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多才、妙趣横生的叶老师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4作者:杨 叶系统管理员

几年前,在上海老年大学的布告栏中见到一张海报:《是劳动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劳动?》,主讲人是苏州科技学院的叶文宪教授。讲座的题目一下子把学员们吸引住了,如约而至去听了讲座。果然耳目一新:从小就被告知是劳动创造了人,可是叶老师却颠覆了这个命题,他的论证引用了最新的考古学资料与人类学理论,尽管与教科书上所说的有所不同,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于是叶老师开的这门新课——“换个角度看历史”成了学员报名的热门课。

叶文宪老师是苏州科技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9年春,他应邀来上海老年大学教课。当时他就想到,要使老年人对学习感兴趣,必须将“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结合。至今他已开了《换个角度看历史》、《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俯瞰中国历史》、《新概念哲学》等多门课程。以后他还将在上海老年大学开设《考古史话》、《汉字溯源》等课程。

几年来,叶老师因博学多才的知识、妙趣横生的讲课而深受老年学员的爱戴和欢迎。

独到见解、标新立异

 叶老师对许多历史观点,包括哲学观点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从他编写的《反谈中国历史》、《新概念哲学》等教材的名称就可略见一斑。他“标新立异”的教材从思想到内容都提出了许多与传统观念不一样的新观点,如传统认为“我们是龙的传人”、“岳飞是忠臣、秦桧是奸臣”的结论,并对“夏商周三代是奴隶社会吗?”、 “从秦到清是封建社会吗?”、“秦末社会大动乱是农民起义吗?”、“土地兼并是好事吗?”等每一个题目的讲课,让老年学员在颇感兴趣听课中学到了真正的历史知识。

《换个角度看历史》这门课程用的教材是叶老师自己写的书——《反谈中国历史》,从书名“反谈”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具有颠覆性的著作。这本书总共有71节,讲述了71个类似的课题,每一节的内容都是那样的另类,有的简直使人感到振聋发聩。书的封面上印着这样一句广告语:“我们不能改变历史事实,但能改变对历史的看法。”叶老师是1977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考上大学的,书中所有的内容都是他从上大学以来不断反思历史问题的结晶。

叶老师的独到见解和标新立异的讲课,让老年学员兴趣盎然地从“换个角度”之中领悟了中国五千年历史。又例如在《俯瞰中国历史》课中,叶老师举证我国各地的汉人有共同的文字却方言不同的事实,驳斥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应“有共同语言”的定义;又举例我国杂居于汉族中少数民族、以及杂居于少数民族中的汉族也没改变各自民族特点的事实,驳斥了斯大林关于民族应“生活在共同地域”的定义等独到见解,把老年学员的听课思路饶有兴趣地引进了“中国汉民族是怎样形成”之中。他在老年大学《新概念哲学》讲课中提出了对“物质决定意识”哲学观的疑义。他说世界上物质分为“自然物”、“人造物”两类。“自然物”当是先有物质、后有人的意识。但“人造物”如我国两弹一星、宇宙飞船等则是首先有人的创意、人的设计,也即先有人的意识后有“人造物”被发明。可见“人造物”是意识决定物质。如此讲课,让老年学员听了不由感到历史课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叶老师的名片也与众不同,上面印了朋友送给他的两方篆刻作品,阳文的一方是“独立精神”,阴文的一方是“自由思想”,篆文典出于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题写的碑文。他的名片是自己用电脑做的,不落俗套,印文的内容正是他自己的精神与思想的写照。

深入浅出,妙趣横生

叶老师是历史学教授,但是他开的课程内容涉猎面极广,除了历史以外,还有考古学、古文字、文化史、哲学等等,既有理论,又很专业。在讲哲学的时候他还谈了许多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甚至有相对论和大爆炸宇宙学,听他讲课就像是在知识的大海里游泳冲浪,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在常人看来,哲学总是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但是叶老师讲哲学却能够让人听得津津有味,他讲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再深奥的理论,到他嘴里也能解释得很通俗,让我们这些外行都能听得懂。他讲课的风格犹如行云流水,非常流畅,不打一个“葛冷”(沪语“葛冷”是指语塞、停顿、反复等),就像是脱口秀,还像评弹演员说书那样,时不时地放个“噱头”,引得哄堂大笑,我们的笑声常常吸引对面教室的学员来驻足旁听,在一笑之后回味其中的潜台词,可以体会到睿智与哲理,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让人很开心。世界上做学问的人有两种,一种人是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说的天花乱坠,让别人如坠云里雾里,以显示出他的高深;另一种人是把复杂的东西搞简单,让外行人也一看就懂。叶老师就属于后一种人。

叶老师讲课,不但让老年学员明了中国五千年历史,还有助于老年学员回去能指导亲朋好友的下一代人历史观。有的老年学员直言不讳地说:“听了叶老师课,我们回家还能指导儿孙正确学习中国历史”。 2012年秋季《俯瞰中国历史》课程结束后有70多人报名下学期叶老师的《考古史话》课,就说明了这一点。

态度诚恳、热情大方

 上海老年大学曾在开学前的班长会上提出,要求学员在课间十多分钟里不要打扰讲课老师的休息。因为叶老师的博学多识,许多学员课间休息时还是忍不住想问问叶老师一些问题,然而又怕影响叶老师休息没敢深问甚至不敢去问。叶老师了解了大家想法后告诉大家,可提前在第一节课上课前的半小时开展师生互动和聊天。于是,这个时间里不断有学员与叶老师攀谈,提出了诸如从房价问题看住房的改革,从GDP看中国经济的发展,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看谈机动车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从老百姓桌上小菜污染问题看今后食品污染的预防,以及最近钓鱼岛问题看中日间的关系,从薄熙来问题看中国的反腐等等。虽然叶老师对许多问题不可能圆满回答,但至少让学员从叶老师诚恳热情、尽可能回答大家问题的态度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今后发展。

 (作者单位   上海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