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心下移”——发展农村老年教育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6作者:芜湖老年大学原校长 王仲德系统管理员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胡锦涛同志在2011年“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工作重心下移,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做到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回顾老年教育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深感“重心下移”进展缓慢,与老年人口大量增加和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尤其在农村。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关键是我们对广大农村老年人当今生活的状况和他们的所思所盼了解不够,对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紧迫感体会不深,对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决心不大。但发展老年教育的广阔空间恰恰在社区和农村。因此,老年教育要开创“重心下移”的新局面,必须下真功夫,花大力气,从心下、身下、工作重心下做起。

一、要深入到农村老年群体中去,倾听他们的呼声,从思想感情上增强“重心下移”、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紧迫感。

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85亿,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其中70%的老年人生活在广大农村。我国现有各类老年大学(学校)4.3万余所,在校学员500余万人,主要在县以上大中城市,而这又仅占老年人口的2.7%。如扣除在校学员中越来越多的尚未进入老年人口统计的59岁以下学员,所占比例多年来徘徊在2%左右,离老年教育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甚远。因此,无论从推进终身教育、扩大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还是着眼于广大老年人都应享受到老年教育权利的角度讲,积极发展农村老年学校教育,满足他们就近入学的需求,刻不容缓。

1、当代农村老年人吃苦最多、贡献最大,其构成也呈多元化和多层次。就最基层的村一级而言,老年人都数以百计,其中有叶落归根、回老家养老的原乡镇以上干部、中小学教师、企事业单位职工;本村老年人中有老村干部、老党员、老转业复员军人。现仍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土生土长的70岁以下低龄老人,都成长或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政治文化素质较高,具有初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不乏其人,并且都先后经历过土改、公社化、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农村改革、农民工潮等社会大变革的洗礼,承载过不公正历史时期带给他们的极大社会压力,付出过沉重代价。例如,他们青壮年时一心大公无私地献身于公社化,忍饥挨饿大炼钢铁、搞大跃进,为卖所谓“余粮”作贡献;他们一心听党的话,在文化大革命中坚持面朝黄土背朝天,战天斗地,“抓革命,促生产”,超额完成高指标的征购任务,保证了城市粮油副食品蔬菜的基本定量供应;老年将至,他们又在改革开放中承受着支持子女进城打工,留守在家担负起沉重的家庭农业生产和照顾孙辈的全部家务。目前,这些吃了大辈子苦,为社会作出过很大贡献,也曾有理想、有抱负、有能耐的农民兄弟越来越多的成了失地农民、留守老人、低保老人、“空巢”老人。他们已年老体衰,晚年幸福生活在哪里?如今其心灵、生活上的空虚、孤独,正如他们从内心发出的呼号:“我们愁的不是吃穿,是没处去!”难怪我们下乡工作时,见老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墙根下晒太阳或蹲在大树下纳凉或就地下棋打牌,有人问他们生活情况时,一般连头都不抬,冷冷地回答二个字:“等死!”

2、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总的来说,农村老年人的物质养老水平还比不上城市,但已经和正在改善,有的己步入小康,绝大部分基本上得到了满足。在此情况下,他们也必然向往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随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大发展,很多居家养老的农村老人失去了家庭副业和承包地,空闲时间多了,到何处去?目前,带有普遍性的是:不少老人无奈地走进城乡各地都很兴旺的棋牌室,即使挂上老年活动室牌子的,也是摆满了麻将桌。正如流传于民众口头的那句话“处处麻将,天天麻将”,且已无不来点“小刺激”的“小搞小赌”,因而常常引起“麻友”及“家庭”间的小矛盾,有损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形象。有的不上麻将桌,只有同“谈得来”的老友相聚闲聊,主题一般离不开传播小道消息,议论消极因素,发发牢骚,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地处偏僻的农村,烧香拜佛、念经求神等迷信活动呈蔓延之势,等等。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当初城市老年大学创办时有效地抵制了“法轮功”,以先进文化占领了老年思想文化阵地的经验,对当今农村来说,具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和弘扬。

3、当今农村老年人对学习文化科技、参加娱乐活动、参与社会建设的需求是既迫切又多样化。对于还靠自食其力、仍在生产第一线劳作的低龄老人,他们渴求农业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实现科学种田,增产增收,提高经济效益,空闲时渴望有个能了解国家大事、自娱自乐、融入社会、体现自尊的好去处。那些领着固定养老金和先富裕起来与失地农户的老人,他们向往同城市老年人一样,能就近参加老年学校的学习活动,参与到修身养性和有所作为、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相结合的行列中去,提高生活、生命质量。尤其是在传统土特产品生产和地方戏曲及特种手艺品制作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渴望有一个传技于后代、造福乡亲的平台。当今正处在社会大变革中的新农村,无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都很需要这些有威望、有经验的长辈老人们在发展特色农业、关心教育下一代、关怀留守儿童、网吧管理、文明村镇建设、活跃群众先进文化生活、普法教育、密切干群关系等方面发挥其独特作用。实践证明,通过老年学校,把本镇(乡)村老年人吸引进来、组织起来,为他们搭建一个又一个教、学、乐、健、为相结合的平台,是一举“三满意”(领导满意、群众拥护、老年人高兴)的大好事,不抓紧去办,还等待何时?!

二、要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从实践中总结群众首创精神,培育先进典型,增强“重心下移"、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信心。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无论城乡,老年人队伍中人才济济。正如去年中组部“七一”给全国老干部、老党员的慰问信中所指出的,要鼓励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智力优势、威望优势”,“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推动作用”,提升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从城市老年大学20多年来的办学实践经验来看,建设好、运用好老年学校这块阵地,是把老年人这“四大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的一个理想途径和平台,农村更易见实效。从已有的先进典型看,只要深入下去,就会发现各地已因地因人制宜地办出当地政府、群众、老人都满意的老年学校。例如,居住比较集中的镇(乡)村老校,首先发展壮大校艺术团队,从自娱自乐到走向村头、街边,早早晚晚、节假日,组织带领群众一起唱歌跳舞,练拳剑强身健体,开展诗画写作交流,参加者与日俱增,成为一道很受乡亲们称赞的风景线。有的针对本镇(乡)村发展农村经济的品牌特色,老校开设新农技课、花卉盆景课、市场营销等课,帮助老农开阔视野,走上富裕路,老校便越办越红火。那些偏僻山村和边远乡村,风景优美,又有编制手工艺品、剪纸、演唱地方戏曲和烹饪地方特色菜等传统,老校就开设这样的课程,深受欢迎,已成了“农家乐”旅游景点的培育基地。分别发掘这些篦人、特色,开设好具有本地浓郁乡土特色的文化教育课,既传承了手艺,开辟了新的致富路,又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老校越办越兴旺,有的已向青少年和青壮年农村妇女开门,在老校内开设训练班和寒暑假期培训班,老校成了“冷了麻将室、热了自身”,吸引当地群众休闲旁听的好去处,一方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热土。

笔者长期从事农村工作,退休后当了9年市老年大学校长,至今为顾问,仍每年下去作些调查研究,每次都有新的感受,特别为当今农村老人强烈的求知求为欲望所感动。我亲眼所见,有的村因没有办老年学校或中途停下来了,有的老农跑20多里路上镇老校,风雨无阻。“空巢"老人他们以老校为家,有课必到。有的只要老校开展服务社会活动,把家务事丢在一边,不计名利,每次都到。有的回老家度晚年的原国家干部、中小学教师、企事业单位职工,在老校既当老师又当学员,经在老校专业课的学习,学会了种花养草,既丰富了业余生活,又有经济收入,觉得回乡养老这条路走对了。有的在老校圆了加入共产党的梦。镇、村干部对老校发挥的帮扶作用更是赞不绝口。由此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放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善于发现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加以总结、引导、扩大,路子必将越走越宽。

 三、要面对现实,从实际出发,把解决发展中的具体问题作为不懈努力的切入点,增强“重心下移”、发展农村老年教育的决心。

老年教育“重心下移”,尤其对欠发达的广大农村来说,确实难度很大,必须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发扬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精神,提倡因陋就简,不等不靠,知难而上,坚持打牢基础,循序渐进,稳步推开。既不满足于“讲在嘴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又要防止“层层下指标,搞攀比,华而不实”的一阵风做法。要从破解发展中存在的实质问题上去思考策划,见诸于实际行动。                        

一是亟待明确以谁为主来组织领导的问题。“老年人有继续受教育的权利”早已写进“老年法”,“重视老年教育”已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了位置,去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上提出我国老龄事业要“着力推进六个体系建设”中强调要“大力倡导健康老龄化理念,大力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在推进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坚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六个老有”,物质赡养与文化赡养并重,很具有中国特色。现在,有关物质养老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主管部门较明确,但文化养老的“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至今全国没有明确主管部门,有的归老干部局、有的归文化部门、有的归教育系统、有的归老龄委办、有的由党委政府牵头的老教委或领导小组负责,很不统一,问题的实质还在于都没有明确执法主体资格,也没有明确责任与权利,没有列入干部责任制考核内容,因此都没有多大压力,不负任何责任,年年只见讲要求提指标,不见实质性的检查剖析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措施。

发展老年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及其深远意义,讲了20多年,还要进一步大讲。但如今到了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实现突破的关键时刻,这是事关老年教育事业开创“重心下移”、走向大发展大繁荣新局面的根本点之所在。对此,在国家没有统一明确之前,地方政府可以有所作为,像天津、福建等省市那样,由“人大”制定通过地方性法规,明确主管部门,列入干部责任制考核内容,形成一套可操作性的制度。只有这样,老年教育沿着科学发展观的轨道,健康、协调、持续发展,才有保证。

二是要从法规制度上解决正常的办学经费从何而来的问题。实践证明,从省、市、县到农村的镇(乡)、村,党委政府重视,通过各方出力,选定教学场所(包括建新老校)、添置必要的教学器材、设施,解决开办经费,选聘老师,从目前来说,都不是太难的事,容易办到。但是,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事业,属福利性事业,又不是权宜之计,且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生源有增无减(目前同小学教育成反比),常年所需办学经费,如果还是像刚开办时那样,年年靠老人的“老面子”,向社会各界去筹,显然难以持久。有的原则性提出“政府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学员负担一点(指学习用品)”,也不是长久之计。由于必需的办学经费没有落实,因而在退休老人中很少有人愿意来牵这个头,办这件事,基层专职老校校长难请,能坚持办下去的更少,因而出现了不少乡镇、村老年学校红火一阵就没有声息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是从上到下把老年教育名副其实地列入终身教育体系,视同义务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经费统一列入各级政府的教育年度预算,依法拔付、检查与审计,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在这一步没有做到之前,地方政府要作出规定,作为专项经费列入年度教育或民政支出预算,避免因人事变动而断炊、停办。

三是要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各老年群众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当今世界各国都在向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社会推进,我国发展老龄事业摆上了政府的议事日程,民政、教育、文化、财政、社保、老干部管理等部门都很关心,亟待做好统筹协调工作。实践证明,由各级老龄委办牵头最合适,老校要主动地担起联系、沟通、服务之职。同时要看到,新兴的老年群众组织风起云涌。在经济较发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较快的镇(乡)村,建起了以老年学校为主体的老年活动中心,形成了“老字”号的活动基地。由于镇、村在职在编干部少,经济社会建设任务繁重,充分发挥老年群众组织为“六个老有”服务的积极性,是既省力、少花钱甚至不花钱办好老龄事业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善于组织引导。老年学校兴办较早,一旦有了固定的校园,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资源共享的优质管理责任,诚心诚意地为这些政府部门和兄弟“老字号”组织提供服务,大力配合他们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增强亲和力,达到共同把这个阵地建设成为老年人求知求健求为求乐,奋发向上,服务社会,贡献余热的乐园。

老年教育“重心下移”,主攻方向是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的乡镇村,本文突出后者,因前者相对来说难度小些。这是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广大老年人需求的必然要求。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