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提出“重心下移,向高等院校、大中型企业、城乡社区延伸”的要求。在“十一五”期间,又提出“一、二、三”的发展目标,即参加老年学校学习的老年人要达到老年人口的10%,接受远程教育的老年人达20%,参加老年社会教育的达30%。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情况仍不能令人满意。笔者认为,症结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反映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全国2亿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继续教育权利的意识不强,与时俱进地在体制机制上深入改革创新的决心不大。这是当今深化老年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之所在。
本文拟解析三个问题,一家之言系供探讨。
一、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在电视、报刊的新闻报道里,常听到见到有的老年人为贪小便宜,受骗上当;有的老年人在健身、求医问药方面,因科学知识贫乏,奔波于求神拜佛取仙水;有的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远离书报,习惯于步入闲聊圈子听、传小道消息,平添几分是非与烦恼;有的老年人在公交车上对不主动让座的年轻人出言不逊,甚至动手伤人,很失尊严;不少老年人为消磨时光,沉迷于麻将桌,并时有某老因激动于一副好牌而倒下的不幸传闻;更有甚者,不仅见善事不为,反而自己跌倒受伤了,将搀扶、帮助自己送医院的好人抓住不放,指认是肇事者,……这些现象不仅丢了自己的脸,也给老年群体蒙了羞。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老年大学、老年学校里,我们看到听到的是令人肃然起敬的长者风范现象:他们如饥似渴地圆着大学梦,圆着科学健身养护的长寿梦,圆着施展自己特长爱好的大器晚成梦,圆着接受电脑等信息时代的新科技梦,圆着身背相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结伴走天下的旅游梦,圆着“活到老,学到老,参与社会发展,余热生辉梦”,……一句话,他们相互学习、激励,不服老,身体力行,传递着“人生因学习而美丽,世界因奉献而精彩”,“人生六十又一春”“实现振兴中华的征途上有我一个”的正能量,一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奋发向上的夕阳红景象。我曾接待过不少到老年大学来参观考察的团体、个人,记得有一位中年妇女告别时说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她说“这里的笑声格外甜!”第二天,她就陪着年过花甲的父母来校报名上学。
我曾无数次听到老年学员朋友对我这样说,进不进老年大学学习大不一样。他们的感觉是,在老年大学学习,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丰富了老有所养的内涵,增长了老有所医的知识,提升了老有所乐的品味,增强了老有所健的效果,开发了老有所为的潜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体现了人生价值。试举一例,我校有一位离休老军人陈根木,他于1996年跨进老年大学学书画,两年后开始用毛笔书写蝇头小楷长卷,无论是酷暑严冬,毛笔不离案。至2004年,先后写了《雷锋日记》、《北京申奥成功十大功勋人物》、《颂神舟五号上天》、《抗击非典英雄——护士长张积慧日记》等35万余字,总长200多米,共26个长卷,自费装裱后分别寄往有关国家纪念馆、展览会展出收藏。他本人已被国家有关部门、团体授予“新世纪中国当代书画艺术英才”“ 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名人500佳”等称号。与此同时,他以校学员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带领学员广做善事好事,坚持每年节省出养老金的10%用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他还带动子女一起做,从而使他的家庭成为在社区影响很大的“省级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尤其在当今金钱至上、道德有所滑坡的大环境中,当各种不健康思想袭来的时候,老年人能不能不受其影响,有没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抗争能力?取决于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身修养和素质。当曾迷恋于麻将桌的老爹老奶走出麻将室,报名上老年大学时,子女们无不信心十足地说:“我家争创五好文明户有望了!”作为老年人个体来说,上不上老年大学(学校)大不一样;作为各级政府来说,有没有为他们提供“就近、便捷、快乐”的老有所学场所,社会风尚就大不一样。
二、老年人想上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一座难求”的现状又说明了什么?
我国老年教育源于实行离退休制度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创办老干部大学起家。1996年首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颁布实施,老年大学、老年学校相继成立,面向全社会老年人。但其管理体制机制基本上保持原样,没有实质性的变革。进入本世纪以后,“一座难求”现象在各大中城市普遍出现,原因有三:
一是说明在国强民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老年人把提高生活、生命质量摆到了首位,当他们进一步感悟到身处“健康、参与、保障”三大支柱的积极老龄化社会中,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落伍,唯有继续学习不停步,因而上老年大学、老年学校便成了他们最佳选择。
二是老年大学坚持不带框框,不按常规学校教学模式,以老年人所需所求,走“教、学、乐、健、为”五结合的创新之路,各地各校都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以我市所辖的芜湖县老年大学为例,他们从1988年创办以来,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模式,即:紧紧围绕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从第一课堂课程设置,到第二课堂紧密联系实际,再到第三课堂走出校门,不断为老年学员创造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条件与机会。他们把教学活动与培育组建“四支队伍”相结合:一是弘扬先进文化的文艺骨干队伍,二是关心下一代的帮教队伍,三是传授、推广农业新技术的老年农技人员队伍,四是文明建设的长者志愿者服务队伍。这四种模式为具有各方面才能经验的老年学员继续接受教育、更新知识、学以致用、服务社会搭建了一个平台。全校1300余名师生员工人人参加其中的一、二个团队,教学成果丰硕,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报道他们教学活动的消息、图片上了《人民日报》和人民日报网、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等中央媒体。2005年在新县城建设规划中,县老年大学进了教育园区,划拨建设用地10亩,建成了拥有3300平方米的教学楼、拥有多功能大型活动室和花园式活动场地的独立校园,越来越吸引老年人前来踊跃报名入学,出现了“退休前先到老年大学报名领学员证,再到主管部门领退休证”的现象。
三是从总体上看,全国老年学校教育在发展上存在“三重三轻”的倾向,即:重经济发达地区,轻经济欠发达地区;重大中城市,轻农村;在城市中,重市级老年大学建设,轻基层、社区老年大学。“向下延伸”,只停留在几个点上,缺乏全面推开的具体措施,因而至今在大中城市的边远社区,尤其是广阔农村,许多地方的老年学校还是一张白纸,老年人想入学无门。全国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在校学员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仍在3%的基础上缓慢上升,低于老年人口增长率。
综上所述,在老年人口快速增长的同时,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普遍上升,城市老年大学自身规范化、现代化建设的速度应相应加快。如果“延伸”的局面没有全面打开,“一座难求”的呼声则势必越来越高。
三、老年教育走向社区化、基层化的症结在哪里?
提出“重心下移”、“三个目标”已近10年,为什么至今没有大的突破,是不可为,还是方法不当?不妨通过以下两个层面上的实例展开分析:
笔者从全国老年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和理论研讨会及有关报刊上了解到,上海市向下延伸的路子好,力度大,措施实。他们自“十一五”以来一直抓住不放,首先得益于率先创立的由市教委牵头的“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并设立了办公室,理顺了体制机制。2003年明确提出老年教育要做到五个纳入:纳入政府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责,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纳入教育部门财政预算,纳入教育统计序列,纳入评估、督查、表彰工作范畴。在2011年制订的“十二五发展老年教育规划”时,根据《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提出 “个、十、百、千、万”五大措施,即:办好若干个高水平老年大学;建立理论研究、师资培训、课程开发等10个中心;编写100本老年教育教材;建设3000个居、村委会老年人标准化学习点;培育10000个老年人学习团队,形成全市“东、南、西、北”区域性的均衡布局结构,实现“每个街道、乡镇都有一所老年学校,老年学校的办学点延伸到每个居、村和养老机构;高等学校举办的老年大学向社会开放,扩大全市老年教育的覆盖面,形成从城区到乡村的四级老年教育网络。因而上海市满怀信心地提出,全市在学老年学员将在“十一五”期间40万的基础上,“十二五”末可望突破50万。
笔者于2012年到一个地处偏僻的本地芜湖县陶辛镇四门村老年学校做过调查。这个村原来是全镇闻名的落后村、贫困村,即使到2009年,村里连一条简易的水泥路都没有,沟、渠、塘、坝年久失修,村容村貌 “保持原生态”,全村人心涣散。这一年,镇里派去新党支书崔世欣,上任后即把目光放到当时只挂牌子却流于形式的村老校上。他上门请出在群众中有威望的老支书当校长,动员、鼓励全村的“五老”首先入学,并亲自到校上政治课,请原来从不参加村里会议的长辈们都到了。渐渐地,村风大变。在老年学员们的带头参与下,全村关心留守儿童,帮扶困难户,教育对老人不敬的子女,倡导创建五好文明户,修路兴水利办企业,各项利民活动都红红火火地搞起来了,三年后就成了先进村。崔世欣调走时,村老校也由原来的仅一间教室扩展为拥有一排平房,且教室、办公室、图书室、活动室齐全的独立校园,入学老农民56人,占全村老年人口的15.55%。
上海市和四门村这上下两个层面上的实例,对如何破解老年教育“向下延伸难”的症结很有启示:上海市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上抓得早、抓得准,明确由政府主管教育的市教委牵头,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五纳入”,抓住了转型升级的牛鼻子。四门村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特色,老年教育不是硬任务,但要落实到社会最基层的社区、村一级,唯有其主要领导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亲自真抓实干,才能办起来,坚持下去,发展壮大。
我国老年教育正处于“三十而立”的黄金发展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引:“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有《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可依:“国家发展老年教育,把老年教育纳入终身教育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对老年教育应当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加大投入”;有章法可循:“重视老年教育”已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老年教育姓“教”,归属政府教育部门主管是顺理成章。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向上海市和四门村等一批先进典型学习,走他们那样的发展之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