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石头的关系远久而悠长。
地球上在没有人类以前,先有的是石头。人类用石头为工具,于是进入了石器时代。等到人类有了文字,需要记载,需要传世,于是就借助能经风雨的石头,绘画传神,刻字达意,于是又了摩崖石刻,有了石窟,有了墓碑。到了唐宋以后,文人们开始亲自篆印。文人的篆刻实践,是从元代赵孟頫开始,到明清进入繁荣。特别是当文彭得到了那四筐晶莹剔透的灯光冻石后,石头进一步成为了人们记录文化,寄托思想情感的载体,印人队伍迅速扩大,篆刻艺术成为了石文化的新宠。
我们,一批喜欢石头、热爱篆刻的人,三年多前开始汇集到上海老年大学,聚合在李文骏老师周围,开始玩石头,学篆刻。
尽管我们已经不再年轻,尽管我们的眼睛已经不再清晰,尽管我们的腕力不再有力,但我们认真地学,卖力地刻。我们从最简单的线条入手,从最基本的水印上石学起,我们一遍一遍地练习写双钩,一方一方地临摹名家印作,一张一张地练习拓搨边款……渐渐的,石头上的线条从歪斜到挺直,甚至有了些许的苍茫遒劲;笔下印稿从幼稚到规范,甚至有了些许名家痕迹。在小小的石头的方寸之间,我们不断地学习中华历史,中华文化,不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
三年来,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的作品有了全本《三字经》,有了全本《千字文》,并开始刻司空徒的名著《诗品》。在李老师的关心下,在大家相互鼓励,相互帮助下,每位同学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也都拥有了自己的作品,自己的印章。徐林、王久涛、张飞狂的作品分别入展“上海妇女书法篆刻展”、“上海书法新人新作展”和“玉兔迎春?第二届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新民晚报》等报刊上也经常刊登我们的作品。
我们欣喜,我们自豪,我们珍惜得到的每一点进步,我们愿意把取得的成绩展示出来与大家分享,于是4月25日至29日,我们举办了《李文骏师生篆刻展》。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当石头作为生产工具时,是当时人类生存的起码保证;当石头作为书写载体时,记录了人类千古文明的传承;而当石头成为了我们朝夕相处的伴侣时,它是我们心灵深处的一份牵挂和寄托。篆刻中所传承的中华文明及印人前贤的思想境界和精神,不断引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今年是建党九十周年并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的社会也进入了现代化时代。但是,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天地不变,石亦不烂。篆刻,这门中华艺术中的瑰宝,将与我们相厮相守,直到永远。
(上海老年大学篆刻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