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老年大学在多年老年教育的实践中认识到,老年学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者结合的过程,是老年大学逐步发展的过程,是老年学员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明确老年大学办学目标和任务的过程。
一、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的内涵分析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这三者都有丰富的内涵,涵盖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涵盖了办好老年大学的目标与任务
1. 老有所学是老年学员的自觉行动
2008年秋,黄浦区副区长视察区老年大学。他看到,不仅老年学员早早到校等候报名,而且还为不能报上所爱专业而叹息时,动情地说:“老年大学真是人满为患啊!”
(1)老年学员学习动因分析
2010年黄浦区老年大学曾对333名学员的学习动因作了调查、分析:满足兴趣爱好的215人,占64%;为提高生活质量的227人,占68%;为了学习新知识的201人,占60%;为了广交朋友,排遣寂寞的 155人,占55%。
现在老年大学学员大多出生在四、五十年代,年轻时很多失去了再学习的机会。退休后,生活有了保障,他们对文化生活有需求,入学的愿望也进一步增强。
黄浦区老年大学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着学员,浓厚的学习氛围凝聚着学员,教师的言传身教感染着学员,同学之间的友谊温暖着学员,学校如磁石般吸引着学员。学员杨秀凤家住浦东凌桥农村,到学校往返要三个多小时。几年来,她先后动员、带领七十多位农村学员来黄浦区老年大学学习保健、外语等课程。老人背着书包浩浩荡荡出村求学,成了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老年学员在校完全是自主学习,他们可以选择学校、老师、学科以及志同道合的同学。有45%的学员认为,到老年大学学习是一种精神寄托和创造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积极养老的好途径和好场所。
(2)老年大学要不断满足老年学员的学习要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退休人员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逐步提高。如果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就无法满足老年学员的需求。黄浦区老年大学很重视向市老年大学和兄弟老年大学学习,年年推出新课程,同时提升班级的层次。如钢琴、计算机、书法、国画、舞蹈等都开出初、中、高级班。编织还开出研修班、创意班等。声乐班从声乐基础班到声乐提高班、到合唱班,还开出了独唱班。戏曲班除开设沪剧、越剧班外,还把京剧引进课堂。2011年秋季招生,黄浦区老年大学已拥有112个班级,4200多(人次)学员。
学校领导体会到,开设课程应与时俱进,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如摄影班开设已多年,当今摄影技术和设备发展日新月异,老年大学应及时应对,于是请来摄影和数码图像处理老师开设新课,学员非常满意。老年大学还组织摄像沙龙小组,由学员自主管理,自定章程,自筹资金,自编刊物,每月开展一至二次活动,交流作品,切磋技艺。沙龙活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员从20余人发展到50多人。黄浦区老年大学类似这样的沙龙已发展到近20个,大大丰富拓展了课堂教学内容,学员得益匪浅。
2.老有所乐是老年学员的主要目的
老有所乐是老年学员的一种追求和享受,就是为了增长知识和技能,为了提高和完善自己。老年教育不同于普教、成教、职教等,它不追求分数名次,不担心升学就业,是一种纯粹的没有“功利”的学习。
(1)老有所乐贯穿在老年教育的全过程
老年学员的学习过程,就是追求快乐和享受快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享受快乐。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郭永洁在黄浦区老年大学任教已有十年,她说:“老年学员尊重知识,尊重老师是全日制大学生不可比的,教老年学员的过程是享受快乐的过程”。格致中学退休校长姜秀娥说:“我原先连五线谱都不识,现在可以坐在钢琴前奏出一首首曲子。这个过程很开心,很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动动手练练脑,还可以延缓记忆衰退”。
(2)老有所乐集中反映在学习成果中
老年教育虽然没有考试,没有成绩单,但黄浦区老年大学每年都举办多门学科的教学成果展示,并形成制度,以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书法、绘画、摄影、编织等学科进行师生作品联展;钢琴、舞蹈、戏曲、声乐等班级进行专场交流。2011年11月,学校举行“春华秋实”文艺汇演,有24个班级参加,10多位教师230多名学员奉献了21个不同类型的节目,全校师生仿佛像庆祝盛大节日般,纷纷拿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有的还邀请亲朋好友来观摩,并摄影、摄像留念。更有不少学员将影像资料制作成DVD,或自己保存留念,或馈赠亲友。这样的“学习成绩单”是何等的精彩!
3.老有所为是老年学员的思想境界和追求
老年学员有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的强烈愿望,在为社会奉献的同时也激发了老年学员的生命活力,提升了自己的生命价值。
老有所为表现在家庭、学校和面向社会。有26%的学员认为通过老年大学的学习,增长了知识和技能,在家庭中的作用和地位增强了,与小辈的沟通也更容易了,家庭成员之间更和睦了。老年学员在学校中的作为,集中反映在各种展示活动和汇演中。学校搭建各类平台让老年学员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收获,发挥自己的潜能,满足自豪感和成就感。
老年学员面向社会的作为有许多形式:如学校组织学员到黄浦区第一、第二社会福利院、千鹤老年公寓、黄浦区老年公寓等处开展送温暖活动,既有载歌载舞的文娱演出,也有捐赠御寒的围巾手套和消暑用的团扇等送温暖送清凉活动,还有可供观赏的书画。
老年学员的“老有所为”体现在:老年学员将自己的社会经历用来启示其他学员,共同为社会做贡献。摄影班学员汤妙昌原是南极考察中山站、长城站站长和越冬队队长,多次到南极考察。学校就请他来作报告,学员们被考察队员不畏艰险为国争光的感人事迹所深深感动。学校又介绍汤妙昌同志去黄浦区民政局、区中心医院、格致中学等单位作报告,社会反响强烈。
老年学员的“老有所为”还体现在:老年学员将学到和掌握的知识技能用来为社会服务。学员朱文敏在学习保健课程后,不但自治胃痛、胃气酸、食物反流等疾病,在其97岁老母亲突发坐骨神经痛时,运用学过的刮痧、经络穴位知识进行综合治疗,不出家门,使老人很快得到康复,这使得当医生的弟弟也十分佩服。她还在社区为居民服务,为老妇人祛除头痛、为出租车司机解决多年肾结石的困扰、为失声的教师恢复发声的功能等。现在小区、学校有人遇到病痛问题,常常会电话求助她。类似朱文敏这样学以致用的学员,在老年大学不胜枚举。
老年大学要为“老有所为”提供舞台,让老年学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满足“老有所为”的愿望。牡丹画班蔡福琴通过多年学习,绘画技艺多有长进,内心一直有奉献社会的意愿,在60岁生日时,打算用义卖画所得的一万元送给困难老人。学校就与黄浦区第二福利院合作举办了“真情敬老捐赠仪式”。会上,蔡福琴不但捐赠了两台电视机、羽绒服等物品,还为5位社会孤老发了红包。《上海老年报》曾在头版头条予以报导。
二、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的辩正统一
“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它们共存于老年教育的过程中。
老有所学是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前提和基础。老有所学,使老年学员在学习和取得成果的过程中享受到快乐,快乐来源于学习。学习是快乐的前提,学习得越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越多,其成果也就越大,也就越感快乐,越有作为。因此说知识和技能是老有所为的基础。
老有所乐是老有所为和老有所学的动力和目的。老年学员学习的动力和目的就是为了快乐、为了满足兴趣、为了交友、为了自身价值的体现。学有所得,就可以有所作为;学有所为,自然学有所乐,互相融通。
老有所为是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的追求和升华。老年学员已为社会服务了大半辈子,退休后,通过学习仍有所为,这是老年学员的追求。为了奉献再学习,为了作为再学习,这也提升了许多老年学员学习的境界,带来了更大的学习动力,老年教育的效果也就必然提高。
三、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是老年大学的办学主题
全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工作目标。
(1)“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有物质方面的,如老人的收入、就医、养老等,也有精神方面的,如老人的教育、学习等。老年教育既涉及物质的,如老有所医等,老年大学虽不是医院,但老年大学开设的老年保健课、食疗食养课、健身形体课等,都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有关,与老人的健康紧密相连。老年教育更多涉及精神方面的,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等。“老有所养”等六个方面,都可以与老年教育挂起钩来,都可以作为老年教学的内容,老年大学为老年学员提供求知、求乐、求为和求健康的可能,这既是老年教学的目标、任务,也是检验老年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
(2)用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检验老年教学的质量
老年大学教学质量的检查,一直是一个难题。老年大学开设的课程门类多,教材参差不齐,教师流动性大,学员水平不一样,办学人员人手紧,也不可能门门都是内行。对教学质量管理如何考核一直在摸索中。
黄浦区老年大学对教学成果可以展示的课程,如书法、绘画、编织、摄影、文娱、钢琴等,以主讲老师为主,开展师生作品展,一般是一年一次。师生争先把自己得意作品送去展示。学员对自己作品感到不满意,会邀老师、学员提意见加以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因此展示虽只有一、二天,但努力确是几个月,所化精力往往是上课时间的几倍,甚至几十倍。
学校对可以上台的钢琴、合唱、舞蹈、时装、戏曲等课程,组织专场汇报演出。演出前,因学校场地有限,大家轮流排练,往往还要加夜班。老师更把学员的演出看成是自己的作品,除要求学员课堂练习外,课后还个别辅导。
(3)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促进老年大学第一、第二、第三课堂联动,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校中因为多数学科都有展示和汇演的任务,因此学员在听课时就能带着任务学,课后带着思考去完成任务,对自己的要求倍增,教学质量提高较快。
沙龙活动也十分丰富,出席率很高。每当展示汇演时,老年学员的情绪十分高涨,他们不计时间和报酬,不顾疲劳地全身心投入,为要一显身手,体现自我价值。沙龙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消化和巩固了课堂知识。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联动,不断提升老年教学质量,丰富老年学员的生活内容,为老年学员提供奉献社会的机会,正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生动体现。
四、“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要在实践中提高和发展
上海市老年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五年内上海力争要有六成老年人能接受老年教育”。要完成此项目标,任务十分繁重。以黄浦区为例,2010年老年人口有13万,黄浦区老年大学学员约4000多人次,占老年人口的2.2%。南京东路街道老年人入学率约为4.1%;外滩街道约为3.9%。在老年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中,不乏有各类人才,若被边缘化,得不到继续有效的教育和学习,那么,全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和谐建设就会有很大的一块缺陷,就会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不同步。完成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是解决老年人入学需求与老年教育供给不足矛盾的有效途径。老年人队伍越来越大,退休人员的层次越来越高。最近几年老年教育虽有较快发展,但矛盾也日益突出。市级老年大学拥挤不堪,有的半夜报名还上不了学;区级老年大学基本饱和;街道、居委老年教育门庭冷落。对此,有两点可以引起思考。一是老年教育除政府部门主办外,也可引进民间资本来办老年教育。企事业单位一般都有退管会,退休人员往往会定时、定点返回原单位,各级退管会应担负起老有所教、老有所学的任务。对老年人集聚地,如老年公寓、养老院等都可以成为教学点,吸引社会的老人参加。二是办学要分层次,市、区老年大学与街道能否考虑划分招生对象。市级老年大学应办些提高性的班级。以钢琴班为例,市、区老年大学都办初级班,学员必定会先流向市老年大学,然后是区级老年大学,街道的初级班就很难招到学员。如果市级老年大学把各类初级班逐步让给区、街道来办,区级老年大学也让部分班级给街道、居委来办,那么各类老年教育就会均衡发展。就像医院改革的方法那样:小毛小病到街道医院,挂号免费;疑难杂症和大病到三级医院。这种病员分流的思路可作参考。
另外,老年人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各级各类老年大学都应建立一支志愿者队伍。志愿者可以是学员、教师和老年教育的爱好者,可以参加一些教学活动。提倡志愿者(包括老年志愿者)多为老年人服务,使老年教育事业为全民关注,配合政府部门蓬勃开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