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海老年大学秋季招生,新开一门“回忆录写作”课,我和同学马君,顿时不约而同地心动起来,并且兴趣勃勃报名和认真参加了座谈会,听了校领导和主讲老师的讲话,点燃了寻梦、圆梦的意念,开始我写回忆录的快乐之旅。
第一课就让我产生浓厚的兴趣。沈全梅老师原是新闻界的资深编辑,高挑的个子,剪短发,戴一副银色框架的眼镜,平易近人,上课总是神采奕奕,说话语速很快,心直口快,和学员零距离,非常亲近,让我感到由衷的快乐。
我们的学员年龄大多在60—70岁,和共和国一起成长,生活阅历十分丰富,从人生的各个视角都有很多故事,大家热切期望,在有生之年能留下点有意义记录,但没有写作的基础,连电脑打字、发邮件都不会。面对热情高涨和困难重重的学员,沈老师不断鼓励加油,让学员有新的开端。我就在这氛围中,拿起笔,迈开第一步,不管好与差、错与对,我前后写十余篇文章,争取老师指导。老师的讲评,有时不讲情面,很严格。我反复修改,每一次都有新的体会,给我带来信心和快乐。
其实,老师强调写作要建筑在真实基础上,不要虚构,即使写到人生的低谷、悲凉、坎坷时,如果感情过不了关,可暂放,挑快乐愉悦的先写,我认为是个好办法。对既往人生的全面审视和反思,就是一次心灵的拷问,例如:我写了五篇回忆文革的文章,我审视自己的际遇,也反思自己的功与过,心灵也得到升华无遗憾。对当今社会某些道德缺失的困惑我通过写“怀念”一文得到了宣泄,而怀念高尚的雷锋精神,我的心也转为宁静和煦。
生命的航船需要健康护航,健康又要快乐来充电。在这个班上,上课、交流充满哲理,每个学员都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听课做作业。许多同学都助人为乐,有的同学把家里手提电脑带来,教不会操作的同学,有的帮助修改文章,只要前进一步,大家都会异常兴奋和快乐,分享收获的喜悦。班长热心当后勤服务,老师也引导学员热爱生活,培养情趣,有位同学写了篇《妈妈的笋脯豆》老师亲自烧煮笋脯豆,让大家品尝,从笋脯豆拓展到人性的感恩。是老师让我们初涉写作领域的老人有了进门的钥匙,开了窍,体会到回忆录写作真的是快乐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