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读徐志摩的诗享受的是一种美和令人遐想的意境,人们总是感慨,为什么美的意境和美的故事总是离我们那么遥远?
其实,只要物质世界存在,所有美好的意境总是在不断地产生着的,但它(们)离得太近,太熟悉,过于平凡了,是人们浮躁的心“熟受无感”!
今天的声乐课我终于感受到了这种与美擦肩而过的意境。
课上,当每次方怡老师练声、练唱时,我们从不留意为什么我们的歌曲得以精准地从我们的腑腔发出,当然是方老师调教有方,但我们有没有觉着保证我们唱好的“她”的作用,是否甚至不觉得她的存在?
“今天陈老师病了。”上课伊始,方老师告诉大家今天我们声乐课的钢琴伴奏老师不能来了。
如往常一样从练声开始,就觉得有一种别扭在教室里弥漫,方老师那么别扭地侧着身,边教着上课的内容,边背着脸,双手敲打着钢琴的键,那效果可想而知,更不用说方老师有多么累!这时在我眼前蓦然浮现出平日里,坐在琴凳上,背着大家,几乎不甚熟悉的那位钢琴伴奏老师——陈宜孙。
往日里,不在意的、不太清晰的身影,而在她不在的时候,却显得那么清晰地在我眼前跳跃,充满活力,美丽又生动;当我们的声乐课由于她的缺席而不甚流畅时我们才记起陈老师的背影,唉,我由衷感慨,美的意境真的一定要有距离人们才能珍惜?“不识庐山真面貌,只缘此身在山中吗”?
今天伴奏席上陈老师因病缺席,我们记起了她高超精准的琴声,记起了她的身影,她——“细无声,悄无影”,她——美在习常的静默中,美在钢琴的键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