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记上海老年大学《古诗词》教师李剑冰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21作者:郑民强系统管理员

本人聆听李剑冰老师的《古诗词》课,已有三年半光景。有太多的感悟,有太多的感慨。

1948年出生的李剑冰老师,原在华师大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工作。2007年开始到上海老年大学任教。他颀长而消瘦,清癯而干练,鼻梁上架着一副普通的眼镜,说话慢声细语,风平浪静,高论妙语在微笑中娓娓道来,不作惊人之状。听他的课,偌大个教室鸦雀无声,大家在李老师的引领下,思绪一起奔涌,心灵一起共鸣,沉浸在浓郁的古韵和缠绵的诗意中,感受着艺术的魅力。

(一)

李剑冰老师博闻强记,学富五车,低调优雅,气定神闲。他英语好,书画精,擅多种乐器,有邺架富藏。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他就参与编撰了《唐诗汇评》和《古文鉴赏大辞典》,后来他积多年心得撰写了《唐诗宋词百话》、《泛舟诗词长河》、《趣说水浒人物》和《出入水浒》等多种著作。他对古诗词的研究十分精到,带领我们“泛舟诗词长河”,让我们循着先贤的足迹,领略诗词长河中的旖旎风光。

上课时,李老师思路清晰,侃侃而谈,优雅从容,引人入胜。

对诗词基础层次不一的学员,他都给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的讲解,从介绍历史背景、时代风貌、风格流派、人物关系、作者概况、作品特点等,到研究现状和学术著作介绍,林林总总,详详略略。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从三曹七子竹林七贤到陶渊明大小谢,从李白、杜甫到苏轼、辛弃疾,三百多首古诗,使学员对星汉灿烂的古代胜景一览无余,由此而兴趣盎然。

李老师运用多种手法,将诗词讲得有声有色。这源于李老师阅历广泛,经纶满腹。比如在介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时,李老师详细介绍了当前诗词界的研究状况和有代表性的专家及其著作;在讲述曹操作品之前,他把自古至今名家对他的评论全面地罗列出来;在介绍我国第一诗人李白时,将他和杜甫进行对比;在讲到苏东坡时,则将林语堂《苏东坡传?序》的一连串排闼而来的形象比喻呈现给大家:“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而在描述宋诗的特征时,李老师又将缪钺请了出来,将宋诗和唐诗的比较描述得绘声绘色:“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宋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譬诸修园林,唐诗则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譬诸游山水,唐诗则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二)

针对老年学员的特点,李老师在演绎作品时,既条分缕析,又抓住重点,在把握作品特点并对其“华彩段”作浓墨重彩的讲解时,将学术界的观点、有争议之处及相关的典故介绍给大家。然后广征博引,旁稽博采,悉数将有关的妙文佳句渲染而出。此时,李老师神采飞扬、佳言如屑、天南地北、汪洋恣肆。

把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介绍给大家,这是文学传授之道。李老师绝不墨守成规,即使教材(《历代诗典》)里没有的作品,只要有特色有地位,他就会不辞辛劳,爬罗剔抉,从别的资料里搜寻来,抄录给大家。

诗词歌赋,最能反映祖国语言的音韵美,那些铿锵的、缠绵的、婉转的、悠扬的、高亢的、急迫的、行云流水的、声振林木的诗句,李老师都会带领大家诵读一遍,领略节奏之畅,感受声韵之美。真是绕梁三日,令人难忘。

三千年的诗歌有多少千古名句,哪句最妙,哪位最佳,人云亦云,你我知晓?李老师会为你一一道来。《诗经》的最佳句是《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则为《九歌?湘夫人》中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唐十佳诗人是谁?有几种排法:李、杜、白……,李、杜、王……我国历史上最受人喜欢的文人是谁?他诗意地转述了余秋雨在《山居笔记?苏东坡突围》中的观点:苏东坡。不一而足,印象深刻。

更为可贵的是,在谙熟古人心迹的同时,李老师还传达给我们崇尚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风范。说起古人的那些高风亮节、古道热肠,李老师会青眼相加,眼神中流露出钦佩之情,言语中洋溢着赞叹之声,对比时下的一些世俗之风和种种不良的社会现象,他会刚肠嫉恶,白眼相向,痛恨之余,竟潸然泪下。真是性情中人!李老师不附庸风雅,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坐标,有自己的原则。我们耳濡目染、亲承謦欬,在跟随老师锻冶文学修养的同时,也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嵇琴阮啸,至德可师,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李老师于古诗词烂熟于心,哪句诗句、哪个典故,召来挥去,回策如萦。有时说得性起,完全沉入了角色,沉浸在作品和人物中,忘记了时间。他是用生命在高扬着文学之美啊。记得是2012年6月20日,我们“古诗词”第三个学期的“最后一课”,李老师讲课完毕,全体学员情不自禁地站了起来,热烈鼓掌,表达敬意,时间长达好几分钟。此情此景,感人至深。大家是为老师的精彩讲解鼓掌,是为我们拥有如此出色的老师鼓掌,是为老师给我们开启的优美意境鼓掌,也是为我们在老师引领下的精彩生活鼓掌。

(三)

李老师不仅古诗讲得好,而且古文底蕴也深厚。2012年9月起,我上老师的《世说新语》和《六朝文絜》两门课。老师将这两本书的历史背景、作者身世、作品地位阐释得清晰透彻,特别是对一些古词、古字解释得非常到位,使大家了然于胸。文言文有个特点,精炼概括而含蓄模糊,要准确地把握、完好无损地表达并传达给学员,实乃非一日之功。而李老师却解释得明白如话。

已故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1931年在清华的就职演说中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为有这样的学校而高兴,为有这样的老师而庆幸。我们希望学校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光”和“热”,挖掘他们的知识潜能,开掘他们富有的矿藏。李老师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功底,我设想他可开设《中国历史文学课》:把那些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推动历史发展和文学前行的文学作品汇成一系,设为一课;他可开设《鲁迅研究》,引导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心胸,与鲁迅一起同呼吸共声音,发出我们的呐喊,挺起我们的脊梁;他可开设《英美诗歌选》,他可开设《目录学》,他可……兹是窃议,实诚明鉴。

到了老年,沉重的人生使命已经不再,生活的甘苦也体味熟稔,不切实际的幻想已抛到了脑后,宁静的周遭和缓慢的节奏,构成了一种幽静淡雅的轻微和声。于是,一种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飘然而至。来到老年大学,所为何也?规避尘世,遁入学堂,寻诗觅友,探访欢乐。我们为的就是乐:学到知识,人生一乐;聆听好诗,人生再乐;结缘良师,人生至乐。

  (作者  上海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