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上海老年大学建校30周年,从学校发展的历史和我们亲身的经历,可以感受到老年大学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作为一所市级老年大学,我们深感市教委给予学校的定位及肩负的责任之重大,我们必须秉承“以学员为本,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坚持在教学上示范、理念上引领、功能上辐射,大胆进行实践创新和研究探索,真正把上海老年大学办成一所与国际大都市地位相符的有影响的老年大学。
一、老年大学必须坚持以学员为本,以教学为中心
30年前,上海老年大学顺应社会发展和广大老年人需求宣告诞生。“办广大老年人满意的老年大学”是我们的办学宗旨,“以人为本、以教学质量兴校”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博学、厚德、康乐、有为”的校训体现了我们的办学精神。在办学过程中,我们自觉践行“以学员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方针。所谓以学员为本,就是要求全体办学人员和教师心中装着学员,想学员所想,把服务好学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所谓以教学为中心,就是要求一切工作应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开展,以务实与开拓创新的精神,遵循适应性、科学性、系统性三项原则,达到时代性、实用性、启迪性、愉悦性的目的。因此,在安排学校的课程中,我们既有需求型课程,也有引导型课程,使老年学员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011年,上海老年大学与上海开放大学合作,创建了上海老年教育学院,开办了大专学历班,在全国率先开展老年学历教育,使老年大学办学体制有了重大突破。与此同时,上海老年大学还创新老年教学管理体系,探索学分制管理,将它纳入上海市“学分银行”建设,引导老年学员有计划地自主选择课程,有目标地学习,促进全面发展。
近年来,为了服务全市的老年教育,上海老年大学又着力于“三个延伸”的办学实践与探索,先后与本市九所高校老年大学、“东、西、南、北、中”五所区老年大学、六所企事业单位的老年教育机构组成了“教育联盟”,有效地扩大了老年教育的覆盖面,使更多的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地享受优质的老年教育资源。另外,学校承担了上海远程教育研究中心的工作,加强对全市各区各街镇、居村委的学习收视点的建设,使全市的基层学习收视点基本达到全覆盖,成为老年人融入与服务社会、交朋结友、活跃身心、享受晚年生活的重要平台。
今年在校庆30周年之际开展的第四次修订教学大纲的活动,对规范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一个好的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的内容,对教学方法和考核检查途径进行了探索,同时也是展示我们教师的知识和教学水平,提高学员的听课效率,合理使用老年教学资源。我们的教师都很敬业,他们敬畏老年大学的讲台,敬畏老年学员,为人师表,认真上课,因材施教,传授知识,使广大学员在课堂上能学有所得,学有所为,学有所乐。我们的工作人员努力做到和教学人员同心同德,在为教师和学员服务时倾注了感情,全身心投入,为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上海老年大学不仅为老年人搭建了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平台,也成为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精神家园”。
二、老年大学必须以科研为导向,创新教学质量
目前,老年教育正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时期,任重而道远。老年教育领域有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亟待解决,如:老年教育理念需要创新和提升,老年教育体制需要创新和提升,老年教育课程需要创新和提升,老年教育研究需要创新和提升,老年教育教材需要创新和提升,老年教育教育方法需要创新和提升等等,我们的教师和办学人员完全可以在这里大显身手,大有作为。我们要求全校教师和工作人员,能够把教学讲台和自己的工作岗位与科研结合起来,不断研究老年教育和的特点和规律,实现快乐教育;不断研究老年教育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拓展老年教育新领域;不断开发适合老年学员特点的课程,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人强我特的课程体系;不断加强教材建设,形成一整套适合老年特点的教材体系。总之,要不断创新老年大学实践,不断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年教育宗旨。
我欣喜地看到,学校近年来科研力量的加强、科研水平的提升、科研队伍的壮大对于办好老年大学所起的巨大作用。学校承担了上海市老年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的工作,建立了复旦、交大、上大、上师大等4所高校老年大学的理论研究基地,建立了闵行、普陀、奉贤、长宁、黄浦等5所区老年大学的实践基地,校内又建立了由学员骨干组成的理论研究小组,按“中心”的“课题研究指南”来研究老年教育中的难点、热点问题。
学校接受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和市教委交办的多项全国性、上海市课题,撰写了研究报告。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五个联动”——上下联动,区与区联动,高校与区县联动,理论研究中心与老年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其他“中心”的联动,理论研究中心与各有关涉老结构及协会、研究单位的联动,使科研的导向和支撑功能日趋显现,推动了学校专业教师的发展,也推动了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弘扬老年大学的治学精神
“人生因学习而美丽,生活因读书而精彩”,这是我们倡导的理念。“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这是我们校园文化的精髓。老年人到老年大学学习,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养老,老年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老年大学灵魂。经过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和社会上的老年人不一样,他们努力成为一位风范长者,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情操,还能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
学校以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学科教学为载体,以自我教育的方式,在平等、尊重、关爱的氛围中开展“树长者风范,做风范长者” 的教育活动,已历经10年,得到全校师生的认同,逐步成为学校文化的品牌。近年来,学校对长者风范教育活动开展了课题研究,作了深层次的理性思考,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其新的内涵;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传统,让长者风范教育活动更加接地气,为老年人所接受。面对老龄化程度的加速,扩大厚重自尊的长者风范教育活动,正在向所有老年学校、向家庭、向社区乃至整个社会延伸。
古人云:师者,授道传业也。我们说,选择了老年教育就是选择了奉献,选择了老年教育就是选择了高尚。回顾上海老年大学30年发展的历史,我们所有成绩的取得,都归结于我们拥有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和一支优秀的管理队伍,这是我们继续发展的基石,是我们的骄傲。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有着许多名师和优秀教师,他们在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外语系的刘文娟老师一生在高校从事英语教育工作,1998年退休后来到我校任教。15年来兢兢业业,淡泊名利。当学校组织发动教师编写英语教材时,她主动承担起《周游世界》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此,她梳理了自己多年的备课笔记,还亲身到国外旅游进行口语交流实践,利用节假日和一切空闲时间抓紧编写,确保《周游世界》上册在2013年9月正式出版。可是谁又知道,她是在严重的胰腺病疾病的折磨下从事教材编写工作的。其后,只过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就匆匆地离开了我们。现在《周游世界》上、下册已经出版使用,受到校内学员和国内许多老年大学同行的好评。
在上海老年大学,许多学员对王世豪、林仲兴、邵季英等优秀老师的事迹推崇备至。他们每堂课都提前到校为同学们咨询答疑,做课前的准备工作,课间课后仍然不厌其烦地咨询答疑。学员们为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既学到了知识,更学到了他们的高尚品格。王世豪被评为全国老年教育楷模,林仲兴、邵季英被评为上海市老年教育名师,还涌现了丁珏熊等一批上海市老年教育优秀教师。他们奉献了,展示了,也收获了人们的尊敬。
树长者风范,就是为了让我们上海老年大学真正成为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地,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风范长者。上海老年大学已经走过了30年光辉的历程,站在这个基点上放眼未来,我们应加倍努力,不断奋进。最近我们集体创作了上海老年大学校歌《金色的梦》,其中唱道“在和谐的社会中,校园里充满温馨,博学厚德筑成金色的梦,金色的梦让康乐有为成真”,体现了崭新的精神风貌和昂扬的人文情怀。让我们共同唱响这首歌,谱写金色的梦想,在上海老年大学发展史上书写崭新的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