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教案激发自主学习动因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15作者:林 岗系统管理员

陈丽敏老师从2012年起到上海老年大学执教数码摄像基础班和计算机初级班,在老年教学的田园里辛勤耕耘,以执着的敬业精神,针对老年学员的特点,逐步形成了一套细致、扎实、渗透和管用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她的教学特色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精心编写教材, 精心设计教案

陈丽敏老师为自己定下的目标是:通过数码摄像基础课的学习,使学员学会数码摄像的基本技能,并能将拍摄的视频素材,结合其他各类多媒体素材,运用会声会影软件进行整合编辑,制作出具有视听享受效果的精美影片。通过计算机初级班的学习,使学员学会windows的基本操作,能电脑上网及收发邮件等,能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和对文件进行管理,掌握电脑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陈老师已编写《照片处理》《数码摄像后期制作》等多种教材。她编写的教材,以“由浅入深的知识渗透”为纵线,以“基础到综合的操作训练”为横线,根据老年学员的特点,既重能力又重知识,知识点讲解与操作训练互相渗透,通俗易懂,明白易学,且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特点清晰,具有系统性,深受老年学员喜爱。比如,在“从照片中抠取对象”章节,教学目的是,要学员掌握“选区工具、路径工具的操作方法、适用场合”等知识点,同时着重强调“路径绘制后一定要转换为选区后才能对图像进行编辑操作”等操作要领。在若干个章节之后,则编入复习性小结,归纳若干知识点。有的知识点或操作要领,为了醒目,便于记忆,采用表格式。

陈老师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是教师要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员,培养学员独立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或技能的转移过程。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员、教材,这三个因素互相依存、联系和作用,构成三个矛盾。其中,教师与教材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为此,在编写教材上的过程中,陈老师胸中有学员,充分展开对实际教学情景联想的翅膀,并融入种种教学设计。这样编写的教材就“接地气”,能充分适应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

深谙教学规律的陈老师认为,学员学习计算机知识技能的过程分四个阶段:一是感知教材,调动观察力。二是理解教材,形成概念。三是巩固教材,纳入记忆。四是应用教材,形成技能。上述四个阶段性认知规律,通篇隐含在她所编写的教材之中。如在《照片处理》教材中,不管是整本教材,还是从“照片处理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到“数码照片创意合成”任选若干章节,都体现上述四个阶段认知规律这一编写指导思想。

例如,“人像修图”。先让学员感知人物脸部瑕疵修饰,因为,人对脸部瑕疵最为敏感,老年学员在这方面尤具观察力。其次,要求学员去除人物黑眼圈和眼袋,老年学员对眼袋和脸部皱褶颇为熟悉和理解,能用心地综合运用减淡工具、模糊工具等进行操作,由此形成面部修图概念。再次,要求学员在人物脸部添加自然红,借此巩固上述操作知识和技能,纳入学员记忆中。最后,要求学员洁白人物的牙齿,并增加操作难度,这里涉及“滤镜——液化——冻结蒙版工具——在不规则牙齿外围涂抹——选择 “向前变形工具”等综合性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由此,为学员以后“应用教材,形成能力”方面打下基础。这样的例子可以列举很多。上述四个阶段认知规律——“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就落实在每个章节和教材整体编写之中。

因此,陈老师编写的教材,细致、扎实、渗透和管用,循序渐进,整体教材具有系统性。这样,学员学习后就有发展后劲。

二、夯实知识基础  强化操作技能

陈老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应该将技能操作训练与知识点的落实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学员只有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操作技能训练,才能扎实掌握知识和真正学会技能,从而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那种重能力轻知识,或者单一操作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不可取。那样教学,学员只能是教多少懂多少,不教就不懂,缺乏再学习再钻研的能力和自我发展主动进取的后劲。计算机知识是操作能力的基础,只有在落实知识点的层面上进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学懂学会,融会贯通。陈老师的教学目标是,她教过的学员,能形成一种活的能力,一种活的心理结构,即能够把计算机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活用活。

在教学中,也并非所有的学员都能领悟陈老师的教学理念。有的学员急于求成,一上来就要求教操作技能;有的学员要求跳过理论知识讲解,只要教最实用的动手能力章节。对此,陈老师不厌其烦地开导和点拨学员:在计算机教学中,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一般只能举一两个典型操作练习题,并不代表就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了。其实,实际应用是各式各样的,即使当时能做好教材上的每道操作性练习题,但以后一当遇到质同而形不同的实际问题,缺乏灵活应用能力,便会“犯晕”,以至于不知所措。这就是没有真正学会学明白的表现,也就是重操作能力轻理论知识的缺憾。

如果学员学会做上面这道题了,而且能够操作得非常熟练,但是没有真正弄懂某些关键点,没有展开充分的思维,就以为掌握了照片中“去除多余人物”这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技能,那就不对了,因为在实际应用中还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碰到质同而形不同的实际问题。如果机械套用上述方法去做,有时会跳出窗口警告: “不能新建图层,因为选区是空的”“不能移动,因为所选区域是空的”。于是就做不下去了。陈老师告诉学员,要把知识转化成活的能力,就应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打好质量基础。这个质,就是对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理解;这个量,就是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操作要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次数。才能打下扎实的基础,形成活的能力。

讲课中,陈老师融入个性心理品质和独特的情感体验。她用谦逊的语气说道:虽然在自编教材中设定了做习题的各种参数,比如,“青色38、洋红-1、黄色-37……”等等,是自己经过多次操作和反复思考才获得的,然而,未必是最佳数据,学员应该通过自己操作和思维作个性化体验,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此,陈老师要求学员有更多回家温理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时间,比如,用自己照片做知识技能迁移性练习的时间,应该大大超过上课时间,这样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

陈老师认为,并不是每个人学习每一点知识和技能,都要达到深刻理解或能灵活应用的程度。每门学科的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外围知识。老年学员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应用,可以有不同层次和不同水平的要求,但是有些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需要透彻理解并且能够在实际中灵活应用的。陈老师将这些理念注入于教学之中,于是,课堂上,师生间,便呈现融合的交流与会心的沟通,出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气氛。陈老师的教学方法细致、扎实、渗透和管用,学员的学习潜能被大大激发起来。

三、灵活因人施教  激发自主学习

陈丽敏是有理念又务实的教师。

她的教学理念是:激发学员自主学习动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教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方法。陈老师以务实为重,首推教学效果。其施教方法是:又实又活。实,学员能真正把知识技能学到手;活,从学员实际出发,灵活施教,每个学员能喜悦地感受到自己在进步有提高。

陈老师认为,教学过程包含两次飞跃。备课时,教师将教材和参考资料提炼并设计成教案或上课提纲,是第一次“飞跃”;将教案或上课提纲带进课堂,转化为学员的有效知识与技能,是第二次“飞跃”。课堂是动态的,教学过程是有变数的,学员的年龄层次、原有基础和接受能力等参差不齐,教案的执行随时会有更动变化,有时要即兴发挥。这样,一堂课下来,能落实60-70%就是好教师的标准了。

陈老师从紧张的课时中挤出两堂课时间,专门教大家如何安装与操作“屏幕录像软件”,让学员能用屏幕录像软件实录她讲课的全过程,课后,学员回看动态的课堂教学全过程,也就是再学习再消化,课堂情景会形象地呈现在面前,是帮助老年学员学习的好方法。

困难学员只有反复看多遍,慢慢体会,才会跟得上。例如,《照片处理》第15课“制作沙滩上的爱语”的一个操作步骤,在“斜面和浮雕→”的箭头后面,紧接步骤是“设置为:样式:浮雕效果,方法:平滑,深度……”,这时,困难学员操作不下去了,因为不知道点击哪里才会出现“浮雕效果”。有了屏幕录像之后,虽然教材上少了“双击‘斜面和浮雕’”这一句操作提示语,但困难学员通过多遍复看,明白老师在点击“斜面和浮雕”图标字样后,“浮雕效果”样式就会出现。优秀学员有良好基础,细细咀嚼,常有新的启迪,从而可以让他们“吃得饱”。

陈老师“又实又活”的施教方法,还体现在平时讲课中,适当增补旁白及相关知识,比如,增教设备管理器(驱动、显卡,存储卷、监视器等)的操作与审看,如何在Word上添加汉字字体的方法等,这让基础薄弱的学员获益匪浅。而对于基础厚实和求知欲望强烈的学员,陈老师则考虑开设“计算机新技能兴趣班”,探索将计算机某些新发展的东西编成教材,让学员在计算机专业技能方面,实实在在提高档次。

陈老师的课闪烁着个性化创造性的色彩,扎实的专业功底、细致的教学方法和内在的魅力,吸引了众多的学员。有位学员本想放弃不学,后来变得充满信心,她说:“朋友把陈丽敏老师推荐给我,我抱着再试一学期的想法,报读了陈老师这门课,她每次上课都提前到,在上课前就把当天教学内容发到每个学员的计算机上。她口齿清楚,讲课讲在点子上,能够把有基础和没有基础的学员都教好。她编的教材通俗易懂,并用上下互动的方法来消化学习内容,同时不厌其烦手把手地传授知识。她对重点地方反复讲,一遍遍地重复讲到大家明白,每堂课都倾心尽力 。”

(作者    上海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