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示范、引领、辐射”以及“三个延伸”(向区域延伸、向高校延伸、向企业延伸)的要求,2013年5月,上海老年大学在与本市20所老年大学分校长期合作、充分了解、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成立教育联盟。上海老年大学作为总校,与20所分校(包括9所高校分校、5所区属分校、6所企业与媒体的分校)签订了“共建协议”,制定了联盟章程,联手建设上海市各级各类老年大学,把上海老年教育事业推向新的高潮。
一、联盟是上海老年教育事业的利益共同体
上海老年大学教育联盟提出的目标与宗旨是为了适应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需要,配合全市老年教育“均衡布局、就近便捷”的基本理念,让更多老年人免去奔波之苦,就近享受老年教育;在总校的引领推动、服务指导下,增强办学能力和实力,确保质量与数量上台阶。作为上海老年教育事业的利益共同体,联盟通过合作、共享、共赢,在“高水平、广覆盖”的基础上,均衡优化全市老年教育资源,实现了在办学理念上互相渗透,在教师队伍上互相补充,在教学资源上共享互用,在科研课题上互助互动,在教学管理上互相借鉴。
由表可见,高校分校资源使用很少,管理人员在10人以下,但办学规模不小。上海师大、交通大学、东华大学分校学员近3千人,其他6所高校分校学员也都超过千人。
由表可见,这几年经过市、区两级的投资改造,区属分校规模超越式发展,近两年学员都达到5千人次以上。
二、上海老年大学情况
1、学校有三大职责:
一是要搞好实体办学;二是要强调牵头联盟;三是对其他学校要引领辐射。
2、学校有三大优势:
一是赋职优势。我们的名称是总校,是牵头单位,是盟主。
二是组织优势。在组织架构上,属于市教委直属单位。老年教育办公室、理论研究、教材办都附在学校。
三是课程优势。这是学校最大的优势,也包括学员、教师等,都是最大的优势。
在一定程度上看,学校的办学经费不一定比得上区属分校,师资力量也比不上高校分校,但我们的办学时间长,学员从一开始的58人,发展到现在的13500多人;现有9个系,150门课程,370个班级,8千多学员,13500多人次。而可使用的校舍资源仅2栋小楼,32个教室,近5千多平米建筑面积。
3、我们的办学理念:
宗旨:“办老年人满意的教育”
目标:四句话“求知学院、温馨家园、健康乐园、美丽校园”
校训:“博学、厚德、康乐、有为”
倡导:即我们的校园文化“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
从宽度看是超市式的选课;从高度看是层次式的递进;从系列看是非学历与学历的结合;从模式看是普通班、团队班与论坛讲座的并行。
以2014年秋季的开设课程看,充分体现了我校的办学特色。
三、高校分校的努力已成为上海老年教育事业的重要资源
主要体现在:
1、高校分校以其课程特色、师资优势和校园文化氛围吸引着高端生源。具体表现在各高校都充分利用了优势资源与课程特色:比如东华的丝网花、时装表演、编结艺术;上师大的旅游文化、饮食与健身;交大的声乐艺术、明清小说;同济的精品舞蹈;华东理工的珠宝文化、瓷画艺术;上大的传统体育、养生系列;财大的证券知识等等,都已成为老年人看好的课程。
2、以上师大为代表的高校分校,多年来坚持向社会开放办学,上海高校老年教育的办学数与规模数均为全国第一。根据“分校办”的统计,各高校向社会开放的程度,上师大分校7千人次,向社会开放度为97%;财大分校不大,但大多数学员也是社会上的,开放度为95%;其余学校依次为:东华分校85%;华东理工分校82%;交大分校81%;华师大分校80%;复旦分校75%;同济分校与上大分校均为70%。这些,都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
3、上海交大和同济分校成为目前发展最快的高校老年大学。从9所高校的干部配备情况来看,交大、华师大由现职领导担任老年大学校长;上师大、上大、东华安排刚退休的校领导担任老年大学校长。从统筹资源来看,领导的参与对办学影响力产生了很大效果。
4、上大近年来让老年学员与本科生同在一个课堂、同听一门课,形成了老年教育“随堂听课”新模式的突破。从2012年开始尝试,5个学期以来,9个门类,137人次,选修了31门课,其中有钢琴、书画、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社会生活等。组织工作难能可贵,毛杏云校长下了极大的功夫。经过本科生两轮选课后,老年学员才能确定能否走进教室。调查资料表明,老年学员对随堂听课的感受:80%感到自已年轻了,83%认为分享了优质教育资源,半数以上的学员感觉回到了学生时代,同时也比以前更加理解年轻人了。本科生对随堂听课也颇有感受:53%认为有点感动,近30%的感到一种新奇,没有学生感到不自在的。从整体产生的效应看,80%认为可让老年人分享教育资源,70%认为可激励年轻学子认真学习,近40%的认为教师备课更充分了、并对老年人有了新看法。
不少高校领导把办老年大学作为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责,作为展示校园文化的窗口。复旦大学前不久召开党代会,制定并实施《服务上海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主动拓展社会服务。老年教育事业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将继续坚持科学发展,办出复旦特色的老年大学。上海师大党委书记陆建非称老年大学是“上师大的一张名片”。上海大学党委书记于信汇指出,上海大学的老年大学,不但涵盖了本校退休教职工,也吸引了校外老年人,形成了“夕阳红”和“朝阳美”的同学共乐的亮丽的风景线,提高了上大的美誉度,也发挥了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也盛赞“随堂听课”教学新模式:“与本科生同在一个课堂,同听一门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作为上海大学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之一,在展现高校服务社会功能,促进教学改革,加强学风建设,提升师资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积极作用。”
四、地区分校已成为区属办学的示范和标杆
一是办学理念的引领,二是校舍功能建设上的示范,三是对街镇、居村委办学实施管理与指导,四是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课程。
地区分校办学实力强,在教育局管理体制内,与电大、业大等几块牌子一套班子,有校舍,有经费,有师资。
如在资金投入方面,徐汇区是270万,浦东新区是150万,所有区都超过了100万。
在课程特色上,黄浦有“钱币鉴别”、宝山有“瓷画制作”、徐汇有“王逑合唱”、普陀有“易经”等。
五、联盟继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1、要继续强化各自的办学特色,逐步形成市老年大学、高校分校、区属分校间合作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使联盟做强、做大、做好,避免抢生源、抢师资。要充分研究各自特色,如何与周边学校错位发展。
2、联盟要联手重点推进高校老年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三条:
一是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分校适当扩大向社会的开放面,不强求,但有条件的学校要逐步扩大开放度。如东华大学老年大学校长王以刚谈到,东华大学退休教工有几千,大都分散在各区,都在享用着各方资源,所以,东华大学老年大学也要向社会开放。
二是应该探索和拓展上海大学“随堂听课”模式,这种模式目前只有上海高校有,代表一个方向。我们不求多,不求全,主要求办出特色。
三是各高校要积极协调安排师资、研究生到各级老年学校志愿授课。
3、联盟考虑成立上海老年教育研究院。要整合社会和高校资源,组建成立上海老年教育的专业研究队伍,形成有质量的老年教育研究成果。
4、要积极把学校办班学习成果转化成专业团队学习模式。让部分学有所成的老龄学员,把“所学”与“所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社会人力资源新的增量。不仅“老有所乐”,还要与“所学”、“所为”结合,为社会服务。
5、联盟要建设有操作性的共享合作机制。要围绕品牌课程、优秀教师、特色经验、规范管理、优化资源、展示交流、研究课题等项目,形成互惠共赢的合作共同体。
6、要考虑开展老年教育国际化研究和交流,联手高校与社会旅游资源,开展国内国际的“老者游学”的办学探索。
翁铁慧副市长在上海老年教育首届学历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对我们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她说,“我们将继续坚持普惠性原则,着眼于满足各类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不断下移工作重心,合理配置资源,努力形成广覆盖、多层次、就近便捷的老年教育新布局,把更多老年教育资源配置到基层,送到老年人家门口。”“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好高等教育、公共文化、远程教育、社会专业人士等各种各类社会资源,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上海老年教育力量,共同办好老年人满意的老年教育。”
推动和发展老年教育事业,今天是为了您的长辈和父母,明天就是为了您和你们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