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长美我心中

发布时间:2016-02-02点击:17作者:张中韧系统管理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 我到地处吴淞口外的长兴岛插队落户,在那里劳动、工作、生活了9年。忆往昔感慨万千——我心中的长兴岛和长兴人永远是那么美……

赞叹长兴的自然美:繁重的劳动之后,乘农闲时光,约几位好友走上高高的堤岸,眺望长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如果月夜清朗,还可观赏到“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当年的长兴岛,春绽菜花、满地金黄,夏放荷菱、蛙声回荡,秋扬稻花、色白气香,冬飘芦絮、银蝶飞扬,晨风里偶或飘来一声声崇明田歌,晚霞中牧童和老牛犹如剪影,农民生活虽然艰辛,但长兴人和大自然相处得还算和谐,俨然一幅江南水乡图……

妙哉长兴的语言美:长兴人80%来自崇明,两地方言差异甚小,属吴方言语系,但与上海郊区其它方言迥异。来自长江两岸及全国各地的开拓人生活在这座封闭的江心岛上,为交流生活经验、提高生产技术、交融思想文化,因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方言,其中保留着许多古音节、古语素,如“思量”、“罢”等,即使骂人也不粗野,只是一声“消灭郎”而已。尤其是一些口口相传的农谚、民谣,如“笃悠悠二石九,急吼吼三石缺一斗”、“雷打惊蛰前,四十五日不见天”,无不展示了长兴人的纯朴、幽默和智慧……

难忘知青的青春美:上山下乡的岁月是艰辛的,知青们天天浑身热汗,有时还会流下热血和热泪;人人身上晒褪过皮,磨破过肩,受过腰腿踝腕等部位的伤痛,农具割破手脚更是司空见惯;有时一天劳累,骨头象散了架,没精力做饭菜,只能喝“玻璃汤”(生水中放点盐)。除了小喇叭,没有电视、没有图书馆,连看电影也成为奢侈,偶尔到凤凰镇参加全公社知青大会,赛过节日。现实尽管窘迫,但绝大多数的知青是勤奋的、向上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长兴人民的质朴、勤劳、智慧、团结、互助,深深感染了广大知青,优秀者不断涌现,我所在的长明大队知青也“出色来——奥去话伊”……

可贵长兴的人性美:天下人农民最好,农民中长兴最好,长兴农民在“文革”的特殊年代里依然保持着人性中善的本色。有些公社干部虽然身处逆境,但还是乐观开朗,经常与知青谈思想谈人生,勉励我们“人生之路不会平坦,坚持到底必定成功”。农民们对知青也是关怀备至,不论你出身如何,都是热忱相待,尽力帮助。许多普通的长兴人,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其恩其德重如山、深似海,永远萦绕在我的心头……

展望长兴的前程美:宝岛长兴已今非昔比,成为祖国东海岸、长江入海口的一颗璀璨明珠,我和广大长兴人一样,由衷地期盼长兴岛“三净”资源依旧,现代产业(海洋装备、绿色生态、旅游)壮美;纯朴民风依旧,文化交融互美;新人奋发有为,长兴明天更美……

长兴的新一轮发展,需要“大智慧”、“大文化”,让我们同心协力、献言献智,虽然生命有限、时空有限,但是情义无限、未来无限,为了长兴美好的明天,我们愿意再次奉献一份绵薄之力!

长兴,永远是我们“人生交响乐”中难忘的乐章!

(作者是上海老年大学文史系学员)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