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新加坡一群“乐龄老人”(新加坡对退休老人的尊称),组成“上海文化交流学习班”来沪“留学”。我有幸为他们作“上海旅游文化”讲座,并应邀参加了他们的开学、结业典礼。虽然仅接触短短几天,仍为他们的精神所折服:这是一群非常可爱、值得尊敬的老人。
他们在新加坡“快乐学堂”学习。学校的标识是一张快乐笑脸的卡通:以“〇”为头像,两眼处有两只小鸟在欢唱,嘴部打“√”,似在肯定他们的生活咧嘴开怀。笑脸下标注着“YAH”的英文字母,这是“年青的心”的缩写。学校的理念是因为学习所以快乐,因为学习所以年青。他们坚信:“学习改变生命”,“学习使生命精彩”,“学习使生活快乐”。于是,他们以学习为荣,以学习为乐。这次来沪是他们自费八、九千元人民币成行的(一行58人)。
新加坡在六十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之一而崛起,经济腾飞。如今,他们在享受物质文明之后,已步入追求精神文明、文化享受到更高境界。乐龄学员们不满足于“安度晚年”,而是积极对待人生,如饥似渴地追求文化。他们认真听讲,孜孜不倦。互动配合,求真探索,真有一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童真。他们对老师十分尊重,绝没有迟到早退,随意进出,接听手机,交头接耳的陋习。我在市内多个老年大学任教,几乎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在台上生动地讲授,台下总有学员和一周未见的“老友”私语交谈,以致影响了同学听课,有学员举手喊:“老师,我们听不清楚!”以示抗议。这些私语的学员也许以为:我们讲话关你啥事?他们把“私下交流”看得比学习重要,把“自我”看得比“他人”更重,这就造成了老年课堂的不和谐。这种情况在“快乐学堂”是不会发生的。给他们上课时,我强烈地感受到“被学员尊重”,体现了我的价值。差距还不小哩!
新加坡以文化打造着国民的素养,以“儒家文明”治国,带来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法制严明,环境美丽的可喜成效。同时,国民从社会的进步中更懂得文化学习的重要,年老依然如故。于是,我想到对以弘扬“儒家精华”而声名鹊起的于丹教授。她在荣获2009年感动中国十大女性殊荣时有过一段感言:“一种能延续几千年,影响十亿人的文化精粹,我们不去传承发扬它,这不是先辈的过失,而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让我们活动到老,学到老,使生命充满精彩。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言:“像年青人一样高兴吧。年青,像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像夜莺,应该有它的夜曲。”