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儿在歌唱—记上海老年大学声乐教师凌骥

发布时间:2016-02-01点击:20作者:茅 溢系统管理员

童年时,父亲曾带我去看过一部电影《心儿在歌唱》,故事情节始终留在脑海里。几十年后,我在凌骥老师带教的女声小组唱班学习了五年,对“心儿在歌唱”这几个字的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凌骥老师就是用他的艺术魅力,让我们的心儿都歌唱起来。

古稀之年的凌老师,原是中学的高级教师,从事音乐教学、合唱教学及小学音乐教师职务培训等工作30余年,获得过上海市园丁奖。他带教的少儿合唱团、学生合唱团曾在区、市及全国比赛中获奖,还被原卢湾区人民政府授予突出贡献证书及给予特殊津贴。2007年,他来到上海老年大学任教,用他的敬业精神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法,把我们这些“门外汉”引进了音乐的殿堂。

一、创建女生小组唱班  一丝不苟倾注心血

四年前,凌老师接受学校委托,创建学制为两年的女生小组唱组合班。从招收学员、编辑教材,选择歌曲,都倾注了凌老师的大量心血。当学员拿到教材,看到书写工整、清楚的百余条“调式与调性练习曲”及几十条“多声部练习曲”时,无不为这位老教师的认真、勤奋和敬业精神所感染。

声音和技巧是声乐艺术的主要载体之一。小组唱班各声部必须清楚,声音要求统一,才能把歌曲唱得优美、动听。但是声音的美与高低、长短、强弱等,都需要有足够的气息来支撑。凌老师在指导学员练声时,要求大家把原2小节就需要换气的习惯,调整为4小节甚至更长。他会指导学员按照曲谱上标明的换气符号来换气,气息不够时,可以在一句歌词结束后速换气,立即接下一句歌词。他说:不能随心所欲乱换气,这样会破坏整个歌曲的歌唱效果,有的歌曲歌唱时,需要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慢慢放出来,有的歌曲则要求浅浅吸一口气,迅速放掉,要根据歌曲的要求来调整气息。每次上课,凌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提醒和指导大家注意气息的沉稳,长音不能抖,高音不要卡。

凌老师用他那深厚的音乐功底和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要求我们注意正确的发声方法,体会音乐的美妙。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感到非常开心。

二、彰显课程特色 提高老年教育声乐水平

凌老师的练声很有特色,不枯燥、不乏味。小组唱班没有现成的教材,视唱练声的教材都是凌老师选编的,他选编的百余条单声部与几十条多声部的练声曲都是从各中外歌曲中挑选出来的,并自己动手抄写、编辑,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教材中有自然大调二——七度的练习、和声小调、旋律小调中特征音程的练习、变化音的练习以及大小调转化的练习,转调的练习、连续切分音的练习等等,这些练习大多是为学唱的歌曲作铺垫的。如学唱《雪花》时,因为有大小调的转换,凌老师选用多声部视唱教材中柴柯夫斯基六月—船歌中如歌的行板和乔万达尼《我亲爱的》一段来练声。学唱《送我一支玫瑰花》时,则选用连续切分音的新疆民歌来练声等。这样的练声方法显得生动、有趣、直观,很受学员欢迎。凌老师平时上课时会给学员讲一些乐理知识,他的视唱练声教材就是一份简易的乐理知识介绍资料,对没有系统学过乐理知识的学员来说很有帮助。

凌老师根据学员的声线、音域将学员分成高、中、低三个声部,他强调分声部的合唱,音域、色调、力度、气息的变化是一种集体、协调行为,必须在练声、练曲中不断磨合,每一个声部的学员,都要学会倾听其他声部的歌唱,养成边听边唱的习惯。曲谱中有升降记号的音符是学员歌唱的难点,凌老师会请钢琴老师分别弹奏有无升降记号的乐句,让学员区分、聆听,分声部练习,然后再合,达到整体的协调,体现合唱的效果。

除了声音和技巧外,歌唱艺术还是人类情感的体现和作品内涵的表达。凌老师在指导我们唱歌时,对作品音乐的处理,风格的把握都独具匠心。我们的歌声会随着凌老师的指挥手势而跌宕起伏,我们的情绪会在凌老师的激情“吼叫”声中而被调动,除了这些,还有音乐感觉、艺术修养、音与音、乐句与乐句间的衔接等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东西,凌老师也尽量用语言给我们表达清楚,学员们说,上凌老师的课真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凌老师为我们选编的歌曲,都是适合老年人的有艺术价值和内涵、有深度的中外优秀经典歌曲,如《雪花》、《沃尔塔瓦河》、《船歌》、《虽然你冷酷无情》、《春雨沙沙》、《铃兰》等等。这些歌曲学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凌老师告诉学员,要体现作品的意境、内涵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歌唱时要呈现一种画面感,用心用情去演唱。学唱《海滨之歌》时,凌老师给我们讲那是作者在早上太阳升起和傍晚夕阳西下时在海边散步的情景,看着海面上时隐时现的小船,思念着自己的家乡,要唱得宁静、优美、舒展。歌曲《雪花》主要表达瑞雪纷飞,荡涤一切污浊,留给世间一片洁白的大自然场景,要唱得圣洁、纯净,领略大自然馈赠、洗礼的感觉。歌曲《回娘家》要唱出一个北方小媳妇在回娘家时高兴、活泼、有点野性的情绪。凌老师会倾己所能,用他的体态语言,形象示范地诱导和启发学员的主动性和想象力,将我们一点点带入歌曲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氛围中去,充分体现合唱艺术的韵味。

三、坚持带病工作  不舍的是一份对老年学员的热爱

学员们喜欢上凌老师的课,有的学员从组建小组唱班开始,就上凌老师的课,至今也有七年左右的时间,一直没有离开过,是一支比较稳定的学员队伍。但不幸的是,一年多前凌老师病倒了,做了手术和化疗,学员惋惜地认为凌老师再也不会来为我们上课了。可是凌老师仅仅休息了几个月,化疗期还远远没有结束,就又顽强地站到了教学讲台上。他心里放不下他的教学,也放不下我们这些学员。当病后的凌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那一刻,望着他那消瘦的脸颊和虚弱的身体,我们的心被深深震憾了。上学期的的最后一节课,凌老师因感冒发烧,还硬撑着来上课,最后是在系主任顾军老师的“命令”下才被迫回家休息,大家无不为凌老师的身体担忧。凌师母告诉我们,凌老师得病后,其实身体一直不好,在家里会长时间躺在床上休息,他把所有的精气神都用在教学上了。他是在用心倾力教学,他的骨子里充满了对声乐艺术和对老年学员的挚爱。

几年的打磨,小组唱班逐渐名声鹊起,老年大学的学员会随着我们悦耳的歌声寻觅而来,在教室门外驻足倾听。班里的学员风趣地说,我们是在凌骥老师的带领下,《乘着歌声的翅膀》,穿越浪花飞溅的《沃尔塔瓦河》,来到《山楂树》下,静静地观赏漫天飞舞的《雪花》,在庄严圣洁中感受“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感觉。电影版的“心儿在歌唱”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明白了,什么是“心儿在歌唱”。衷心祝愿凌骥老师早日康复,永远充满活力,充满精彩!     

(作者  上海老年大学)

©2020  上海老年大学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5321号

     沪ICP备1101557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