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从基层领导岗位退下来,便来到老年大学排队报名,挤进了经典影视赏析班。自小酷爱电影的我,因为生在“反右”年代,长在“文革”时期,对电影来历和电影知识的了解十分贫乏,但对电影的渴望和爱好始终是自己的追求。经典影视赏析班的第一讲,使我对电影的来龙去脉有了初识,感到颇有收获,更激发了我对电影的热情。开班后的第二节课就让我们欣赏了新加坡电影《割爱》。
看完《割爱》,泪水一直在眼眶里打滚。有几幕,让我揪心。不光因为是郑惠玉主演,而是电影的题材很真实。故事的情节融合了现在多数人面对的生活压力。这个作品脱离了一般以故事人物对抗病魔的直接催泪镜头,取而代之的是故事里的人物和对白丝丝的交接。每个眼神,一步一步地把我带入故事里,更能看出演员们的精湛演技。
影片有四个段落让我尤为感动。第一处是丝丝的女儿叠好妈妈的几件已经洗干净的衣服并不住闻着,爸爸回家发现后坐下来问她在做什么,女儿哭着说她好爱妈妈,喜欢妈妈身上的味道,她害怕妈妈死了就再也闻不到这个味道了,所以她把这些衣服收藏起来,以后慢慢体味。第二处是丝丝对丈夫说将来她死了,他可以再找一个爱人,丈夫跪倒在她的怀里痛哭,说他不会找的,他找不到这么好的老婆了;第三处是丝丝的母亲对她说,给她煲了对她身体很有帮助的汤,说着说着就痛哭起来说:“你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我都没有,你为什么会有?!”;第四处是裁缝店三十周年的店庆之际,很多亲朋好友都在店里兴高采烈的帮着布置,丝丝的儿子仔细地往墙上、玻璃上贴刚同妈妈和家人拍的照片,在一片喜庆的氛围里电话铃响了,传来了丝丝去世的噩耗……
让我潸然泪下的镜头出现在两人蹲在厨房中相拥而泣的时候,那个堂堂七尺男儿,把头埋在妻子怀中,哭得像孩子一般伤心。生活的无情、无助与悲痛,在这个男人心里早已是不堪负重,只有这时候,在那个最爱的人面前,毫不设防,肆意流泪。他的爱,在这一刻,展露无遗。这一刻,即便是我,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男主角那颗苦楚的心。电影没有展现丝丝离开时的镜头,而是用了一个开心的场景来反衬离去的悲伤。然后,那条日日回家的路上,丝丝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离去,只是这次,再也不能回头。紧接着,出现的是伟文孤单的身影。他走上长街,蓦然间回头,夜风撩起他的衣襟翻飞,一个饱含孤单无助却又充满坚强的眼神,无泪却让人更加心疼。当他走到妻子裁缝店,猛然看见店门口儿子贴上的许多照片,心底痛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镜头隔着玻璃,让我看见伟文的眼泪在眼中旋转,汇聚成一大颗,狠狠砸了下来。进门,前行到工作桌前,那些儿子悄悄拍下的点点滴滴,让这个男人终于忍不住泪流满面,趴在桌上失声痛哭。都说男人的眼泪更能打动人心,想想自此后,他对她的思念便如风影,如碧草,如灯火,如落日,如霓虹,如一切可见、可感的日景夜思,《天天想你》的歌声中耳边响起,这样的痛,怎能不让人泣到无声。影片从长辈、平辈等不同角度刻画了众多亲友对一个人的感情,同时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生命对众多亲人是多么的重要。
电影结束的时候,没有用痛苦来表现,而是用了男主角伟文的笑,那样一个会心的微笑。原来是看见另一个乳癌患者的重生和对生命更深的感悟。他笑了,虽然她走了,生活一样要继续,还有更多的感情,让他坚持下去。珍惜,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人,珍惜每一份感情。这也是《割爱》的出彩之处。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影片《割爱》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的感染力,还留给我们许多的反思。当今社会的进步,赋予了人类健康以全新的含义,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一半。社会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市场竞争的激烈,职业女性的心理负荷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的同时,也随之更为沉重。工作的压力,下岗的失落,婚姻和情感的困惑,子女教育的难题等,无一不使职业女性产生剧烈的心理震撼。心理健康与否已成为影响现代职业女性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更成为决定职业女性事业成败的关键。现在,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严重地影响到女性的身心健康,使得女性的心理健康亮起了红灯。而任何心理疾病,都有产生的原因,也只有找到了这些原因,我们才能更好的预防和治疗,保证女性的身心健康,使女性有一个灿烂而健全的人生。事实上,在社会整体节奏加快的同时,很多女性被随之而来的压力所困。她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下,并且总是不能够得到及时地调适,久而久之便开始出现精神抑郁、焦虑不安等严重的心理问题,重则会诱发心理障碍或是精神性疾病。另外从心理学的方面来说,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沉重的压力之下,精神高度紧张,会造成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更容易产生心理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动力和保证。一个人只有具备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才能保证人体的完整统一、全面健康。才能维护身体功能的协调稳定,免除各种情绪压力。每一个追求成功发展的职业女性都必须正视自身面临的心理问题,注意调节和维护自身心理健康以迎接社会与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