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38作者:张运辅系统管理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益提高,作为社会主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老年文化正显示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所谓老年文化,大而言之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涉老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具体来说是指以老年人为主体,以文化引导为基本手段,以提高老年群体身心素质为目标的文化现象和管理理念。老年文化主要包括养老敬老的孝文化、老年医疗保健文化、老年教育培训文化、老年休闲娱乐文化等,是老年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今天的老年人己不仅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物质文化生活都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老年人口数量及比例的增长,必然带动老年文化的发展变化。当前,我国的老年文化正处于非常活跃的发展时期,是传统老年文化和现代老年文化并存,并以新型现代老年文化为主流。怎样促进老年文化健康稳步和谐地向前发展?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弄清楚老年文化的特征及社会功能,抓好了这两个主要环节,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老年文化的特征

 老年文化是社会主义“大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必然具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共性”(如导向性、约束性、激励性等)。同时,它也必须具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即它必须姓“老”,也就是说它必须符合老年身心特征,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具体说来,老年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闲暇性。美国学者德克尔认为,所谓闲暇是指个人支配的、并可按个人的爱好所确定的方式来消遣的时间。因此,出于义务或为满足某种需要的活动,通常不叫闲暇活动,而用来弥补个人空闲时光的活动,方可称为闲暇活动。老年人离开原来的生产和工作岗位后,大多过着一种“无职务、无竞争、空间小、节奏慢”的休闲生活,休息、娱乐自然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在这些闲暇时间里,老年人除了花一定时间与精力去安排个人和家庭的物质生活外,还需以适量的精神生活来弥补自己的“空闲时光”,而老年文化正是满足老年人闲暇需求的极好的精神食粮。老年人参与各类文体活动,主要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自己的晚年过得更潇洒、更健康、更幸福,这样,必然使老年文化活动呈现明显的闲暇性。这种类型的文化,属于超出求职谋生的一种对高级需要的满足,而这种“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幸福感”。参加者在这种满足中,“有时会更加迷狂,心驰神往,体验到更加高级的‘幸福’。”(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根据这一特点,组织老年文化活动,应注意把思想性、趣味性、娱乐性结合起来,使参加者在消遣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

——多元性。老年文化是帮助老年人过好晚年生活而组织的颐养、康乐与进取有为相结合的文化活动,也是一种满足老年人本性需求的精神文化活动。在社会生活中,人的本性是无限丰富的,多侧面的,但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本性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这正如恩格斯所说:“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的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能超出这个范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7页)当老年人离开了原来的岗位,走出了他原来那“特殊的活动范围”之后,就可不受原来的那些限制,去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以满足自己的本性需求。由于老年人性格、气质和爱好的多样性,就必然要求有种类繁多、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来适应这种需求的多样性。因此,老年文化必然是多元的:读书写作、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登高游泳、集邮养花等,都是适合老年人身心特点和内在需求的活动项目。这样来组织老年文化活动,就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参与者的本性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

——实用性。老年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是为适应社会和老年群体的各种需求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就离退休人员而言,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某种目的来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这些目的主要有: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以满足个人服务自我、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需要;陶冶情操,开阔胸襟,增添晚年生活乐趣;增强体质,提高免疫抗病能力,实现健康长寿;以文会友,增进情谊,扩大交际领域等。日本老年学者长谷川和夫在《老年心理学》一书中说:“能使人保持作为人的存在,发展其真正的人性,并且能帮助一个人做些事业,才是闲暇的真正意义,同时使之实现更是闲暇具有的真正的作用。”为了使离退休人员利用闲暇“发展其真正的人性”,帮助他们“做些事业”,并使之“实现”预定的目的,就必须讲究老年文化的实用性,使参加者都能各有所获,各有所成。这样,参加者就会感到各类文化活动“实际,实用,实效”,从而极大地提高参加老年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宽松性。从一定意义上讲,老年文化是老年人的一种志趣活动,是一种轻松的、带有消遣性的、没有心理压力的体育、娱乐活动,这就必然使它具有鲜明的宽松性。这种特点主要表现为:从参与对象看,凡老年人只要本人愿意并且能够参与,都对他们敞开大门,并为其展示个人风采提供必要的舞台;从活动的要求来看,主要是重在“参与”,参加哪项内容、哪个层次的活动,完全由参加者自己选择;从活动的组织来看,老年文化活动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体脑同步,而不宜采用紧张的激烈对抗的活动方式。至于活动量,则以老年人的身心特点为依据,一切以适度适量为准,让老年人在宽松的氛围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与劲头,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青春的活力与朝气。

 老年文化的社会功能

老年文化是老年人生命健康赖以存在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作为观念形态的老年文化,既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生活的和谐进步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这样,就必然使老年文化具有不可低估的社会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有利于“健康老龄化”奋斗目标的实现。世界卫生组织曾提出“健康老龄化”的奋斗目标,强调要采取有效措施,使老年人延缓衰老,提高其健康寿命和寿命质量,尽量减短生命中带伤残和需别人护理的年限。宋代学者陆九渊云:“精神不运则愚,血脉不运则病。”实践证明,老年文化活动特别是其中的体育娱乐活动,能帮助老年人增强循环、呼吸、消化、神经等系统的功能;能改善心脑活动的神经调节,增强心脏的工作效能;能使动脉壁保持一定的弹性,预防动脉硬化;能促进脑的新陈代谢,保证脑的正常工作,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创造极为有利的生理条件。老年文化不仅能增强老年人的体质,还能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离开自己的岗位后,容易滋长失落感、无用感、寂寞感等消极情绪。对这些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心理障碍,采取以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心理治疗”,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因此,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能使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充实,精神上得到调节,心理上得到平衡,这对实现“健康老龄化”自然大有助益。

——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有利于发挥老年人的潜能。人到老年,生理和心理机能将逐渐衰退,但老年人的智力仍保持较高水平。老年人如果适度参加一些文化活动,经常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就可充分发挥自己在智力、经验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老有所为”。就离退休人员来看,他们中的不少人学有专攻,业有专长,而且他们大多健康状况良好,又有奉献余热的迫切愿望。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老年文体活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参加诸如技术攻关、业务咨询、文教卫生等活动,就可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实现“积极老龄化”,以推动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发展。

 ——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有利于提高老年人闲暇生活的质量。老年人离退休后,一般过着“休养型”、“寄托型”的生活。老年人的休闲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老年人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丰富多彩的老年文体活动来充实老年人是精神生活,就能使大家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增强体质,完善人格,从而使晚年生活更放异彩。

——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有利于主管部门提高管理效能。老龄工作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制度化的管理系统进行管理,即通过有关的规章制度、法规条例等来规范离退休人员的思想行为;二是通过观念性的文化系统进行管理,这主要是主管部门通过帮助离退休人员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养成正确的行为方式来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控。在这两种方式中,前者是一种硬性的管理方式,若使用不当,容易使老年人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以致影响和削弱管理效果。后者以尊重个人感情和意愿为基础,是软性的,无形的,很容易为老年人所接受。老龄工作部门应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老年人自我管理、自我调控的能力上,要在引导他们在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等方面多动脑筋,多下工夫,而老年文化正是引导老年人达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经验表明,广泛深入的老年文化活动,能丰富“老有所养”的内涵,增进“老有所医”的效果,开发“老有所为”的潜力,提升“老有所学”的品味,拓展“老有所教”的领域。真可谓一举而数得,这对促进社会的科学发展具有十分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  湖北潜江市江汉油田离退处第二站)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