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钢琴,对于老年朋友们来说,也许真的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在老年大学多年的钢琴教学中,经常看到老年学员坚持不懈地学习,却又抱怨学不好,学得累,给了自己过多的压力,结果还有部分学员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其实我很想告诉他们,你们无须与比自己年纪小的学琴者比,也无须给自己太高太难的学习目标,在学琴的过程中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因为学钢琴和一个人身体的整体协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心、脑、耳、指、键、声、乐”之间全身的运动。下面就为老年学员剖析一下这其中的关系。
钢琴演奏就象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能体现出演奏者个人的喜、怒、哀、乐、好、恶、感、悟。演奏者在刻画他人作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说,即使是大师级的演奏家,也无法避免这种性格的流露。因为演奏中处于精神层面的“心与脑”,是人体的一级指挥中心,它属于演奏者自身,且永远无法与之割裂;处于二级遥控操作的是“耳与指”,它同样永远属于演奏者自身,最终在媒介“键”穿送下出现了“声与乐”。这就是为什么朗朗就是朗朗,不可能演奏得象李云迪,而赵晓生就是赵晓生,不会变成孔祥东。不同的演奏者即使是演绎同一作品都会不一样,而同一演奏者不同时期的演奏也会不一样。这就是人,大千世界中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指纹,世上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钢琴演奏家。只要演奏者的“心、脑、耳、指、键、声、乐”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演奏者的音乐就永远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
既然 “心、脑、耳、指、键、声、乐”之间存在相互关系,那就有可能是“顺”的关系,我们称之为“联系”;也有可能是“逆”的关系,我们也可以叫它为“矛盾”。
那么就先谈谈“顺关系”,即“心、脑、耳、指、键、声、乐”之间融洽地联系在一起。一个老道的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必定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情,激动也好,悲伤也好,开心也好,兴奋也好,当演奏者开始坐在琴凳上的几分钟,心情已经趋于平静。演奏开始之后更是旁若无人,所有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都倾注在音乐中。这点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波兰著名钢琴家华迪沙薜菲曼(Wladyslaw Szpilman)在1946年的回忆录中描述的那样:1939年,二战爆发,当時只有27岁的华迪沙薜菲曼被誉为是波兰最顶尖的钢琴家,当德国空军的飞弹击落在波兰国营电台那一刻,华迪沙薜菲曼正在演奏「萧邦夜曲升C小调篇」,即使子弹、炮灰掉在身边,他也没有想过要停止,依旧岿然不动。因为他的心中只有音乐。
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只有“心”在音乐上,我们的“脑”才能处于冷静的思考,才会对“耳”、“指”作出正确的指挥。记得我第一次上台演出是在读初中的时候,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紧张了。演出那天频频上厕所,腿好酸好酸,等我上台时,脊梁骨都在发寒,坐在琴凳上,心“咚咚”跳得连自己都能听见,突然感到大脑一片空白,眼前看见的只有台下齐刷刷的眼睛,手指已经不听使唤了。不知怎么,我象机器一样把“A波罗涅兹”弹完走下了台。可见要一个演奏者的“耳”与“指”作出正确的反映,“脑”的冷静准确指挥是多么重要,而“脑”能否作出正确的指挥,那就要看演奏者 “心”能否平静。
作为一个演奏者,可能受场地、器械、个人等因素影响,在演奏中不可能处处完美,这就需要调整。“耳”就是整个演奏调整过程中的枢纽,它联系着“脑”与“指”。演奏者必须要听自己弹奏出来的音乐,及时对“脑”做出反馈,而大脑才能及时调整手指的反映。那么贝多芬听不见音乐却创造出伟大的音乐,又是怎么回事呢?人精神深处的东西是很奥妙的,也许就象赵晓生老师所说的那样,“耳”听的最高境界第三阶段是“冥听”吧,贝多芬用的是“心”的耳朵,也许他对音乐的感悟已铭刻到内心深处的听觉,而不再流于表面的听觉了,所以上帝收回了他认为多余的那双耳朵。
“键”不属于人体的一部分,但它和人体之间产生接触,即“指”,我门常说触键感,说的就是这个。“键”是个介体,他是演奏者与演奏出的音乐之间的媒介,其实是个杠杆。但这个杠杆只要与人一联系,就能出“声”,至于出现什么样的声音,则由演奏者来演绎了。这里牵涉到演奏者这个主体本身的“心、脑、耳、指”对“键”的控制,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声”都能称之为“乐”的。
我们知道,世界上能发“声”的东西很多,汽车喇叭、锅碗瓢盆等等,但他们发出的只能是声音,却成不了“乐”。当节奏音的连续而有规律地出现,才能称之为“乐”;当然“乐”的质量如何,就要看作为主体的演奏者本身了。演奏者的技巧、理解、乐感倾注到指尖,通过琴键传送出每一个声音,这些声音联系在一起,又变成了演奏者所要表达的音乐。
当然我认为在主体“人”与客体“键”之间还有一种存在但看不见的东西——“气”。就象书法、绘画一样,是一种气息的带动,浮夸还是沉稳,都会在指尖接触琴键那一刹那表露无疑。
“心、脑、耳、指、键、声、乐”之间的联系做顺了,也许我们就可以称之为“心静、脑清、耳聪、指明、键稳,声融,乐动人”。
那么我们再来谈谈“逆关系”,就是“心、脑、耳、指、键、声、乐”之间的矛盾,这里并不是把上面的顺关系反过来。我所说的矛盾可能是演奏者本身无法在“心、脑、耳、指、键、声、乐”的关系中所能解决的。
首先,性别与力度。这是女性钢琴家明显少于男性钢琴家的原因之一。我曾经听过一位外国女性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引子部分的巨大和弦,她是用了吃奶的力气站着弹奏完的。可是再听男性的同样演奏,就感到女性在力度上明显差了许多,所谓 “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在这里,“心、脑、耳”的控制与指挥的“指、键、声、乐”是矛盾的。
其次,阅历与表达。阅历的积累与读书的多少、理解的多少无关,纯粹是岁月的积累,时间的打磨,没有捷径可走。20岁的钢琴演奏者和60岁的钢琴演奏者都可以做到“心静、脑清、耳聪、指明、键稳,声融,乐动人”。但你会发现,年轻的演奏者会表现得更直白一点,而年老的则会内敛些。这就是每个演奏者为什么会在不同时期演奏同一作品却有很大的差异。在这里“心、脑、耳、指、键、声、乐”从控制——传送——接触——产生,主体所希望的完美境界与客体琴键产生的乐是矛盾的。对于演奏者来说,你的每一次演奏都不可能是永远的完美,只有更好的,没有最好的。
再次,年龄与学习。这一点与我们老年学员关系最为密切,4岁学钢琴和64岁学钢琴,心情会一样吗?大脑的指挥谁更快呢?耳朵、手指会一样灵敏吗?出来的声音会一样清晰动听吗?亲爱的老年琴友们,想通了上面的一些问题,你就应放松自己的思想,学得快乐健康一点。当然,作为老师也许会要求得很多,很严,这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责任。我们今天的学习,是在共同营造一个轻松快乐的教学环境,使老年人通过学琴,陶冶情操、增进健康,生活得更有品味和质量。
综上所述,学习钢琴并非只是手指的运动,其实是全身的配合。所以热爱钢琴的老年朋友们,无须为自己在学琴过程中达不到一定高度和难度而丧失自信,量力而行,曾经努力过,就不枉此生此行。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