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老有所用”应成为对原来“六个老有”的必要补充。实践证明,“老有所为”没有“老有所用”的支撑是很难实现的。因为“为”决定于“用”,“有所用”才能“有所为”。尽管有些“老有所为”的事是老人自己可以选择和决定的,比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之中的“老有所为”,老人很容易找到用的场所和用的对象;但是,老人关心更多的“老有所为”的事,比如“参与社会,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老有所为”,往往不是老人自己能决定的,这些事要不要老人做,是由用人单位决定的。老人有这方面“老有所为”的愿望,但还需要这些用人单位为老人提供机会,这样,老人才能实现“老有所为”。因此,笔者在以下所谓论述中,均用“七个老有”替代“六个老有”。
发展老年教育的理念,应该包含两个要点:一是发展老年教育应以老人对“老有所学”的需要为依据;二是老年教育要为老人的“七个老有”服务,以满足老人的实际需要。根据这一理念,当今老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遵循如下的思路。
1.老年教育的发展应以老人对“老有所学”的需要为依据
老人对“老有所学”的需要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老人自身对“老有所学”的直接需要,包括三个具体的需要:
1)老人对“老有所学”的基本需要。根据这一需要发展老年教育是为实现老人“以学养乐”、“以学促为”和“学为结合”的目的。
2)老人有追求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根据这一需要,老年教育应起到倡导精神养老、文化养老、知识养老的作用。
3)退休后,老人有重新融入社会的需要。针对这一需要,老年教育应有恰当的内容和形式,提高老人的整体素质,使之与社会合拍,与时代同步,成为社会改革发展和安定团结的动力。
第二类是老人为满足外界的期望和要求而形成的对“老有所学”的间接需要,包括三个具体的需要:
1)党和国家对老人的期望和要求。老年教育应根据党和国家的需要,对老人进行有组织的“教育”,把他们引导、吸引到健康有益的各种教和学的活动中来。这是老年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一。
2)社会对老人的期望和要求。老年教育应针对社会的需要,引导老人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发挥好自己“长者风范”的社会作用,学习必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整体素质。这是老年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二。
3)老人的家属亲人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在这方面发展老年教育,是帮助老人有足够的知识和技能,承担起孙辈教育这一特殊的使命,老人也能从中得到乐趣,晚年生活更加温馨和谐。这是老年教育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之三。
说第二类需要是老人对“老有所学”的间接需要,是因为这类需要与老人的生活和生存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只有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联系。一般说来,老人对这方面的“老有所学”的欲望并不高,往往是以“力所能及”而为之。这就需要有恰当的老年教育的启发、引导和拉动。应该明确这一类需要虽然对老龄人来说是间接需要,但并非是不重要的。因为这些需要对政府、社会和家庭来说却是直接需要,是老年教育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现在的老年教育比较重视老人对“老有所学”的直接需要,对他们“老有所学”的间接需要关心不够。实际上,这方面的需要对老年教育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是当今老年教育需要重视和大力开发的一个方面。
总的来说,老人对“老有所学”这六个方面的需要,为老年教育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原则,应该依据这些需要精心设计老年教育的内容和课程,为老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寻求新的空间和形式。
2.老年教育的内容、形式和作用应满足“七个老有”的需要
“老有所学”的意义在于满足老人“七个老有”的需要,而“老有所教”是实现“老有所学”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发展老年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为老人的“七个老有”服务。这一思想为老年教育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具体的路径。
实际上,在“七个老有”中,“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这“四个老有”对老年教育的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和老有所用”这“三个老有”对老年教育本身的发展形式和应起的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需要分别讨论。下面提出几点设想,供进一步研究参考。
(1)老年教育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发展
建议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大学,根据“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需要设置如下四个类型的课程,以适应和满足老人对“老有所学”的实际需要,吸引广大老人参与老年教育。
1)“老有所养”类课程
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a)适应新时代生活需要的课程
可以设计和开设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 帮助老人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方面的课程。如,政法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的重要思想、时事政治法律知识)等。
◆ 帮助老人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课程,内容包括:帮助老人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常识和技能指导生活、实践生活,以实现科学养老。诸如怎样吃穿才能有益于健康,如何生活才能有利于长寿;居室怎样设计,居家如何安排;生活小事怎么处理,邻里关系怎么协调;各种新型家用设备如何操作,以及基本的科学养身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等。
◆ 帮助老人实现文化养老类的课程,如,文史类(中国文学、语文、中国历史、写作、外语等)、“投资理财”、朗诵与经典赏析等。
b)服务社会,提高生活水平需要的课程
可以设计和开设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帮助老人适应环境,发挥作用、服务社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如,科技类(现代科技、电脑、上网冲浪、动画制作)等。
做些调查研究,了解社会上普遍需要的、老人力所能及的工作,针对这些工作设计一些课程。
c)为管理好家务,实现家庭和谐需要的课程
可以设计和开设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 料理家务方面的课程。
◆ 科学地带好孙子,实施家教、开发孩子智力、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课程。
◆ 科学地制定营养食谱,调剂好家常饭菜等方面,如《老年营养》等课程。
◆ 承担孙子辈生活上的“保育员”、思想上的“指导员”、学习上的“辅导员”和娱乐上的“教练员”方面,如《孙辈教育》等课程。
2)“老有所医”类课程
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a)预防疾病需要的课程
可以设置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预防易发老年疾病的课程。可以涵盖如下内容:预防神经系统的疾病,如脑出血、脑肿瘤、眩晕;预防循环系统的心肌梗塞、冠心病;预防呼吸系统的气管炎、肺炎、老年肺气肿;预防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出血、食管癌;预防内分泌系统的糖尿病、老年甲状腺机能亢进和减退症;预防其他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骨折、痴呆等。
◆ 医疗保健类课程,如卫生保健、中医、按摩、食疗等。
◆ 帮助老人居家养老类的课程,内容包括:介绍对高龄老人和体弱多病老人的生活照料、家庭护理的知识和技能,常见老年病的医疗处方等。
b)体育锻炼需要学习的课程
可以设计和开设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 健康常识类课程。内容包括:老人锻炼应遵循哪些原则、适合老人锻炼有哪些项目、锻炼多长时间、锻炼到何种程度最为适宜等知识。
◆ 健身类课程。如健身舞、中老年瑜伽、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等。
c)生理保健和心理保健需要学习的课程
可以设计和开设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 培育积极养老心态、态度和观念,以及防止心理衰老的基本方法等方面的课程,
◆ 生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如,《老年卫生保健》、如何协调好老年夫妻生活(包括性生活)等。
◆ 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包括:《老年社会心理》;预防老人退休后易犯的精神疾病,如忧郁症、离退休综合症、“空巢”综合症等。
◆ 保健方面的课程,如:自然疗法、掌纹与健康等。
◆ 老人自身的保养知识,譬如:如何养颜、黑发、固齿等方面的课程。
3)“老有所乐”类课程
可以分为如下二类:
a)提升“老有所乐”水平的课程
可以设计和开设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 丰富老人文化生活类的课程,如,艺术类(书法、美术、国画、诗词、摄影、声乐、器乐、电子琴、钢琴、古筝、喜剧、舞蹈等),组织老年合唱团、模特队、演出队、武术队等活动;组织台球、门球、钓鱼等活动;
◆ 丰富老人精神生活类的课程,如,文学欣赏、旅游文化欣赏、音乐欣赏、数码图像处理等。
b)参与“乐事”提高学识需要的课程
可以设计和开设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 老年心理学方面的课程
◆ 老年社交学方面的课程
◆ 书法、绘画、摄影、集邮等方面知识的讲座。
4)“老有所为”类课程设置
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和开设如下一些内容的课程或讲座:
◆ 参加各种公益事业方面的课程;
◆ 参加各类公益性服务管理活动方面的课程;
◆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低龄老人的余热方面的讲座;
◆ 科技、法律、医学等咨询方面的课程;
◆ 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担当校外辅导员、帮教失足青年等的讲座;
◆ 写作培训,帮助老人著书立说、撰写回忆录等方面的课程;
◆ 从事种植养殖等工作方面的讲座。
上面提出了四大类八小类的课程,并对每类课程的内容提出了具体的设想,但未必完全或科学,需要进一步研究;特别是对每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材需要组织一些专家来开发和编制,这里提出的设想和建议只有参考价值。虽然这方面的工作是有困难的,但确是具有开创性的实际意义。如果能完善地建立起这4大类课程,将能在较大的程度上满足老人“老有所学”的需要,更广泛地吸引老人重视“老有所教”,使老年教育建立在更加切合实际和科学的基础上。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这四类课程涵盖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一个老年大学中开设所有这些课程是不现实的。一个老年大学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有选择地开设每一类中的几个课程,以后逐步增加、充实和完善,这类学校可以称为综合性老年大学;或者在一个老年大学中专门开设一类课程,建立一些专业性的、有特色的老年大学。
(2)老年教育形式和作用的创新与发展
应根据老人对“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和老有所用”的需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和考虑老年教育本身的发展形式和应起的作用。
1)根据“老有所教”的需要拓展和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
由于老人人数多,需求杂,为全面地满足他们对“老有所教”的需要,老年教育必须有多种形式,并要不断开创新的教与学活动和形式,总的来说应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 健全学校教育,创办市区、街道和居委各级老年大学(学校),开办日间班、假日班、函授班等多种形式的面授教学和讲座。
◆ 拓展远程教育,创办“空中老年大学”“网上老年大学”等。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虚拟教学”、“空中教学”、“远程教学”,变过去的“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 普及社会教育,发展多种形式的普及性、群众性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社会化、大众化的教与学活动。
◆ 与涉老社团合作拓宽老年教育平台。
2)根据“老有所学”的需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老年教育的内容、质量和水平
老年教育是“老有所学”的前提,研究老年教育的理念、内容、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丰富多彩的老年教育,帮助和吸引老人参与“老有所教”,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对“老有所学”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提高“老有所学”的质量和水平。
在课程设置上要坚持以老人的需要为基础,坚持康乐教育与进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老人的实际需要而有所变化,要及时开设老人喜欢的新课程,去掉实践证明老人已经失去兴趣的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实用性、趣味性;教学方法上应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利用一切机会大力组织学员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唤起老年学员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这一方面,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大学,需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不断研究老人对“老有所学”的实际需要,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和课程
◆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 不断完善教学环境
◆ 不断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根据“老有所用”的需要,发挥老年教育为老人参与社会的平台作用
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为社会输送人才。而老年大学似乎是个例外,好像它没有这方面的任务。现在很多人提到老年大学,好像只是老人的娱乐场所,对社会没有多大价值,很多人认为老年大学除了帮助老人安度晚年之外,对社会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这一观点使老年大学办得不活,很难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老年大学不重视政府、社会和家庭对老人的期望和要求,忽视了老年教育承担着帮助老人适应和满足这些需要的责任;也忽视了对老龄人才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人才这一种重要的任务。
开发老龄人才,帮助他们实现“老有所用”,需要有多方面的关注,特别是政府部门的努力。但为推动和引导这一工作走向正规渠道,形成合理的机制,老年大学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老年大学能在老龄人才资源和社会经济建设之间起到桥梁作用,老年大学才能有活力、有生机、有价值,成为社会的需要。为此,老年大学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帮助老龄人才实现“老有所用”:
◆ 加强与社会的联系,为学员搭建“老有所用”的平台,不断提升老年教育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 凝聚、组织和发挥老龄人才的作用,比如组织一些学术沙龙、建立一些研究机构,吸收有能力的老龄人参与一些社会课题的研究,帮助老年学员实现“老有所用”。
◆ 组织一些社会活动,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思考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向他们提出一些社会实践中需要解决的课题,引发他们思考,充分运用他们的综合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等特有的优势,参与决策咨询、区域经济规划咨询、科技攻关、工程可行性论证、扶贫兴企、科学技术成果评审,以及著书立说、讲学授课、培养中青年科技骨干等等,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推动科学技术转变为生产力,为国家和企事业单位的现代化建设再作贡献。
◆ 建立“老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老年大学可以、也应该扮演这种“中介机构”的角色,与企业、社会、社区、政府部门建立联系,在老龄人才资源和社会经济建设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帮助老龄人才在如下方面实现“老有所用”:
◆ 担任顾问咨询工作。发挥其专长和人脉关系为政府的政策制定和评审、为企业的技术改造等发挥作用;
◆ 参与某些经济活动。可以应聘到某个企事业单位担任某项实际工作;
◆ 参与社会活动。例如参加各类社团群众组织、参与社区管理等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和参加学习培训等。
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老年产业急需发展。老年教育和老年产业将以更加现实的需求成为新世纪的社会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大学,应在这方面发挥积极的、主动的作用。
“七个老有”内涵是很丰富的,而且,这些内容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老年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应该有开阔的思路。要明确“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学”对其他“五个老有”的支撑作用,这意味着“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学”实际上是为满足和实现其他“五个老有”服务的。现在的老年教育,特别是老年大学在教的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上,似乎还比较单调,尚未做到全方位地为这“五个老有”服务,也许这正是当前老年教育和老年大学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出发点和契机。
(作者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