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老年教育合作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6-01-26点击:14作者:华东理工大学老年大学系统管理员

一、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标志

老年教育是适应改革开放和人口老龄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项新兴教育事业;它的发展对于创建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老年教育体系,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表1  2013年上海市老年教育统计概况


注:“学员总数”是全年在校学习50课时及以上的,上半年与下半年的学员平均数。

由表1可见,上海的社区教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有区县教育、民政系统举办的区县老年大学29所,学员总数56766人次。同时,各街道有社区学校212所,各居委会办学点4758个,覆盖率为86%,其中黄浦、徐汇、崇明、长宁等区县覆盖率较高,达95%以上,社区老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上海老年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

这几年老年远程教育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老年文化教育发展模式而逐渐被广大老年人所接受。2013年,全市远程教育收视点5179个,覆盖率91%,共计学员426754人次。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员可以通过影像、光盘等方式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同步学习。这种集传统教学与现代远程教育为一体的教育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了灵活、开放、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学习形式,符合老年人的需求。

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开展的老年文化教育不断发展,图书馆、博物馆等各种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和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机构,都相应地举办了老年专题培训班、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老年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已成为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的重要标志。

二、老年教育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级政府和各级教育机构已经重视老年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服务,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办班、讲座等活动,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是,目前老年教育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资源归属不同,资源丰富但各自为政

老年教育机构归属的上级部门不同,有的归老龄委、老干部局或民政部门管理,有的归教育部门管理,还有的则归街镇社区管理。高校和系统分校行政上则归属上级部门管理。

由于存在着很多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公共社会资源“条块分割”现象十分明显,市属公共社会资源与所在区域联动不足,对接区域转型发展的功能无法充分实现;同时,区属公共社会资源辐射途径过窄、辐射能力相对薄弱等现象难以克服;很多文化设施已经产业化,属于企业,企业行为与老年教育发展不同步、不协调;由于行政区划的因素,上海区一级老年大学之间社会资源合作或打通存在障碍;有些资源所有权或经营权已经不属于文化部门,其协调的难度也相对增大。由于区域之间社会资源综合利用的矛盾,就会出现社会资源建设的重叠和文化活动的重复现象。

由于各老年教育机构归属不同的上级部门,充分运用教学资源也是不尽相同,各自为政的现象十分明显,尚未形成相互合作与支持。如何整合、协调社会资源,为各类老年教育机构服务,将成为进一步发展老年教育需研究的课题。

2、高校分校和系统学校办学有热情,但缺乏后劲

由于系统不同,经费投入差距较大,以徐汇区为例。

表2  徐汇区老年教育单位的经费投入情况


注:此表尚未包括2013年市政府实事项目“扶持72所老年学校开展标准化建设”拨款
数目。

从表2中可以看出,高校自身为老年教育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高校老年大学是上海最早创办和实践老年教育的单位之一,十多年来为老年教育作出了很多贡献,开办以来,向附近社区老年朋友开放,目前这三所高校退休教职工占学员总数不足15%,有的甚至在10%以下,为社区居民服务、向周边文化辐射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经费投入有限,扶持力度较小,相关政策、配套措施等也相应滞后,影响了高校老年大学的发展。

为了维持基本运转,很大部分市老年大学高校分校和系统校的办学,只能通过提高学费来补充教学经费不足,也就出现了以下情况:相距不远的两个老年教育机构的同一门课程,学费从30元至130或150元不等。作为学校的主管单位,每年还要拿出大量经费来支持老年教育,以填补办学经费的缺口。这样,教学条件的改善就很困难,教学资源的严重不平衡,影响了办学人员和办学单位的积极性,虽有热情但没有后劲,很难发挥优势。

要把老年教育办成开放的系统,把社会资源和高校内优质资源加以整合,包括充分运用社会各种基金为我们老年教育所用,例如奉贤区老年大学就参与福利彩票资助项目公益招投标活动,推进了老年教育建设事业的发展。

3、老年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缺少层次,课程资源需科学配置和使用

2013年上海市老年教育办学机构教学课程设置(见表3)主要集中在四大类:财经、文史、外语、科技等知识类课程,书画、家政、计算机、钢琴、器乐等技能类课程,唱歌、舞蹈等文艺休闲类课程,以及保健类课程。

课程种类虽多,但是在布局上没有突出各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课程设置重复、没有层次,这样既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课程特色和办学的优势,也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合理和充分使用。

表3 2013年上海市老年教育办学机构教学内容

三、探索老年教育合作新机制、优化整合社会资源

整合资源不是把各类资源集中起来使用的简单过程,而是将教师、教材、教学场地、教学设备、宣传媒体等办学的基本要件整合后,综合、充分、有效使用的过程。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的系统构建就是充分开发、利用和拓展社区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实现社会资源共享,这不但夯实了基层老年教育的基础条件,而且还可以节约大量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效能。

1、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整合公共资源为老年教育发展服务。

一是希望进一步明确全市各级老年教育机构的定位和功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公共教育资源。

利用现有的老年教育机构的格局,使各级各类老年教育机构办学目标和功能定位明确,相互之间分工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办学优势、办学特色,分类、分层进行教学,满足老年人群体的不同学习需求。

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公共教育资源,既避免相互“撞车”,浪费资源,又避免不公平竞争和恶性竞争。例如,市级老年大学及其高校分校,要着力在校园文化、师资、教材、管理制度等方面形成品牌;区县老年大学、系统分校等,要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对全区社区教育提供业务上的服务与指导;社区学校和居村委教学点是主要的教学阵地,做好普及性的工作。

二是要充分运用公共资源,积极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办好老年大学。

高等院校举办老年大学,是提高上海老年教育层次的重要举措。目前9所高校办老年教育面临着一些困惑。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副会长、上海市老年教育协会会长俞恭庆在复旦老年大学校庆20周年的研讨会上讲到:高校老年大学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功能。因此,可以在老年教育先进理念的引领、教学模式的示范、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老年教育前沿课题的攻关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政府职能部门要重视和依托这块资源。在教育研究规划的编制中,老年教育的研究课题应占有一定的比例,让高校老年大学承担更多的科研任务。高校老年大学应有更大的作为,承担更大的责任。

我们希望能加大对高校老年大学分校的扶持力度,在现有的办学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加大政府投入,使高校老年大学分校得到政府更多的关心和指导。

2、合作办学,优势互补,完善老年教育资源共享。

合作办学是党和国家对发展老年教育提出的改革取向和创新要求,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实行办学体制、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一种社会化办学新模式,也是老年教育领域深入贯彻落实“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演绎。

合作办学的好处是:有利于拓宽办学渠道,开发特色课程,增强办学实力,鼓励更多部门、单位和有识之士参与到老年教育实践中来,形成共建、共享、共管、共用的良好合作态势。合作双方可以在硬件、软件建设,在招生及课程的规划上做到统筹安排,资源共享,利用各自办学机构的条件,开展各具特色的科学文化、生活知识和岗位技能培训等各种有益的活动,针对学员的不同需求,因人、因材施教。层次高的老年大学可以为社区学校所辖的居民、志愿者、文教干部等开设培训讲座,与社区老年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师互聘、教材编写、教研活动、理论研究等方面共同开展实践探索。

上海老年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分校针对学校的实际条件,自2013年春季起,提出了社会资源共享的新思路,与凌云社区学校就联合办学进行了尝试。利用高校规范的教学管理、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声誉,利用社区学校较好的教学设施,开设了《时装表演》课程,为凌云社区打造一支有较高水平的时装表演队。 2013年秋季招生时只有22名学员,到2014年春季,时装表演班发展为初级班和中级班,初级班学习基本功和形体训练,中级班学习难度较高、结合舞蹈动作的走秀,效果很好。周边一些时装表演水平不错的学员也纷纷前来报名,因名额有限,还要向办学管理人员“打招呼”,学员人数达到34人。

今年起,两校积极筹划商榷,进一步拓宽合作办学的途径,双方优势互补达成共识,在课程设置上,做到新开课程不重复不撞车,逐步将层次高、难度大的课程放在华东理工大学,将娱乐性、普及性的大众化课程放在社区学校。在师资建设上,华东理工大学提供优质师资,双方教师能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相互学习研究,共同提高教学业务,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3、盘活资源,优化整合,推进老年教育发展。

近年来,上海各类大型场馆、团体和服务平台等公共社会资源数量日益增加、质量日益提升、作用日益显现。老年教育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对辖区内各类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资源进行统筹协调,用“为老年人谋利益、办实事”的共同愿望,把各种关系协调好,以解决教学场地、教学设备、教师教材等资源共享问题,共享多元化的教学成果。一方面,可以通过与人文景观资源丰富、热心助学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合作,定点挂牌,建立老年教育实习基地,提供“三免一优”(即免门票、免场租、免水电费、优惠供应餐饮),为学员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提供观摩、写生、采风、实习等活动平台,以期收到开门办学的效果。

另一方面要盘活公共社会资源。鼓励一些部门和单位,将管辖的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兼做老年教育场所,或将闲置的场所整合给老年大学(学校)使用,优化办学环境和条件。如利用公园、广场等场所自然形成的群众文化,就地设点办班,开展没有围墙的老年社会教育;利用社区文化中心、博物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文化宫等社会公益场馆,拓展文化活动功能,开辟老年教育阵地;利用乡镇党校、文化技校、农科技学校、农村党员活动室和老年活动室,加挂老年学校牌子,错时上课,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老年教育带来的知识阳光。

4、开拓资源渠道,多方支援,为老年教育发展提供保障。

随着老龄文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要满足老年人的养老、医疗、护理服务,老年维权和经济保障服务,另一方面还要满足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和文化体育等精神保障需求。各级人民政府应根据老年人教育发展的需要,逐步增加老年人教育经费的投入,作为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同时也要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赞助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为开展老年文化教育活动提供物质保障。

奉贤区老年大学在开拓经费渠道,凸显“积极老龄化”办学宗旨的实践中取得了新突破。从2009年起就成立了公益创投的领导小组,以老年大学为服务平台,以镇(开发区)老年学校为合作单位,以村(居)委及养老机构为服务单位,以村(居)委“老年活动室”、“农家乐”、“农家会所”、“村民学校”、“宅基课堂”等为老服务场所,以老年人为服务对象,以文艺演出,专题讲课,开展家政服务、普法维权服务、卫生保健服务等形式,累计在村(居)委、养老机构,开展各类服务活动达6962场次,服务人次达34.4万。通过开展社会公益服务,有较多的服务经费注入学校,4年间市、区两级民政部门为资助公益服务项目,下拨中国福利彩票公益金经费340余万,增强了学校的活力,使老年教育步入良性循环。

发展老年教育的课题已经提了多年。然而,如何提升上海老年教育的水平,如何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老年教育品牌等诸多问题,仍然需要各级领导创新机制,进行宏观的规划、定位和协调,也需要基层的老年教育工作者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开拓思路,通力合作,开创上海老年教育的新局面,从而让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学习、享受教育,实现老年教育“提升老年群体素质,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功能。

 (执笔   洪超云)

图片
图片
图片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