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 追求 顿悟 自如——声乐学习有感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8作者:独唱班 初红系统管理员

一学年的声乐学习不经意间结束了。年初,怀揣“一张白纸”,毫无底气地走进南塘浜路,有幸投到对声乐事业无比热爱负责又充满激情的独唱班戚成荣老师门下。如今,收获良多信心满满。

声乐学习两大基础是打通管腔、调整呼吸——老师几乎每堂课都要讲解、举例、强化:胸腹腔好比乐器共鸣箱,放下喉头,竖起管腔,让气息由下而上畅通无阻,再辅以鼻腔共鸣器官,就能达到最好共鸣效果。“理论、练声、试唱三位一体”,教学中,老师最强调“降喉”“用气”;“U”“O”通道是练声的重中之重;试唱时批评最多的也是“喉没放下”“气跟不上”……

初次接触声乐,对“降喉”毫无概念。第一堂课“打开口腔,放下喉,保持管道通畅,挺胸……”感觉云里雾里;第二堂课“把空气喝下去那样把声音唱出来……”感觉似懂非懂还有困惑:唱歌是呼气状态怎能喝气呢?第三堂课,老师更形象地注释了唱歌状态:“如打哈欠时——犹如一位懒人——此时管道是打开的,嗓音是自如的”。一下子茅塞顿开:唱歌就是呼气,只是保持喝气模样。自此,在练习中音质稍有改变,嗓子也不易哑了。

嗓音天赋无法改变,但通过气息训练能控制美化:吸气至膈下,唱歌时气由腹肌收缩,有控制的呼出。歌唱艺术就是呼吸训练,做到“嗓音在气息上”。歌手不应意识到喉的存在——这就是意大利歌唱家的骄傲,老师如是说,“歌唱时,气息就是琴弓,在拉奏喉中的振体之前,须完全处于躯干控制下,本能的得到每个音的音高、歌曲的每个音节的音响”,“训练你的气息!用腹部稳住它,精确计量它的使用,用喉咙把它变成振动,使之在‘嘴唇上开花’”。咀嚼理解老师教导,训练“腹式呼吸”和呼气控制……进步虽慢但很有信心。

“哼鸣”技巧训练也不可或缺。哼鸣时,声带闭合,对气息形成阻力产生振动而发声。“哼唱法”即是哼鸣。“哼鸣”开发可获得高位置共鸣,老师用“一根甘蔗上竖着只小鸟”让我们体验“哼鸣”意境;用“俯身抬体法”让我们在训练中达到最佳效果。

“气是血,型是骨,鸣是肉,字是情,聚是魂”;“深、竖、拢、空、含、混”,这就是戚氏“三字经”和“六字经”。从解惑、领悟到实践、运用自如要走一条很长很长的练习之路。正如老师所说:唱肌有记忆力,必须长期反复、无数次机械操作,强化其记忆。在老师辅导下唱出一支优美的歌不能保证下次能如此,“靶子与击中靶子是两回事”。

喜欢唱歌,就坚持走下去。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