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食,乐在心—采访点心班教师陈黎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5作者:回忆录写作班 曹赛春系统管理员

“衣食住行”,其实吃是第一位的,所有人都爱美食。

在上海老年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吃”放在了第一位,每一堂课大家在老师的带领下兴致勃勃地,寻找美味,寻找健康,他们徜徉在美食王国里,乐此不彼。他们就是家政系“特色点心班”的同学。

在上海老年大学里,有这样一位女教师,四十多岁,说话声音柔柔的,可上课时说话的声音却不小,她中、西点心样样精通,从八宝饭到萝卜丝酥饼,从起士蛋糕,到披萨饼。她本是一位大宾馆的助理厨师长,自从六年前被上海老年大学的校长从美食文化学校请过来后,就再也离不开这里了。刚来时,她每周带一个班,现在每周七个班,可慕名来报名学习的人还有好多,好多。她就是“特色点心班”的陈黎老师。

陈黎老师一个半小时的课,要教同学们两道点心,一中一西,一甜一咸。上课前,她把要教的内容写在黑板上,从选料到配料,一一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许多辅助的东西,她已经在课前都准备好了,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我们是门外汉,但一堂课下来,我已经想回家自己学做蛋糕了,你看陈老师用的所有的食材都是简单又新鲜,而且不加添加剂。做蛋糕一般要加香精,否则不香,可陈老师教大家只要五滴柠檬汁就解决了;一道中式小点“咸蛋散”,一方豆腐解决了蛋散的松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她总是为同学们着想,告诉大家到哪里可以买到既便宜又安全的食品,如何做到少用或不用添加剂,又如何用健康的食物替代,比如用黄油替代咸淇淋,杜绝了反式脂肪酸的摄入;用调整包子的收口方法来达到包子开花的效果,而杜绝了添加剂的应用。她手机24小时开着,在微博上讨论同学们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并根据节气,时令调整教学内容,让大家享受应时的点心。

陈老师每天七点半以前要赶到学校,做上课前的准备工作。她说这样可以留一定的时间给同学们交流,有问题,她马上解答,同学们也把自己的作品拿来给老师点评。同学就在微博上说:“老师,做你的学生太有口福了。”她在微博上回答道:“只要你们和家人,脸上有开心的笑容,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她把同学们当亲人,当长辈,以心相交换。有个学员去了澳洲,来聘请她去澳洲合作开店,被她婉言拒绝了,说我在这里很好,不想出国。

点心班学制一年,许多同学半夜里来排队报名。他们说,一年里不仅在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快乐和健康。点心班有个三姐妹同学,大姐76岁,二姐70岁,老三68岁,因为三姐妹的家不住在一起,难得碰头,现在每周上午上完课,下午去大姐家一起复习,做完点心带回家,学到了知识,生活又多了乐趣,也加深了亲情。

学员中还有一位从台湾来的新上海人,她刚来时对大陆的点心不会做,跟着大家一起从揉面粉开始学,一年以后,学会了好多点心的制作。她丈夫原来有“三高”,她来学习后,就天天在家做点心给先生吃,一段时间下来,她先生的验血指标都正常了。她有个姨夫是上海人,四九年去了台湾,想吃上海的点心,她回台湾后就用学到的手艺做了上海松糕给老人吃,老人非常激动,说六十多年没吃过这样的点心了。

许多学员学完了回家就做点心,送朋友、送亲戚。有位八十多岁的老年学员在这里学了以后,回社区做了几十斤青团送给社区的老人。同学们说,他们的学习成果已经漂洋过海,让更多人分享她们的学习成果。

“我学习,我快乐,我健康,我快乐”。这就是学员得到的最大收获。许多学员都说,进了老年大学这扇门,就不想出去了,要一辈子学下去。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