国家领导层面上。“为万世开太平”,也可看作是“炎黄子孙”的“中国梦”!唯“为往圣继绝学”句,催动着每个知识分子的心!这本是义不容辞的本职工作,但如果“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备,只能望洋兴叹!
“往圣”者,是指那些中华文化史上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才出一个的古代圣贤,其中还包括许多至今不知名的。《道德经》中的许多富含哲理的语录并非那被称为“老子”的一人所说,而是集中了许多“先贤”的名言警句。
“绝学”,可从两方面来理喻。一方面是“绝好”的文化精品,必须代代传承;另一方面也告诫后人,如果不重视文化精品的传承,就可能重蹈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空前而也绝后的覆辙!就中华而言,“往圣之学”,自两汉以后,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千百年间,一直因战乱而未能善续。佛学的传入是件好事,但儒道佛如何“合一”成为中华文化传统而开后世辉煌,很成问题。所以张载的四句名言成了时代的“呐喊”!自张载之后有一批大知识分子学“易经”而“兴理学”,并努力编注“四书五经”,还开办各种“书院”,“为往圣继绝学”作出很大贡献!
中华文明的思想核心是“崇德”,而西洋文明的思想核心是“崇力”(现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有四个在忙着打仗,而独有中国在忙着“与邻共富”,共同发展,可见一斑)。经过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后,西方的“崇力文化”向全世界扩张、侵略!中华文明大受其害!不仅是自“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被迫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更使人痛心的是动摇了中华文明的思想根基!日本本是与我们有东方文明共识的紧邻。但自“明治维新”后,成了东方最有侵略野心的“崇力文化”的代表……
经历了十九世纪的丧权辱国,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开始大声疾呼“科学救国”!这本是多难兴邦的必由之路,但却是由一个倾向掩盖了另一个倾向!“科学救国”与继承传统文化应该是不矛盾的,但在向西方学习“科学、民主”的同时,滋生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暴自弃情绪就是一种不良倾向!非常遗憾的是终于在“五四”爱国运动中夹杂了“文化革命”的呼声!甚至有吴虞这样癫狂之士,自诩已“只手打倒孔家店!”所幸的是“五四文化革命”并非政府行为,全国性的“尊孔读经”依然存在。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时,中华的传统文化才受到沉重打击!可见“为往圣继绝学”,“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备,便成空喊!
好在“大革文化命”的时间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股短暂的逆流,现在又到了复兴民族文化传统的昌明时代。《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今后应“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这也再一次证明:文化不须“革命”、不能“革命”,当然,也不怕“革命”!文化需要的是传承发扬!正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作者为上海老年大学文史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